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浦江人才计划的高校科研人才培养探究

2018-10-18 12:03曹娜李红艳
经济研究导刊 2018年20期
关键词:人才引进

曹娜 李红艳

摘 要:随着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为响应中央“千人计划”,各地政府及各高校都在积极制定科研人才政策开发培养高层次科研人才。以上海市较典型的“浦江人才计划”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浦江人才计划”政策基本情况以及“浦江人才计划”入选者的信息,包括年龄、研究领域、学历、深造地的情况搜集、整理、分析,根据地方发展“需求”研究高校人力资本“供给”,并针对上海市各高校对科研人才的培养及开发,结合实际培养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境,提出几点思考。

关键词:人才政策;人才引进;高校科研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8)20-0080-02

引言

治国经邦,人才为急。人才储备是我国走创新驱动道路、新旧动能转换的必然要求。为提高我国顶尖人才的数量与质量,我国近十余年来制定了多项人才政策。人才强国战略对我国高校培养高层次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在高等教育领域,各高校之间竞争激烈,各高校的竞争也由资源竞争向高层次人才竞争转变。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的背景下,优化人才结构、打造高水平人才队伍已成为各高校举足轻重的任务。为增强人才优势,近十余年来上海市也出台了多项人才政策。在诸多人才政策中,“浦江人才”计划可谓是上海市高层次人才政策的典型,为上海市科研建设输送了大量的新鲜血液。因此,从需求角度探讨高校如何培养开发有资格申报人才计划的科研人员显得尤为重要。

在以往的相关研究中,不乏高校培养的探讨。诸多研究大致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相关性的研究,如宋余庆等人基于混合式学习基本思路,建构新型工程创新能力培养模式[1];也有部分学者是做对比研究,如吕莹通过对比中美学生科研能力差异[2],借鉴美国经验认为校方可通过试行提前“导师制”、开展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手段提高学生科研能力。另一类将研究对象锁定为教师,从而对其进行科研能力、科研环境等方面进行相关研究。如曹如军从教师在工作中遇到的科研实践与科研教学的选择困境[3],提出高校应以分类设岗、分别评价的方式,理顺教学与科研的方式;耿艾莉等认为,提高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是必要的,并指出了高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现状不容乐观[4]。

通过文献研究,发现从人才政策角度探讨高校培养的研究较少。以中国较权威的数据库“中国知网”的搜索结果为例,以“人才政策”、“高校培养”作为关键词进行模糊搜索,在不限定发表时间的基础上,共搜索到43条结果。在对这43条结果进行人工筛选后,相关的论文数目可谓凤毛麟角。因此以上海市浦江人才政策的相关要求为切入点,研究人才政策申报要求及入选者基本信息,从地方发展“需求”的角度研究高校人力资本“供给”。

一、“浦江人才计划”政策信息分析

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是由上海市人事局和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于2005年联合设立的,取得了不凡的成绩。在2014年10月26日召开的“浦江人才计划”实施10周年座谈会上,第三方评估机构评估此“浦江人才计划”放大效应为4.5倍,“浦江人才计划”累计资助2 502位留学回国人员。自浦江人才计划实施至今,资助总额近6亿元。

(一)推荐单位性质

入选者的推荐单位性质占比如图1所示。自2005年浦江人才计划实施以来,就众多入选者推荐单位性质而言,“985”院校占比最多,尤其是在2011年,入选者推荐单位中属“985”高校占比达75%。2011年之后,推荐单位属非“985”院校入选者比例呈上升趋势,在2017年略微回落,普通院校入选者比例上升幅度较大。

从图1我们可以看出,就上海市各高校而言,无论推荐单位是否属于“985”或“211”高校,只要符合浦江人才计划入选要求,均有入选资格,有望成为“浦江人才”。

(二)专业领域

结合各申请课题的专业领域,对以往浦江人才计划入选课题进行分类。由于浦江人才计划资源较少、涉及到课题的公开资源较少,故以2017年浦江人才计划资助效果为采样数据,整理如图2所示。

