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保护杭州曲艺的现实思考
——由“全国非遗曲艺周”说开去

2018-10-18 02:51杭州市非遗中心陈睿睿
中国艺术时空 2018年5期
关键词:曲种驻场代表性

杭州市非遗中心/陈睿睿

【内容提要】曲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时代语境中,正逐渐回归观众的视野。通过参加全国非遗曲艺周的展演活动,杭州的曲艺保护工作及其参演节目,也受到肯定和好评。但客观地看,仍存在一些不足乃至误区。本文试图从对曲艺保护现实困难的分析出发,探讨进一步传承保护好杭州曲艺的方法与路径。

曲艺,在中国有着1500多年的历史,是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有着通俗易懂,轻松幽默,又寓教于乐的艺术特性,在民众中极具影响力,群众基础广泛。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现代化的不断加速,传统的曲艺也受到外来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冲击与侵蚀,呈现逐渐淡出人们视野的趋势。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外来词被政府、学界乃至群众所接受并采用,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也越来越深入人心,曲艺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十大门类之一,又重新受到外界的重视与关注。

杭州摊簧《青冢记·出塞》,表演者:潘婷婷

一、全国非遗曲艺周概况

2018年6月8日至14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由文化和旅游部、天津市人民政府主办,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艺术司、天津市文化广播影视局承办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主场活动——全国非遗曲艺周在“曲艺之乡”天津举办。全国127个曲艺类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汇聚一处,同时展示,同台竞艳。这是全国曲艺工作者的一次大会师,更是继1958年在北京举行的“第一届全国曲艺会演”以来,全国曲艺界的又一次规模空前的全面检阅。此次活动通过举行一个曲艺专题展览、两场专家讲座、三场保护座谈会、20场驻场演出、110余场社区演出等活动,既全面展示当前的曲艺保护成果,又为今后的曲艺传承发展造势,更为各地曲艺的传承保护工作提供了交流思考和借鉴启迪的平台。

作为浙江的省会城市,杭州的曲艺资源也很丰富。拥有的国家级、省级及市级以上曲艺类非遗保护项目,共计12项,具体包括杭州评话、杭州评词、杭州小热昏、武林调、杭州摊簧、独脚戏和绍兴莲花落、皮筒鼓、宣卷、莲花板、坐唱班、小锣书。其中的杭州评话、杭州评词、杭州小热昏、武林调、杭州摊簧和独脚戏等6项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的曲种,全部参加了此次“全国非遗曲艺周”的展演,包括六场驻场演出和八场进社区演出,以及一场专门介绍杭州及整个浙江曲艺的专题讲座,向全国同行集中展示了杭州市对于曲艺类非遗项目的保护情况及成果。

6月8日,杭州摊簧和独脚戏首先走进天津市塘沽大沽街安阳社区和天津市津南区文化宫,为当地观众献上了杭州摊簧开篇《白蛇传·断桥》和独脚戏《理发》,正式拉开杭州市曲艺项目赴津展演的序幕。据统计,展演期间,杭州摊簧开篇《白蛇传·断桥》进社区展演两场,驻场演出一场;独脚戏《理发》进社区展演两场,驻场演出一场;杭州评词《白蛇传·断桥初相会》进社区展演两场,驻场演出一场;武林调《岳母刺字》进社区展演两场,驻场演出一场;杭州小热昏《没有拆迁的拆迁户》驻场演出一场;杭州评话《铫期贺寿》驻场演出一场,且参演的节目,均为传统节目。

杭州市6项国家级曲艺项目参加此次全国展演的演员共计10人,其中: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3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1人。代表性传承人有的带着徒弟一起同台演出,有的参与观摩学习。65岁的独脚戏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刘树根与其搭档演出的《理发》、73岁的杭州小热昏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周志华与其徒弟搭档演出的《没有拆迁的拆迁户》、72岁的杭州摊簧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胡蒙恩带着她的徒弟潘婷婷搭档演出的《白蛇传·断桥》,不仅展现了自身的曲艺传承风貌,起到了传帮带的作用,而且第一次向津门的观众展示了杭州曲艺的风采。更有85岁高龄的杭州评话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李自新登台演出了拿手节目《铫期贺寿》,以他风采不减当年的精气神,赢得了观众格外热烈的掌声。

杭州评词和武林调均是杭州地区的濒危曲种。杭州评词仅存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和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分别于2011年和2013年逝世,现已无代表性传承人,且并未留下更多的口述资料和演出影像。目前该曲种的年轻传人朱贺镭通过各方的帮助和自身的努力下,近年恢复演出了传统经典《白蛇传》的三回书,并举办了中篇杭州评词专场,使这个曲种“起死回生”。此次展演,他演出了《白蛇传》的第一回《断桥初相会》,展现了杭州评词的独特魅力,并收获了众多“粉丝”;武林调目前仅存有一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王桂凤,但已89岁高龄,传人罗瀚和贺燕在传承过程中也较为艰辛,此次展演两人双档演出传统书目《岳母刺字》,虽然是第一次在全国的舞台上展示努力的成果,但也收获了观众的认可。

