秋柞蚕制种期“尿涡卵”的成因及预防

2018-10-17 06:46刘凤全姜欣雨
新农业 2018年23期
关键词:微粒子蚕农蚕种

孙 勇,刘凤全,姜欣雨,刘 冰,闫 东

(辽宁省蚕业科学研究所,辽宁 凤城 118100)

图1 健康雌蛾

图2 健康蛾卵

在秋柞蚕制种期的双蛾纸面框产方式中,可以很直观的通过卵粒布局、卵粒颜色、卵粒密度来判断剪足剪翅是否标准、产卵时温度是否过高、卵质优劣和产卵量高低。健康蛾卵的标准是:品种特征鲜明、卵面纸面相对洁净、卵粒在纸面分布均匀、卵面特定附着物均匀、与纸面黏着力强、卵粒饱满、卵色一致棕色,见图1和图2。

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往往有“尿涡卵”发生,一般年份发生量在0.5%左右,由于其危害程度相对较小,所以没有引起人们足够重视。所谓的“尿涡卵”就是劣质雌蛾在产卵时排泄在卵面和纸面的浑浊液体经干燥后在卵面和纸面形成的斑痕,排泄物颜色不同斑痕颜色也不同,一般有黑褐色(图3)、黄褐色(图4)和褐色(图5)等几种,这是由于不同的病因所致。健康雌蛾的尿色在羽化初期为红褐色或黄褐色,随着蛾体代谢活动的逐渐增强,至交配时大多呈无色或淡乳白色。劣质雌蛾的尿色在交配时多为黑褐色、红褐色、灰色、浅灰色,其中的红褐色尿液多由高温伤热所致,需要说明的是春制种期发蛾室温度达25℃以上时这种尿色的雌雄蛾多见,而秋制种期发蛾室通常达25℃,甚至更高,但红褐色尿液的蛾并不多见,这是由于春制种期和秋制种期的通风换气情况不同所致,春制种期发蛾室是密闭的,而秋制种期发蛾室的开放的。当然,蛾尿颜色还与饲料有一定关联,蚕期取食麻栎和槲的蛾尿也多有呈红褐色的,这要和高温伤热引起的尿液颜色严格区分开来,不可一概而论。事实上,人们对蛾尿的颜色与蚕种质量的关系历来就高度重视,有经验的蚕农在购种时,往往要认真观察蛾尿的颜色,他们认为红褐色尿液的蛾子代脓病重,硝灰色和黑褐色尿液的蛾子代软化病重。

图3 黑褐色尿涡蛾卵

图4 黄褐色尿涡卵

图5 褐色尿涡蛾卵

1 尿涡卵的成因

劣蛾是由病原侵染、机械损伤或环境条件等原因造成的,劣蛾在形成时机体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蛾的排泄功能、生殖功能、呼吸功能、血液循环系统等出现失常。在排泄功能方面主要表现为尿液浑浊、尿泡破裂,直至出现“尿失禁”。

1.1 软化病类雌蛾排泄物

软化病类雌蛾多由蚕种质量低劣、蚕期管理不善、饲料短缺、饲料质量低劣等因素形成的,蛾期多表现为:尾部水渍状蛾、水节蛾、水肚蛾、杠子蛾、黑肚蛾,其中水肚蛾系指蛾腹内卵粒稀少,手感呈水样,分绿肚蛾、褐肚蛾、白肚蛾等。

1.1.1 尾部水渍状蛾 这种蛾前背部环节比较清晰,但环节比较松弛,卵量明显稀少,尾部蛹皮不脱落或不完全脱落,即使是完全脱落的,也会出现麟毛倒伏,并有明显的水渍痕迹。在产卵时可排泄浑浊尿液(见图6和图7)。

1.1.2 水节蛾 水节蛾就是在蛾的背部形成的浅绿色或浅黄色液涡,是蛾体内脂肪体、生殖腺等与体液部分分离的一种现象,产卵时形成尿涡不十分明显(见图8)。

图6 水渍蛾

图7 水渍蛾

图8 水节蛾

1.1.3 绿肚蛾 蛾体液呈碧绿色,前翅脉特别硬脆,卵量很低,手感蛾腹部不饱满,弹性极差,产卵时可形成黄绿色尿涡(见图9)。

图9 绿肚蛾

1.1.4 褐肚蛾 蛾体环节肿胀,基本见不到卵粒,尿胞在交配合筐时、拆对装筐时或选蛾时用力过大而破裂,褐色尿液充实在蛾腹内,用手按压可排出,产卵时形成褐色尿涡(见图10)。

