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区游戏中提升幼儿创造力的互动策略

2018-10-18 12:11江宇菲
文理导航 2018年21期
关键词:幼儿成长互动创造力

江宇菲

【摘 要】幼儿处于人生发展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幼儿的创造力和潜力无限,并且此时最适合塑造幼儿性格,对未来的发展和成长有重要的影响。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对人类的自身要求越来越高,对幼儿时期的培养也更加重视。这一时期幼儿的培养化塑造往往采用游戏的方式,通过增强互动焕发幼儿的创造力。

【关键词】建构区;游戏;幼儿成长;创造力;互动

1.建构区内多元化的互动

幼儿的发展往往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无论是来自成年人还是来自社会环境,都给他们的发展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建构区内,幼儿的成长来源于与建构区环境的接触。建构区内的材料更是幼儿建构活动的基础,不同的材料对幼儿的影响不同,幼儿在接触中展现的创造力和潜力也不相同。

1.1对建构区内墙体的改造

建构区的墙体实质上起到的是给儿童以指示的作用,鲜艳的墙体颜色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但是过分装饰的墙体会让幼儿分不清主次,将注意力转移到墙体上忽略其他的建构区内容。对于墙体的装饰应当以鲜明和简洁为主,可以在墙体上适当加一些引导标志,引导幼儿的互动,并且能够与游戏产生连接,达到更好的游戏效果。

1.2对材料的斟酌选择

建构区内的材料是影响幼儿发展的重要因素,选择建构区内的材料时应当选用可塑性较强的材料。能够根据幼儿的想象创造不同的组合,材料是静止的,但在幼儿的手中也可以是运动的。这样的可塑性不仅能够加强互动,还能够提升幼儿的创造力。

1.3对材料的分类设计

在建构区内,材料是多种多样的,对于材料的保存也应当有序。根据材料的大小或是根据材料的类型进行合理的分析。收纳箱也是必要的存在,合适大小的收纳箱能够对材料进行合理的分配,方便找的同时也可增强幼儿记忆力。寻找材料的位置也是一种互动,通过这样的互动方式,可以让材料被充分利用,也增强了幼儿的整理和分类能力,是一种极为科学的互动方式。

2.开放式的互动空间

在幼儿成长过程中往往是监护者寸步不离的状态,但是这种紧紧依附的状态并不能够帮助幼儿较快的成长。在成长过程中应当给予幼儿适当的空间,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想法去创造和玩耍,监护者在合理的空间内保证幼儿的安全即可。这样的发展方式我们称为开放式互动空间。

2.1引导性互动

幼儿处于低龄阶段,智商水平还在可塑造范围内,对于建构区内材料的使用并不非常熟悉。因此需要监护者从旁引导,合理的引导能够让幼儿发挥创造力,也能够保证幼儿的安全。在建构区,需要监护者成为建构区的一部分,不能够使幼儿产生压力,既让幼儿充分与建构区材料互动,又保证了在游戏过程中的安全性。从旁引导能够使幼儿有更多的空间使用建构材料,而监护者也可实时监控材料的受损情况,以免安全事故的产生。

2.2多角度互动

建构材料的可塑性非常之高,幼儿看待建构材料的角度往往与成年人不同,我们不能以成年人的固态思维去干预幼儿。在建构区监护者应当从幼儿的角度出发,寻求与幼儿的共通点,以幼儿视角内的形象参与游戏,既可对幼儿进行引导,又可深入幼儿的内心,无形中给予动力。无论是激发幼儿的积极性还是创造性,都能够极大程度的调动。并且在这种情况下,幼儿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要高于其他幼儿,更利于幼儿的未来的发展和性格的形成。

2.3塑造情境游戏

在一般的教学环境中我们会采用情境教学的模式让学生能够切身体验教学内容。在幼儿建构区中也应当设定情境环节,幼儿的理解能力偏弱,单纯的口述难以让幼儿对游戏充分理解,情境式的教学方式能够帮助幼儿快速理解内容。在情境中幼儿可以拥有一个角色,这样的角色能够让幼儿充分融入到游戏中,体验游戏中带来的惊喜和有趣的环节。教师在设定情境时往往会选择互动性更高的情境问题,一方面可以增强教师和幼儿的互动,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情境互动向幼儿抛出问题,锻炼幼儿的问题思考和解决能力。

幼儿的问题和思路比较开阔,奇思妙想,在情境活动中往往展现不同的思考和表现。如在《稻草人》中,幼儿很容易提出希望稻草人能够动起来的想法。我们的潜意识中稻草人是不能动的,但是在宫崎骏的《哈尔的移动城堡》中稻草人可以通过跳跃的方式移动,在面对这样的问题时,我们可以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想法设定稻草人的动态模式,但是也要遵循稻草人本来没有脚,无法走动的原设定。加上合适的引导,很容易让幼儿在游戏环节中感到满足和愉快。