此次全国非遗曲艺周展演活动,不仅是全国曲艺的大联欢、大盛会,更是检验自我不足、学习各地成功经验的大课堂,对于今后曲艺的传承保护无疑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杭州市的曲艺项目虽在此次展演中受到肯定和好评,但冷静客观地看,也还存在着一些不足,折射出保护工作的困难。

杭州评话《真假胡彪》,表演者:李想

二、杭州曲艺保护的困境

(一)生态环境的要素缺失

曲艺是中国历史最为悠久的艺术门类之一,它来自人民,反映人民大众的生活,但随着历史的发展,新的文化样态不断涌现,曲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已经发生很大改变,这也是制约杭州曲艺正常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文化的生态环境是指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社会、观念等等的客观条件,适宜的生态环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几十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球范围的逐渐式微,正是社会文化环境失衡造成的影响。目前,全球范围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正逐步建立和提高,中国的非遗保护工作,不但成了政府主导的全民行为,而且藉着《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颁布实施,上升成为国家意志。而将此次展演定在天津举办,也有文化生态方面的考量与道理。天津被称为“曲艺之乡”,培养过许多大师级的曲艺人物,如相声表演艺术家张寿臣、马三立,京韵大鼓表演艺术家骆玉笙,快板书创始人李润杰等;天津的曲种较之全国各地仍一直兴盛不衰,曲艺观众尤其爱好者十分踊跃。特别是天津的书场、茶馆和小型曲艺演出场所,已成为天津的地域特色和标志,每天这些场所的观众上座率爆满,甚至有些场所一票难求,天津本地人每到周末,便会去“名流茶馆”听相声,这已成为他们日常化的生活习惯。

而在杭州,目前极少有地域特色鲜明的专门曲艺演出场馆,能正常演出曲艺的场所寥寥无几;一些公益性的书场以说演评话类曲种为主,且观众老化;而那些盈利性书场则主要演出相声和苏州弹词等外来曲种。因此,在这次展演中,杭州的节目结束后,许多观众纷纷发问:“我们去杭州,在哪里可以看到这样的演出?”这让工作人员有些为难。缺少适宜地域特色的环境条件,对本土曲种的生存与发展十分不利。

(二)缺少学术理论的专业引领

学术理论是曲艺得以持续传承和健康发展的思想引擎与智力支撑,对于推动曲艺的科学传承保护,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目前,仍有部分人对于“什么是曲艺”存在着概念的混淆和误解,因此,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学术服务艺术,让学术理论工作更好地解决目前曲艺传承保护中存在的模糊观念与思路问题,对于把握曲艺的艺术规律,维护曲艺的本体特征,传承保护好杭州曲艺,同样十分重要。目前杭州市的曲艺研究工作也很薄弱,缺乏聚焦本土曲种的专业性文章及著述,较难服务和支撑曲艺保护的工作需要。2009年由中国曲艺志全国编辑委员会编辑出版的《中国曲艺志·浙江卷》,是目前浙江包括杭州在非遗保护过程中唯一具有文献咨询包括曲种认定等作用的权威性典籍,能够用来切实指导杭州曲艺的传承与保护工作,并能面向大众普及曲艺知识,除此之外,杭州本地曲种知识的专业书籍,便是少之又少。这使杭州曲艺在今后的传承与保护工作,缺少了坚实厚重的学术指导,亟待设法加以改变。

杭州摊簧《白蛇传·断桥》,表演者:胡梦(杭州摊簧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潘婷

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周志华和徐筱安在杭州河坊街表演小热昏

不光是曲艺的学术理论研究人才,杭州整个的曲艺专业人才都很缺乏。目前杭州的曲艺从业人员,绝大多数为业余或半业余。仅从杭州市目前的6项国家级曲艺保护项目来看,其保护单位均为杭州滑稽艺术剧院,虽有一定的专业依托,但总体上仍存在曲艺理论与学术研究滞后的现象;涉及所有曲种的从业人员,相互之间很不均衡。这也是长期以来全国范围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及通病。曲艺演员的整体素质偏低,致使艺人的曲艺基础知识匮乏,严重制约了在作品的创作、表演等方面专业水准的提高与发挥。且曲艺学在高等院校中存在学科空白的现象,也造成了各类专业人员的稀少,这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制约着曲艺的全面发展和水平提升。

(三)曲本创作人才的匮乏

曲艺曲本即曲艺表演脚本的创作,是曲艺发展的基础。正如有论者所指出的:“曲本,是曲艺表演的脚本。如果说,戏剧的剧本是一剧之本的话,则曲艺的曲本也应当说是一曲之本。在曲艺的艺术构成诸要素之中,曲本作为演员据以表演的文学脚本,具有决定一个曲艺节目艺术质量和美学品位的基础性或者根本性作用。”[1]由此可见,曲本对于曲艺的繁荣发展十分重要。但目前杭州的曲本创作人员几近于无,甚至比被重点保护的代表性表演传承人还要少,成为制约杭州曲艺发展的重要瓶颈。这一问题在当今社会中普遍存在,而“曲本创作人才的严重匮乏,使得曲艺节目的内容成色严重不足;语言缺少智慧,形象苍白干瘪,思想含量较低,感人程度不够,欣赏起来不痛不痒,味同嚼蜡”。[2]此次参加全国非遗曲艺周演出的杭州曲艺节目,均为传统节目恢复上演的事实也证明了,传承传统节目固然是非遗保护的核心内容,但缺乏新节目也是杭州曲艺创演的短板。既有的少量新节目未能登上这个舞台,即从一个侧面表明,杭州的曲艺界还缺乏编创新节目的足够能力。