图10 褐肚蛾

1.1.5 白肚蛾 蛾体液呈乳白色,环节肿胀,见不到卵粒,产卵时形成褐色尿涡(见图11)。

图11 白肚蛾

1.1.6 杠子蛾 在蛾的背部有2条褐色双线,也叫双杠蛾,发生较轻的叫“隐杠蛾”,是由病蛹的黄绿色背脉管转化而来,产卵时形成浅黄褐色尿涡(见图12)。

图12 杠子蛾

1.1.7 黑肚蛾 蛾腹环节呈黑色或浅黑色,系细菌侵染所致,这类蛾产卵很少且不孵化,高温闷热潮湿天气加之挂茧密度大时多有发生,可排泄黑色尿液(见图13)。

1.1.8 畸形中胃蛾 这类蛾中胃没有完全分化,内存食物残渣,蛾体无弹性,卵量少,比较少见,排泄物状况有待进一步研究。

1.2 末尾蛾

图13 黑肚蛾

秋制种期的末尾蛾是指制种结束后的倒数2~3批雌蛾,种茧发蛾的批次数取决于春蚕收蚁的批次数和地区发育差异,一份种茧一般需10个批次结束,多份异地区种茧一般需15个以上批次结束。这两种情况的末批蛾中软化病蛾和微粒子病蛾要高于前几个批次的50%以上,因此形成的尿涡卵增加。

1.3 晚蚕蛾

放养春蚕时,为了提高化蛹率和促进生长发育迟缓蚕的营茧速度,一般在摘茧前2~3天将柞园中的蚕集中在优质饲料园中催育,这一过程叫“剔迟催育”。这个蚕的群体中既有个体偏大的蚕,也难免有软化病蚕和微粒子病蚕,蛾期会出现尿涡卵。

图14 微粒子病蛾

1.4 微粒子病蛾

蛾体血液浑浊,布满红褐色渣点,由微粒子病蛹转化而来,产卵时形成尿涡不明显(见图14)。

1.5 蛾期未经目选

蛾期目选是柞蚕种生产的重要环节,作为蚕种生产场家是必须认真抓好的。但普通农户基本上是不选蛾的,作为秋蚕制种的主体,不选蛾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那么,农户为什么不选蛾呢?主要由以下三方面原因:一是蚕农不懂选蛾技术。二是农民对选蛾的必要性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比如:目选后的蚕种,单蛾收茧会达到1公斤,而未经目选的蚕种单蛾收茧可能会在0.95公斤,这5%的差距农民没有感受到,因此蚕农们会认为选与不选没什么区别。事实上选蛾与否,结果迥异,未经选出的微粒子病蛾和软化病蛾的子代对群体的致病侵染是绝对不容小觑的。试验表明,在小蚕期的100头健蚕中与1头微粒子病蚕共育,健蚕的微粒子病感染率可高达20%以上。三是眼前利益的局限。蚕农放养秋蚕都会有相当的蚕种成本投入,一般年份每粒种茧价格为0.5元左右,最高可达2元,这样蚕农们轻易不会把雌蛾淘掉,靠雌蛾数量求产量的心理驱使蚕农们不选蛾。

1.6 排尿不彻底

种蛾在交配前要对雌蛾进行排尿,目的是使雌蛾腹部适度收缩,提高目选时手感。排尿的方法是用钝器敲击晾蛾框的边框或用木棍敲击晾蛾绳,蛾受到震动后开始排尿。但由于蛾距敲击位置的远近差别或者敲击遗漏,少部分雌蛾对震动感觉不强,未达到排尿效果,产卵时把尿排在纸面上形成尿涡。另一种排尿不彻底的原因是羽化时间和交配时间间隔太短,也就是晾蛾时间短,产卵时也会使尿液排泄在纸面上。但这两种情况下形成的尿涡颜色很淡,发生量也很少,大多在拆对和目选时发生排泄。

1.7 天气因素

多雨潮湿的天气条件下,蛾体水分散发较慢,排尿也不尽彻底,这时形成尿涡卵也偏多,卵面还容易滋生灰绿色杂菌,但尿涡颜色较浅。

2 预防对策

2.1 加强蚕期管理,提高蚕种质量

各级蚕业管理部门要对蚕种质量严格监督,严厉查处打击假冒伪劣蚕种,严格蚕种质量检验规程,合理安排春蚕生产布局,严禁春蚕多年连养,采取刚性措施,杜绝食叶超标和利用“二毛子”养蚕,进而减少病弱蛾的基数。

2.2 提高对蛾期目选重要性的认识和目选水平

利用冬闲时间举办柞蚕放养技术培训,大力宣传蛾期目选的重要意义,不断提高蚕农的目选水平。

猜你喜欢
微粒子蚕农蚕种
无人机替代蚕农“走山移蚕”
不同消毒方法对家蚕微粒子的存活和侵染力影响
家蚕原种繁育微粒子病防控措施及成效
家蚕微粒子病防治的十点体会
原蚕区微粒子病防控体会
躲雨
凉山州蚕种场简介
凉山州蚕种场简介
凉山州蚕种场简介
创新原蚕区蚕种生产方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