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声雅音,国乐飘香

2018-10-18 12:11李君
文理导航 2018年21期
关键词:民乐欣赏教学微课

李君

【摘 要】伴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普及,微课逐渐成为了年轻基层教育工作者热衷的新型教学手段。教育实践表明,微课在幼儿园民乐欣赏活动中的合理、科学运用,对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理解乐曲内容、提升教学效果有着积极的促进意义。教师应积极探索并形成适合本班的微视频,加强对幼儿进行民族音乐欣赏活动的教育。

【关键词】幼儿;民乐;欣赏教学;微课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艺术是人类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重要形式,也是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绪态度的特有方式。”《指南》在艺术方面的目标就分为感受与欣赏、表现与创造两个部分。笔者所在的幼儿园,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音乐欣赏活动,增强幼儿的民族意识,熟悉并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初步萌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兴趣。在欣赏民乐活动中,教师可以借助微课资源辅助音乐教学,可以实现教学内容上的多元融汇,更好地实现民乐欣赏活动的教学目的。

一、导新曲,赏雅音

为了激发幼儿欣赏民乐的兴趣,传统的课堂往往采取挂图或者变幻色彩等手段,但这显然是不够的。而微课不仅有色彩鲜艳的画面,还兼具引人入胜的动画情节和动听悦耳的音乐,创造趣味盎然的情景,更易激发幼儿的兴趣。

1.情景导入——惟妙惟肖

有着内蒙古民族音调的《赛马》是一首二胡独奏曲,歌曲展现的是生动热烈的赛马场面,描绘的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赛马运动。乐曲有着奔放的旋律、磅礴的气势和热烈的气息,二胡的旋律在群马的嘶鸣声中展开,清脆而富有弹性的跳弓,气宇轩昂的赛手,都被展现得惟妙惟肖,可谓震撼人心,深受人们喜爱。在教学前,笔者先通过互联网搜索有关内蒙古大草原的相关图片,一望无际的绿草,蓝蓝的天空,白色的“蒙古包”,戴着蒙古头巾的蒙古族小朋友以及勤劳勇敢的蒙古人民策马飞腾的图片,配上蒙古族的音乐节奏制作成微课程,在课堂上展示时小朋友们个个都瞪大了眼睛,非常静心的投入,一边欣赏着音乐一边感受着蒙古的异域风情。接着,多媒体呈现一段那达慕大会的视频,将幼儿带进了紧张激烈的比赛现场,面对辽阔的大草原,生动形象的视频使幼儿能够静下心来完整地听完歌曲,为接下来联想情境、感受音乐情绪做好铺垫。

2.故事导入——置身其中

教师可以根据乐曲内容制作富有故事情节的微视频,帮助幼儿理解歌曲内容。比如“饿马摇铃”这首乐曲不仅旋律风格独特,而且曲目的标题就能给人想象的空间。为此,在欣赏教学中,我先以故事的形式向幼儿讲述了“饿马摇铃”的声音,同时利用微视频行辅助教学,将“饿马摇铃”的故事用图片加讲解的形式表现出来,当小朋友们听到某军官战胜归来,把战马逐出家门,战马饿得慌……情节时,幼儿们都开始纷纷议论起来,大家批评了军官,认为军官应该牵回战马,还应给它吃得饱饱的。有了这样的铺垫,在聆听乐曲时,幼儿都听出了马的嘶鸣(颤音),那摇铃之声,乃喻不平之鸣。这样的音乐欣赏,可谓置听众于异常激荡的境界之中。

3.图片导入——趣味正浓

《指南》中指出:要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产生兴趣和探索欲望。如果乐曲所表现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就可以直接呈现,帮助幼儿理解乐曲。如在欣赏乐曲《凤阳花鼓》时,教师可以借助微视频向幼儿呈现花鼓不同角度的拍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它的外形特征、发声方式、作用,以及凤阳花鼓表演时载歌载舞的热闹场面,了解曲艺形态的说唱表演形式,从心理对传统民间表演艺术产生一种想要看、听、学的欲望,自然而然的融入到欣赏教学活动中来。

二、显重点,品曲风

通过微课的讲课形式,可以突出教学重点,培养幼儿的音乐艺术情感,提高幼儿的音乐鉴赏能力,产生音乐鉴赏的灵感与热情,更好的感受音乐节奏,培养其艺术素养。

1.渲染——民乐之“风”

来源于生活的民乐有着不同的风格特点,只有正确判断、感受每首乐曲属于自己的曲风,才能获得精神上的享受。然而,幼儿年龄尚小,无法正确判断民族音乐的种类、唱腔、特点、派别,他们对音乐的欣赏与感知往往来自对声音的变化。这时,教师可以借助微课视频为幼儿展现与歌曲内容相关的图片,直观感受乐曲想要表达的内容和曲风。例如在欣赏歌曲《春江花月夜》时,我根据全曲十段制作微课,围绕“春姑娘”这一主题创设情境,千姿百态的图片配上录制的声音,向幼儿讲述了:春天的夜晚,春姑娘迈着轻盈的脚步来到大地上,抛撒下春天的种子,唤醒沉睡的鲜花、绿草,在春雨的滋润下,五颜六色的鲜花竞相开放。之后,随着音乐的流淌,PPT动态呈现着春天的大地、鲜花、绿草,幼儿们个个都瞪大着眼睛,静心徜徉于音乐的完美意境中,感受着典雅优美的民族抒情曲风。

