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人身上的烟火气

2018-10-19 06:17HerrGouda
看世界 2018年20期
关键词:啤酒节德国人室友

Herr Gouda

说起德国,有人首先想到制造强国,自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它就凭借强大的科研制造能力位居世界大国之列;也有人想象德国人都有现代化生产车间一般的大脑,产出谨慎的思考和严密的逻辑。冷静、克制、缺少幽默天分,这些都是贴在德国人身上的标签。但是作为一名德语学习者,我抱着打破刻板印象的决心,踏上了前往德国的旅途。

德国初体验

九月初秋,从上海到图宾根,历经19个小时的辗转,在踏上德国南部土地的那一刻,我从秋日的暖阳里嗅出了一丝凉意。

马不停蹄地赶到宿舍管理处登记入住,宿舍管理员告诉我,我被分配到了一间合租公寓,而我的5个室友中,有4人都是土生土长的德国人。于我而言,这个消息实在是个惊喜,我不免开始幻想浸润在纯德语环境中的种种。那时的我哪里能料到,未来和德国室友相处的日常,居然局限在了“你好“和”再见“这两个词。

搬入宿舍的第一天,我没和任何一个室友见着面,没人发现我这个新室友的出现,也没人主动敲开我的房门。自我安慰了一番,我选择继续等待。第二天,依旧如此。到了第三天,性格内向的我终于忍无可忍,在冰箱上给全宿舍留下了字条,明确表示我想多多了解这个公寓里的每个人。即便如此,当天下课回去,我也只跟那个同为留学生的“非德国”室友说上了话。

这样不冷不热的气氛,始终弥散在公寓中。对德国人而言,室友关系真的可以定义为住在同一屋檐下的陌生人。半年时间,我们六人对彼此的了解,仅仅包括姓名、专业和国籍,日常见面只说两句话—“你好”,“再见”。

即使房门只有一步之遥,我们对彼此的房间布置也一无所知。有时,我做了新菜式,兴冲冲地敲开室友的门,想让他们也尝尝中国美食,迎接我的却是室友被打扰后,满脸的不知所措。

我在德国的破冰尝试,就这样无可奈何地无疾而终了。日耳曼实在是一个慢热的民族。对我来说,德式冷漠不再是一个问号,而变成了感叹号。

狂热啤酒节

然而,我对德国人的印象从那次啤酒节开始发生了改观。

慕尼黑啤酒节的盛名不用赘述。每年10月,从世界各地聚集到慕尼黑的游客约有600万人,节日期间消耗的啤酒达600万升。每一座啤酒帐篷,每一口呼出和吸入的空气中,都充斥着啤酒的香气和狂欢的气息。

我们一行五人兴致勃勃地抵达了啤酒节现场,天却阴了起来,逐渐飘起小雨。室外的游乐项目被暂停了,路上的行人稀稀拉拉,瞧着有些萧瑟。

但是刚一踏入啤酒帐篷,我们差点被满溢出的火热气氛掀个跟头。一个运动场般大的啤酒帐篷里,可以坐20个人的长条木桌椅排排摆开,一眼几乎看不到头。会场中心是被鲜花和灯光装饰着的表演舞台,乐队主唱唱到“举起酒杯吧”,所有人就都高高举起手中的啤酒杯,振臂合唱一声:“干杯!”

这时若有勇士跳上木桌,果真把手中满满一升啤酒一饮而尽,周围必定会响起阵阵掌声和叫好声。勇士则会把啤酒杯倒扣,高高举起,再一抹嘴,环顾四周,享受属于他的荣耀时刻。

饮酒之余的助兴节目,是人人可参与的接力小火车。伴随着舞台上的音乐声,绕着帐篷围成一圈,随意搭上末尾人的肩膀或腰际,和一路经过的人士相互碰杯。徜徉在热烈的啤酒海

洋中,即使我们五人只点了一杯啤酒,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了。

可能是亚洲人的样貌显得突出,当我们举起手机自拍时,总会有热情奔放的德国大叔或小哥窜入镜头之中,主动揽住我们的肩头。身着巴伐利亚传统服饰的姑娘们,同样乐意入镜。

但是,同行的一个姑娘却差点被一个德国小伙的热情惊到。走在啤酒帐篷里,她见几个身着传统格子衬衫和背带裤的青年站在一起喝酒,便主动上前求合影,几个小伙子爽快答应,还

摆出了各种造型来配合。她自然一边连连道谢,一边高举手机。

一眨眼的功夫,其中一个小伙子居然侧身吻在了她的脸颊上!这可真是躲闪未及,惊吓有余了。谁承想平日里严谨克己的德国人,会做出这样的举动呢。但是拍完照片,这个德国小伙子立即向我们的同伴道了歉,女孩儿见他没有恶意,便也未再计较。这个小插曲着实让我们见识了一下,德国人深藏着的狂野的一面。

举杯、合影、拥抱甚至亲吻,化成音符谱出啤酒节上的狂欢曲。每一个德国人都挣脱了日常的枷锁,冷漠和封闭尽被驱逐,唯有热情和包容沉淀发酵。

欢乐“图村”

