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审美能力的驱动:过程性评价

2018-10-18 12:11张��
文理导航 2018年21期
关键词:审美评价能力

张��

【摘 要】对于美而言,通常无法道明,故采用无声评价、留白评价、时尚评价,帮助学生将审美从知到能的转化;采用交流评价、自省评价,帮助学生将审美从能到慧的内化,实现自主审美。

【关键词】评价;能力;审美

音乐,一门被视为培养审美能力的学科,可它却是一门抽象的艺术。它有着一种随欣赏者的生活经历、审美趣味、性格气质、接受心境的不同而产生变化的魔力。正是这样的魔力,给小学音乐教学评价带来了难题:音乐教师究竟如何评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审美能力?

英国语言学家L·R·帕默尔说过:“集体并不等于它各个组成部分的总和。一个旋律不仅仅是一系列乐音。每一个乐音的意义都是从它与旋律的其他部分之间的关系中得来的。”正由于音乐学科与帕默尔所说相似的特殊性:学生的音乐学习活动难以量化、学习成果难以固态呈现,孩子们在课堂上看不见自己的学习进程,成就感低,总结性评价颇显不公。

评价之前,我们必须明确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美育。我们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进行“资料”“情报”的收集,而当手中的一切资料信息发生微妙变化时,评价反馈也在随之变化。

当教师抓好音乐教学过程中的每个反馈点,使之有效地与学生的學习进行内化,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能够起到有效的推助作用。

一、“出神”——从知到能的转化

所谓出神,是指寻找出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教师的一系列评价、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聆听习惯,唤醒学生对声音的敏感性,激活学生的再创造欲,进而体会出审美的趣味。

1.无声评价,培养聆听音乐的习惯

音乐来源于生活:马路上渐行渐远的车流声;自然界中忽强忽弱的风声;窗户外唧唧喳喳的鸟叫声……这些都属于音乐之源,可通常学生并不认为这些生活中的声音属于音乐范畴,也没有静下心来聆听的习惯。

苏少版小学音乐教材逐年新编后,笔者发现对于一年级的新生来说,音乐就是从各种声音开始的。教师应把教学的侧重点放在培养学生静心聆听的习惯上,从而调动起学生对声音的敏感性,而非急于评价学生歌唱条件的好坏。

王艳芳老师“一切行动听音乐”的习惯培养方法:

提醒学生小组活动结束后的《安静歌》:

1=C 2/4

i 5 3|1 3 5|1 3 5|i i|

4 6 6 6|3 5 5 5|2 4 3 2|1 0|

评价学生做得好时创编的《棒棒歌》:

1=C 2/4

5 3 3|5 2 2|5 55 6 7|i i i| ii

棒棒 棒 棒 棒 棒 棒 棒棒 棒 棒 棒 棒 棒!

王老师通过这样音乐性的评价,不仅实现了学科本位,在音乐评价与引导中,实现一种自我约束,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进一步体现了音乐的魅力。

2.留白评价,激活学生的音乐创想

评价的留白是尊重学生的思维,并且给学生充分想象的空间。教师的留白评价,不仅给了学生感受的时间,还给学生提供了创想的空间,在生生交流的同时,开拓自我的思维。

在学唱歌曲时,留白评价的效果更明显。在一次音乐教研活动中,某骨干老师执教的《大海啊,故乡》:导入课题时,他选择了一首伴有海浪声、风声的轻音乐,引导学生从各异的预备心境进入同一的后成心境。此过程中,该老师坐在一旁,与孩子们一同聆听感受。该老师安排的这段留白评价正是引导演唱时气息控制的重点:学生在这段留白的空间里,对海浪声和风声进行了记忆和想象,得出了“时而轻缓、时而有力”“源源不断”的评价词,该老师抓住学生自主评价的词汇,将其带入《大海啊,故乡》的感受欣赏中,并在学唱时进行情感体验,找到气息源源不断往外送的体验,使得歌曲的情绪表达更强烈。

不同的性格气质,产生不同的审美趣味。不同的审美趣味,激发不同的音乐创想。教师的评价应体现在对学生性格气质的理解上,体现在对学生审美趣味的引导上。当评价秉承在“尊重”之上,也就实现了留白评价的意义,学生才有时间和空间展开对音乐的创想。