沟通和交流也是情境游戏总必不可少的部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需要通过学生的反馈来确定当堂内容讲述的清楚程度。在情境游戏中,重要的是幼儿的体验效果。因此,在游戏中及时与幼儿进行交流和沟通,其一能够知晓幼儿的想法,其二也能判断这样的游戏模式是否是幼儿喜欢的,能够接受的。其实沟通和交流也是对幼儿的一种尊重,一味的用自己的想法行事,不顾及幼儿的体验往往带来不好的游戏效果和游戏体验。幼儿作为游戏体验者是有权对游戏提出异议的。

3.幼儿间的互动加强

对于幼儿来说,同龄人往往比监护者更具有吸引力和亲和力。相同年龄段的人性格和思想水平比较相近,易于一起沟通和交流,营造良好的游戏氛围。教师在幼儿活动中往往可以起到良性引导的作用,这样的引导能够空出相当大的空间给其他幼儿“幼幼合作”的模式其实锻炼的就是幼儿的合作能力,这也是幼儿成长阶段不可缺少的部分。

3.1模仿中的促进

孩子牙牙学语时其实就是一种模仿,鹦鹉学舌也是一种模仿。这样的模仿起初只是一种条件反射,但是随着使用次数的增加,模仿的作用也逐渐显现。幼儿学习的方式不同于成年人,对知识的领悟程度较低,往往对向往学习的事物会去模仿。很多幼儿一开始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会低于其他人,但是通过适当的模仿,能够让幼儿拓宽新学习道路和方法,循序渐进的学习一些東西,这其实是一种良性促进,能够引导和发展幼儿的多种能力。

3.2疊加式互动

在游戏环节,单一重复的简单游戏往往不能够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兴趣。因此在游戏设计环节可以采用叠加的模式。比如在挤爆气球的环节,我们可以要求幼儿不用手挤爆气球,当幼儿很轻易的就解决这样的问题时,我们就可以要求不用手不用脚,依次增加游戏的难度。但这样的游戏难度不是一次性加满的而是不断递增的,在这样的游戏中,教师极易掌握幼儿的思考能力和灵活动,对幼儿来说既可提高兴趣也可锻炼能力。我们在建构区往往都会采用叠加的方式控制游戏的难易程度,让幼儿在游戏环节中能够创造更多的游戏玩法。

3.3小组合作互动游戏

在幼儿的世界里,不仅只有监护者,还有同龄人。但是幼儿的社交能力往往低于成年人,很多在幼年时期社交能力过于低下的孩子在成年阶段仍然难以维系社交关系,甚至有些对社交产生恐惧。人类社会是群居社会,社交是必不可少的能力,教师可以从小培养幼儿的社交和协作能力。通过分组的方式,让幼儿在小组内进行互动游戏,教师人员毕竟有限,无法做到和每一个孩子的互动,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幼儿可以互相接触增强互动。并且在小组之间可以建立合作或竞争关系,培养幼儿的写协作能力,能够让幼儿从小加强合作能力和合作心理。

在整理建构区材料时,合作的方式能够让幼儿轻松做好材料的摆放和收集工作,也不会让幼儿觉得无聊,在无形中对幼儿素质是一种提升。

4.结语

游戏其实是增强幼儿各项能力的最好办法,对于幼儿来说,枯燥的学习并不是最好的办法。在游戏中的体验是直观的,能够让幼儿体验到的。在游戏中,我们应当重视互动性,无论是教师和幼儿的互动还是幼儿之间的互动,还是小组之间的互动,这对于幼儿的创造力和各项能力都是有显著提升的。游戏自出现以来就是在儿童的世界里,成年人可以通过学习,而幼儿的学习方式则是在建构区中游戏带来的快乐和成长。在自主游戏过程中,幼儿的听说能力都能够得到提高,也能够学会一些简单的社交技巧,锻炼与人交流的能力。沟通、合作、交流都是在游戏中能够得到的直观体验,这样的体验我们认为是利于儿童发展的。

【参考文献】

[1]董翠花,王翠霞,阎莉,刘霞.幼儿园创造性游戏区域活动指导[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

[2]福州市儿童学园.幼儿园一日活动建构积极有效师幼互动的行动研究[M].新华出版社,2012

[3]李毅.“以人为本”对教育发展的启示——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与教育探索浅析[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2):94-95+98

猜你喜欢
幼儿成长互动创造力
以生成性培养创造力
激发你的创造力
激发你的创造力
这才叫指尖上的智慧
浅谈音乐启蒙教育对幼儿成长过程的重要性
论户外活动对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与发展
结构活动促进幼儿成长探究
浅谈粉丝经济与网络造星的互动关系
基于快乐教学的投掷课教学研究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