2.展现——民乐之“律”

经典的民族音乐有着绚丽多姿的动人旋律,恬静、轻柔的乐曲给人以艺术的享受,激发无限想象;节奏均衡、平静的旋律给人以亲切温和之感;激越的旋律则给人亢奋、催人奋进。例如歌曲《蝴蝶找花》,教师可以制作Flash动画图谱,用四段弧线装饰成蝴蝶的四片翅膀,表现出每个乐句中蝴蝶悠然飞翔四次,一共画出四只蝴蝶,使听觉与视觉相结合,既能感知整首乐曲有四个乐句,也能在动画图谱的指挥下更好地欣赏民族音乐。

3.勾勒——民乐之“韵”

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音乐,与我国传统文化互相交融、互相联系,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欣赏中国国粹——《京剧与脸谱》所选取的乐曲《京调》,是运用京剧曲调创编的一首优秀的民族器乐小品。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幼儿多呈现一些京剧脸谱图,以及变脸的相关视频等,视听结合,不仅能吸引幼儿的眼球,激发其欣赏乐曲的积极性,也能使幼儿对我国京剧的音乐特性有一个浅显的认识。

三、展才艺,知内涵

借助微课进行才艺展示,使幼儿在情节表演中享受到学习民乐的乐趣,通过根据故事情节创编并表演,促进师幼之间、幼儿与幼儿之间的良好互动,通过肢体动作带动幼儿的情绪,不仅能体验到自主表演的乐趣,也能让幼儿切实感受到歌曲中主人公的情绪,更好的理解歌曲内容。下面以民乐合奏《三个小和尚》一课的欣赏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借助微课帮助幼儿感知乐曲内涵,发挥音乐欣赏课的作用。

1.个性化动作——感知乐曲

新课程提倡“做中学”。为此,在听过《三个小和尚》的故事,理解“挑水”“抬水”等动作的基础上,引导幼儿根据微课复述故事的主要情节,然后根据乐曲的结构、人物的形象和情绪,运用自己的理解能力去创编三个小和尚的不同情绪和动作,创造性地去表现快樂、生气、难受这三种不同的表情和动作。在幼儿表现的基础上,教师选出同伴榜样。

2.创造性表演——感知形象

首先,跟随课件欣赏A段音乐,引导幼儿创编并表演A1段、A2段、A3段,感受乐曲结构,从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到三个和尚没水喝,幼儿根据故事情节自由感受,并积极创编小和尚们玩水、喝水、抢水、没水喝时难受的动作和表情。之后,再引导幼儿根据B段音乐去想象和创编小和尚们开动脑筋、握手言和的样子。最后,启发幼儿利用生活中的经验去想象小和尚们各种取水的方法,创造音乐,三人一组,用组合动作表现小和尚们团结协作共同取水的情节。

3.完整化情节——感知内涵

在教师的带领下,幼儿跟随课件播放的音乐节奏进行整首歌曲的表演,并且教师与幼儿共同创编结尾造型。教师采取“退出”的方法,由幼儿自主表演,享受表演的乐趣。最后,启发幼儿思考:为什么到最后三个和尚没水喝?在共同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大家应该怎么做?这样的教学过程,能够唤起共鸣,帮助幼儿体会并懂得只有团结起来才能将事情做好的道理。

总之,每一个欣赏的作品都是一个用声音编织起来的艺术品,需要教师想方设法带领幼儿去聆听、体验、创造。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合理运用微视频辅助教学,为孩子们提供更多接触、参与和感受音乐的机会,探索并形成更多个性化、适宜的班级微课程,这是创新学习模式、提升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更能让师幼变为一同探究的学习者,引领幼儿真正进入音乐的艺术殿堂。

【参考文献】

[1]吴勋.探讨微课资源的特点与设计制作技巧[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6.4X:137-138

[2]许丽萍.幼儿园音乐欣赏教学流程探析——以民族音乐欣赏教学为例[J].今日教育,2016.6:18-21

[3]刘小梅.浅谈幼儿音乐欣赏活动的开展[J].甘肃教育,2017.4:122

猜你喜欢
民乐欣赏教学微课
微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
我与民乐
微课在初中英语课后作业中的应用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微课”教学模式的探讨
素质教育背景下音乐欣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中等专业学校音乐欣赏教学研究
金钟奖首涉民乐组合茉莉花民乐组合和圣风组合共获金奖
我,民乐高手
天道为酬勤 大略驾群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