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路径在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2018-10-17 00:50刘艳君黄玉萍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8年18期
关键词:硬膜住院费用血肿

刘艳君 黄玉萍

硬膜下血肿是一类常见的神经外科疾病, 其发病人群以中老年人为主, 临床中多采取手术进行治疗[1]。为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 本院于2016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部分硬膜下血肿患者实施临床路径干预, 现就其护理效果作如下总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5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30例硬膜下血肿患者纳入本次实验, 采取随机抽签的方式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 每组15例。实验组中男9例,女6例;年龄40~82岁, 平均年龄(58.6±7.8)岁。对照组中男8例, 女7例;年龄43~83岁, 平均年龄(59.4±7.9)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确诊为硬膜下血肿, 均实行血肿腔钻孔引流术治疗, 排除合并其他严重疾病、意识不清的患者。所有患者(或其家属)均签署了实验知情通知书, 本次实验符合医学伦理学的相关要求。

1.2 方法 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 加强病情监护, 进行随机口头健康宣教, 按照常规操作规程实施护理干预。

实验组实行临床路径护理, 具体措施如下。①入院第1天(术前1 d)。完成病史采集, 指导带领患者进行各项检查,向患者及其家属交待病情, 做好入科各项宣教告知及心理指导, 完成术前准备, 并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 安排好次日手术。②入院第2天(手术当天)。在患者进入手术室前需向其介绍手术流程、配合要点、注意事项等, 给予心理干预;术后加强对患者神志瞳孔等生命体征的监测, 如遇异常需及时报告医生;做好引流管护理, 确保引流畅通, 并认真观察和记录引流液性状和量;给予抗生素以预防感染, 嘱患者在术后6 h内禁食禁饮, 术后48 h内取头低脚高侧卧位。③入院第3~4天(术后第1~2天)。做好引流护理, 观察引流情况,严密监测神志瞳孔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做好切口换药, 密切观察切口情况。协助床上活动。④入院第5天(术后第3天)。复查头部CT, 观察其病情康复情况及引流情况, 拔除引流管,停用抗菌素, 抽血标本检验血常规、肝肾功能。适当床上运动。⑤入院第6天至出院前1 d(术后第4~6天)。嘱患者下床活动,并密切观察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和切口愈合情况, 查看化验结果。⑥出院当天(术后第7天)。根据伤口情况拆线或嘱门诊拆线。对患者进行出院指导, 告知注意事项, 嘱咐其定期来院复查, 协助其办理出院手续, 医护人员与患者互留联系方式。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3.1 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术后并发症包括肺部感染、切口感染、血肿复发、颅内积气积液等。

1.3.2 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护理满意度评分。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评价两组患者对日常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 总分100分, 分值越高护理满意度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实验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7%,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护理满意度评分比较 实验组患者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 住院费用少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表2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护理满意度评分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护理满意度评分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组别 例数 住院时间(d) 住院费用(元) 护理满意度评分(分)实验组 15 10.3±2.2a 21142.3±4106.7a 95.1±3.0a对照组 15 13.4±3.3 28445.7±6033.8 87.1±4.2 t 3.027 3.875 6.003 P 0.000 0.000 0.000

3 讨论

硬膜下血肿具体是指颅内出血血液积聚在硬脑膜下腔,可分为急性硬膜下血肿和慢性硬膜下血肿两类, 急性硬膜下血肿的典型症状为昏迷、偏瘫、失语, 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典型症状为记忆力减退、精神异常、轻度偏瘫、失语等[2,3]。临床中多采取手术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 可取得一定的疗效,但诸多研究认为, 在围手术期辅以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利于提升临床疗效, 保障患者身心健康[4]。常规的护理方法缺少系统性和针对性, 患者满意度较低。临床护理路径是一项现代化的护理模式, 具有整体性、连续性、时效性的特点, 能根据患者病情为其制定恰当的临床护理路径表, 并按照路径表实施各项具体的护理操作, 利于减少护理差错, 提升护理质量, 保障患者身心健康[5-9]。临床路径护理以时间为横轴,以具体的护理措施为纵轴, 能为患者提供高水平的护理服务,其临床应用深受患者好评[10]。本次实验表明, 对硬膜下血肿患者实施临床路径护理可有效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仅为6.7%, 患者住院时间大幅缩短, 经济压力减轻, 护理满意度提升, 且上述指标相比于采取常规护理的患者更佳, 本次实验结果类似于姚庆宁等[5]的实验结果。

总之, 临床路径应用于硬膜下血肿患者护理中具有较好的护理效果, 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硬膜住院费用血肿
硬脑膜外和硬脑膜下血肿相关知识,你应了解吗?
新生儿肺炎患者(日龄<1 天)住院费用及影响因素
穿刺颅内血肿消除术在基层神经外科临床应用
创伤性硬膜下积液转化为慢性硬膜下血肿危险因素分析
我国脑卒中患者住院费用及影响因素研究
髓外硬膜内软骨母细胞瘤1例
CT混杂征对脑出血血肿扩大的预测价值
北京市医保局:部分住院费用 4月1日起“无纸化”报销
硬膜下积液演变成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高压氧在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中的临床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