图2的入选课题分类情况显示,就2017年的情况而言,浦江人才计划入选课题中社会科学学科领域课题占比最多,达到40.93%,人文科学学科领域课题占比最少,仅为8.37%。

(三)年龄结构

在2005—2017年间公布的浦江人才相关信息中,浦江人才计划入选者个人信息公布较少,2017年公布的信息最为全面,包括入选者姓名、推荐单位、课题名称等。根据入选者姓名,结合推荐单位,通过网络搜索入选者年龄,将入选者年龄分为30岁以下、30—35岁、36—40岁及40岁以上,将搜索结果整理如图3所示。

在浦江人才计划高校人员入选者中,年龄在30—35岁入选者人数最多。年龄较轻时,有志于在高校从事科研研究的人员着力于知识积累,年龄较大时,精力、思维可能会下降。在30—35岁内,大部分高校科研人员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知识积累,科研激情和科研精力旺盛。

(四)学历和进修地

浦江人才计划对科研项目入选者学历要求较高,根据2017年浦江人才计划公布的入选者信息,在网络上进行搜索,结果显示仅有隶属同济大学的一位入选者学历为硕士研究生,其余皆是博士学历。根据2017年浦江人才入选者信息,将入选者进修地情況总结如图4所示。从图4可以看出,浦江人才入选者的进修地不一,包括美国、德国、法国、加拿大、意大利、西班牙等。值得注意的是,在众多进修地中,浦江人才计划入选者中多达62.50%的科研人员曾经有过留美经历。

二、人才培养的高校思考

(一)人才引进是实现高校人才积累的快捷有效途径

目前各地区对人才教育背景要求较高,如浦江人才计划就明确规定资助对象必须为留学团队或人员。人才培养周期长、难度大,故而人才引进是高校科研人才培养开发中一个重要的途径,也是优化高校科研学术结构的一个快速有效途径。针对科研人才引进,高校应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注重人才与组织匹配,整体规划,科学引才。在引进人才筛选机制的建设中,参考当地人才政策,形成一套以年龄、学历、研究方向、科研水平为基础的人才综合评价机制。

(二)本土培养是缓解高校人才枯竭情况的重要手段

正如浦江人才计划申报要求所示,学历、留学经验是众多人才政策的“敲门砖”,因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才的科研水平。为提高高校拥有高学历、海外留学背景科研人才比例,高校应注重加强科研人才进修工作,对人才的进修工作提供足够的支持和指导,将有潜力的青年教师送到国外进修和学习,提高其学术水平、科研能力,催生其科研成果,提高本校科研竞争力,也为进一步申报人才计划提供更大的可能性。

(三)科学合理培养使用机制是培养、发展科研人才的关键

无论是海外人才的“引进来”还是本土人才的“送出去”,都需要高校后续培养使用机制的支撑。在高校培养机制的建设中,高校既应关注包含人才培养、使用、激励、奖惩等制度在内的顶层设计,又需落实福利保障、配套服务等基础建设。在人才培养使用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国际化素质,培养其家国情怀,以期推动当地乃至中国社会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宋余庆,陈权,刘哲,朱轶,潘天红,刘会霞.新工科背景下工程创新人才国际培养的探索与实践——基于“双跨”团队体验混合式学习模式的建构[J].高校教育管理,2018,(3):1-7.

[2] 吕莹,陈璧州.教学研究型大学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4,(3):69-71.

[3] 曹如军.高校教师教学与科研关系:问题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11,(1):52-55.

[4] 耿艾莉,王岩松.论高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2,(18):71-73.

猜你喜欢
人才引进
宁夏葡萄酒产业人才短缺问题浅析
医院引进高端创新人才的实践经验与分析
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中高校人才引进探索
唐山高新区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现状分析与对策
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沧州科技人才流动问题研究
论我国乡镇企业人才引进的现状与发展
多中心治理视角下后发展地区人才引进的机制研究
浅谈人文关怀在高校人才引进工作中的重要性
高等院校法学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