同时,从曲艺近年的发展态势来看,传统曲艺的“能见度”和接受度不断下降,特别是以长篇和说表为基本节目形态的曲种,如说讲王朝兴废的“大书”和讲述才子佳人的“小书”等,都极少受到关注,取而代之的是大量急功近利的短平快式创演。这对于曲艺今后的传承发展是十分不利的。曲艺的创作有即兴性的特点,因此,曲艺的创作也离不开表演者,曲艺演员不仅是表演者,更是创作者,在舞台上的表演是其对曲本的二次创作,通过舞台上的不断实践,边演边改,逐渐摸索出让观众喜爱的作品,是曲艺演员的基本素质。而能编能演,不仅是新时代的传人所要具备的能力,更是曲艺保护的题中应有之义。杭州曲艺的传承人培养,因而应当向着这些方面的综合素质养成去努力。

三、对进一步传承保护好杭州曲艺的相关思考

如上所述,杭州曲艺的传承保护工作,近年来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与曲艺繁荣发展的大目标相比,还有很大的奋斗空间。面对杭州曲艺传承保护和繁荣发展面临的诸多实际困难,笔者认为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更加注重和发力:

一要通过积极引导,营造适宜本地曲种健康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尤其要建设一些适合杭州曲艺演出的专门场所。比如,政府部门可在民众居住点较为集中的处所,开办一些公益性的书场或小型曲艺演出场所,营造出人人都是听众的社会氛围,从而使曲艺成为老百姓生活娱乐的一部分。同时,向天津的茶馆、书场学习,与旅游部门相结合,推动常年上演杭州地方曲艺,让游客在欣赏西湖美景的同时,感受杭州的地域文化和氛围。

二要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加强曲艺尤其是相关曲种基础知识的学习,使之能将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特别是面对近些年来,曲艺创演中普遍存在着的内容与格调的粗鄙化、浅陋化倾向,以及创新过程中存在着的“歌舞化”“戏剧(小品)化”和“杂耍化”偏误,加强对曲艺演员的理论武装,让他们在理论上自觉一些、艺术上自信一些;加强对曲艺创作人员理论素养的提高,让他们通过理论丰富作品内涵,提升语言智慧。同时,加强政府文化管理部门的政策理论水平,让他们更加注重对曲艺传承和保护工作的学术咨询,以确保在实施相关工作的过程中不会产生误导。

杭州评词《白蛇传》,表演者:朱贺镭

小热昏《争财产》,表演者:金一戈

武林调《宝莲灯》,表演者:罗瀚

三要注重传统。首先向传统学习,争取为世人留下属于我们时代的新经典。在曲艺创作与表演中,要集中挖掘整理一批传统的经典节目,并经过不断整理打磨,使之更适应现代观众的需求。全国非遗曲艺周其他地方参演的诸多传统节目,之所以同样受到新时代观众的欢迎,就是因为他们在传承表演中,既保留了传统经典的核心内容,又赋予了新时代的审美意识和思想意蕴,“老树出新芽,魅力更焕发”。这是杭州曲艺传承保护应当补上的时代短板,也是整个曲艺当下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全国非遗曲艺周带给我们的一些思考与启迪。

总的说来,此次参加“全国非遗曲艺周”展演,既促动了杭州市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曲艺项目为主的地方曲艺的传承保护工作,像杭州评词、武林调这类濒危曲种,已有至少十几年未上过如此专业的全国性舞台,正是在这次展演推动下才得以恢复;又向全国同行展示了杭州当地曲艺的传承保护成绩及其现状;同时,通过观摩交流,使杭州曲艺的参演人员了解了各地曲种的传承情况,有利于取长补短,借鉴提高。

当然,这次全国性的交流展演,也让人感受到了曲艺在非遗保护工作推动中的可喜复苏,见证了一大批曲艺人对曲艺的热爱和坚守,检验了杭州曲艺及其传承保护工作受到欢迎和喜爱的良好社会效果。可以相信,只要坚持传承和保护包括曲艺在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正确方向,清醒认识目前工作中仍然面临和存在的困难与问题,扎实努力,久久为功,杭州曲艺的传承和保护工作,一定会迎来更加良好的喜人局面。

猜你喜欢
曲种驻场代表性
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简介
EPC工程施工监理探讨
漳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录
闽台地区代表性道地药材
浅谈医院信息化驻场监理新模式
双簧
浅谈园林驻场设计师在施工过程中的作用
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勉冲·罗布斯达
浅谈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的曲艺传承与保护
少数民族曲艺是各民族精神与文化的艺术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