3.时尚评价,记录音乐学习的美好瞬间

各个学科都有评价方式,而音乐学科面对没有直观的成品的现实,学生的成长过程评价就显得苍白无力。不过时代在进步,课堂评价也紧跟潮流。近年来在中国飞速走红的iPhone,着实掀起了一阵苹果风。它内在的强大功能,其中的“同步功能”能很好地呈现学生学习音乐的成长过程。

在一次“杏坛杯”课堂教学大赛(技能学科专场)中,某体育老师利用了两个iPad的同步功能,在学生自由练习的环节及时抓拍,抓拍动作标准的学生以及有不足的同学。待学生练习完后,第一时间反馈于学生。针对照片上的留影,进行动作间的对比评价和辨析评价中,学生能第一时间进行调整,实现了时尚评价的有效性。

像这样利用时尚评价的体育课者真是头一次看见,试想:音乐学科和体育学科在某种意义上是一样的。笔者尝试将拍照换成录音和录像,学生在直观的听觉对比和辨析的过程中,提高了对声音、节奏、音准等音乐要素的辨析能力,音乐的审美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正如音乐特级教师黄美华老师在课堂教学大赛中点评说道:不一定每个学生都能唱、画、跳,但是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懂得提升他们的欣赏水平。

(下转第45页)(上接第43页)

音乐学习受许多遗传性因素的影响,所以不一定每个学生的节奏感都好、音准感都强、表现力都丰富,但是我们的课堂所要做的是激活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与经验,完善学生对“美”的认识,提升学生对“美”的欣赏水平,完成从知到能的转化。

二、“入化”——从能到慧的内化

所谓入化,就是指学生根据所掌握的音乐知识与技能,融入主观的情感与态度,建构出美的素养。

1.交流评价,建构美的素养

什么是建构?皮亚杰认为“人的认识的发生,既不单方面地取决于对象(如传统经验论认为主体是单纯地受制于他物),也不单方面地取决于主体意识(如先经验论认为人的认识是人脑主观自生的、静止不变的先验框架),而是取决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人的认识是在主体与对象相接触中,根据对象的刺激,不断地打破原有的结构建立新的结构、不断地由初级结构过度到复杂结构的有机过程。”笔者在执教苏少版音乐三年级下册《夏夜》一课歌曲处理时,受传统经验论的制约,单纯地强调了歌曲三四拍强弱规律的思维禁锢,歌曲在演唱效果上处理得并不美。课后评委老师针对这一点点评道:

这首歌曲虽然是三拍子的,但是这两个乐句的第三和第四小节并不适合节奏分明地演唱,若是将第一和第二小节使用三四的强弱弱的强弱规律有弹性地演唱,而后的第三和第四小节忽视三四拍的强弱规律,带着哼鸣感突出旋律线条的连贯性演唱,那么歌曲就变得灵动起来了。

音乐始终以审美作为核心的,音乐知识与技能固然重要,但这些都是服务于“美”的。而我们常常会因为一些固化的思维,影响了对“美”的审视,笔者是如此,更何况是学生呢?在学习的过程中,交流评价给我们提供了“破”的机会,为的是重新建构美的素养。

2.自省评价,排除心理干扰

自省评价是实施公平、公正的評价的前提。为了将美的素养内化于心,形成对音乐的审美意识,教师势必要帮助学生排除不良的心理干扰因素,如:思想偏见、从众心理。

不论是思想偏见还是从众心理,都需要学生提高音乐自我意识,而音乐自我意识的成长与其从知到能的转化是否扎实有关。因此,笔者所谈的“出神”与“入化”是相辅相成的,学生从知到能转化得如何,影响着从能到慧的内化程度。自省的评价过程也是帮助学生建构健康心理的过程,找到学生们普遍存在的问题加以改之,在“找”与“破”之间完善学生对音乐的审美意识。

改革和完善过程性评价,能让我们发现学生从知(即生活经验)到能(即音乐知识与技能)的转化有多么奇妙;从能到慧(即美的素养)的内化有多么令人欣喜,当学生尝到音乐成长的喜悦后,那么对美的感悟也就更加深刻了,那么音乐也就能体现育人的价值了。

【参考文献】

[1]王艳芳.给音乐教师的建议[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大夏书系(部分)

猜你喜欢
审美评价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你的沟通能力很好吗?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