图宾根是一座小城,总人口只有八万四千多,许多同胞也因此戏称它为“图村”。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莱茵河和支流内卡河自西向东横贯了整座城,餐馆、酒吧、冰淇淋小店、旅舍、健身房等,从河岸起始,渐次向两边铺陈开来。尤其是餐馆和酒吧,营业常至夜深,莹莹灯火映照着河水的粼粼波光,晚风吹送来人们的欢声笑语,这座大学城慢慢沉睡。

其实,大多数德国城市都是和图宾根相似的“村”。人们喜欢有条不紊的慢节奏生活。傍晚,一天的工作结束,面包店和咖啡馆外的露天桌椅常常无虚席。年轻人喜欢畅聊,年长者则偏好默默享受轻风阳光。和三两好友凑坐一堆,一杯咖啡,一块卡路里爆棚的小蛋糕,就能使奔波忙碌的灵魂得到妥帖的安抚。

“圖村”的年轻人也酷爱蹦迪。WHO是学生宿舍最集中的区域,酒吧就开在宿舍管理中心旁。一到周末午夜,公寓内私人派对初歇之时,学生们就成群结队前去蹦迪。

白日里的冲锋衣和登山鞋,在夜晚变成了吊带衫和紧身牛仔,在酒吧里化身牛鬼蛇神,寻求感官和精神的双重刺激。我曾多次见到我的德国室友,一个平日里朴实无华的小姑娘,在吃过晚饭后开始冲澡打扮,戴上长长的假睫毛,画上精致的黑眼线,发型和香水也力求完美,带着一阵儿香风出门蹦迪。

汉学系派对

德国的寒冬,常常让人感到沉闷孤独。生活在图宾根这样一座古老的大学城里,尤其如此。每个人都需要寻找自我排遣的方式,咖啡馆、酒吧、派对成了冬天的好去处。

汉学系的派对就办在教学楼里,人人都可参加,要是带上一份自制的菜肴或点心,还可免去一份酒钱。

派对上聚集着一帮有趣的人,有每逢派对必精心打扮的西装小哥,有凭借雷锋帽和军大衣过冬的德国怪咖,有计算机本科毕业又转到汉学系读大一的中国迷,有在派对上表演韩国女团舞的韩语系小姐姐……

冷餐会是派对开始前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认识新朋友的最佳时机。大家三三两两地站在走廊和教室里,随意地聊着天,任何一个话题都可以开展一段新的友谊。卡拉OK则是汉学系派对必不可少的压轴环节,只需把投影仪打开,再接上两个话筒,平日里用来上课的教室就立刻变成了KTV包厢。配上美酒和蛋糕,原本枯燥无聊的寒夜会在瞬间炙热起来。

我最难忘的是跨年夜派对。与以往不限制入场的日常模式不同,那一晚,更像和家人一起迎接新年。留在学校里的汉学系人,邀请了各自的朋友,到场约20人。大家商量着一起吃跨年饭,形式则选择了中式火锅和德式烧烤。

还是在汉学系的教室里,把课桌拼成长桌,依次摆开两个火锅锅底和三个烧烤烤盘。各式菜蔬和肉类摆在锅边,啤酒、气泡酒和蛋糕则放在另一张桌子上,供自行取用。其实并不是每个人都相互认识,但坐下来开吃的那一刻,却完全是和家人在一起的感觉。晚饭结束就是固定节目卡拉OK,所有人唱着、喝着、揽着旁边人的肩膀围成一个圈。喝醉的人,嘀咕着旁人听不懂的话;沉醉的人,抱着好友摇摆漫舞;而我迷醉在这样美好的气氛中,伴着播放的老歌,轻轻和,慢慢吟。

新年的钟声敲响前,大家带上酒杯陆陆续续走下楼。我虽有些茫然无措,但也跟着大部队下楼了,刚一走到门口,就听见门外的人都在倒数,“十、九、八……二、一!”“嘭啪!”伴隨着四响而起的爆竹声,巨大的礼花在空中散开,整片夜空都被点燃了!原来,有人提前准备了烟花和各式爆竹,我也分到了一根长达一米的仙女棒,重温了一把童年专属的快乐。

倒计时结束,我和身边的每一个人紧紧相拥,互道新年祝福,一起仰头看烟花。眼角溢出的泪水,也许是因为漫天的烟火太过耀眼,也许是因为新年的氛围太过浓烈,也许是因为第一次真切地在德国嗅到了烟火气,感受到了幸福。

德国人是严谨沉闷的,但他们同样向往轻松的娱乐。德国人喜欢把工作和生活分开,若想窥见他们冰冷外壳下的真实内心,需要时间的沉淀。我想,何不融入他们的生活圈子,去嗅一嗅那深藏着的烟火气呢?

猜你喜欢
啤酒节德国人室友
猪一样的室友
近三成德国人是月光族
月光族占三分之一,月底最多只剩50欧
啤酒节畅饮
德国人十大爱好:啤酒第一
我就吃一点
喝高了
六成德国人认为“有钱能更幸福”
考前紧张
失望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