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让“师爱”在课堂中蔓延

2018-10-19 01:44王湘溢
文教资料 2018年15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堂师爱对话

王湘溢

摘 要: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是师爱的思想,有效的课堂对话能将“师爱”贯穿于课堂,并且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平等的对话、宽容的对话和开放式的对话,使学生敢想、敢说,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为打破沉闷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开辟新路。

关键词: 对话 道德与法治课堂 师爱

对话涉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国家交流到人际关系,无论是在政治领域还是学术领域,对话都成为人们不断追求的价值观念。作为一种时代精神,“对话”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逐渐与教育教学相结合。新的课程理念认为:“实质上,教学是‘合作与‘沟通的活动,其中‘对话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特征。”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是师爱的思想,有效的课堂对话能将“师爱”贯穿课堂,并且调动学生的学习積极性,通过平等的对话、宽容的对话和开放式的对话,使学生敢想、敢说,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为道德与法治课堂注入新鲜的血液。

一、广观约取,科学选题

话题是对话教学开展的中心,学生通过解决问题从而获取新知,发展能力。“问题是纲,知识是目,纲举目张”。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对话教学质量与主题设计质量有直接关系。因此,设计对话话题时需要坚持以下原则:

1.方向性。设计话题的时候,首先要明确教学目的,讨论的话题必须为教学目标服务。避免随意选择一些脱离教学目标的无效话题。选题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紧跟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2.适宜性。话题难度要适宜,话题的设计既要高于学生现有发展水平,又不能太高,使学生失去探索的自信。话题设计要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跳一跳,摘到桃”,激发学生探索与发现的兴趣。

3.全面性。对话教学是全体学生和教师充分参与的教学,因此,在选择话题时教师要全面考虑到每一位学生的状况,既顾全优等生发展,又促进后进生进步。话题的设计如果没有做到这一点,就无法调动全体学生参与课堂,那么真正的对话教学就无从谈起。话题是全体学生的话题,它要使全体学生都有话可说,因此,教师要了解每位学生的特点,考虑全体学生的需要,从而选择面向全体学生的话题。

4.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够激发人的动机,催生强大的动力。在初中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中,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对话的愿望。因此,话题的设计要具有趣味性,话题要贴合学生的兴趣点、兴奋点,让学生“有话可讲”。当然,话题的选择并不意味着要一味迎合学生,要注意所选话题的启发性,注重对于学生的引导与启发作用。

二、明确地位,平等对话

“爱遍天下”是陶行知追求的教育座右铭。“师爱”是它教育思想的核心,爱学生就是要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对话。初中生具备一定的认知水平,但道德与法治教材许多知识内容稍高于学生有限的认知水平,传统说教式的教学方式让教师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法实实在在解决学生探究学习中的问题和困难,反而会磨灭学生探究的热情。那么,如何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呢?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主动探究精神的培养需要氛围,尤其是人际氛围的支持。营造良好的对话氛围,使每位学生都能体会到探究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对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明确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大有裨益。笔者研读苏人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教材,发现无论是文字图片、主持人设置还是“绘画”故事,所有环节都在努力为学生营造宽松、有趣的对话氛围。良好对话氛围问的形成,还需要平等,这就要求教师丢得下面子、摆得下架子、敞得开肚子。师生以平等的身份参与教学和讨论,师生之间的距离拉近了,敢想、敢说、敢做的信心和勇气就增强了。

教学七年级第十课《绽放生命之花》这一课,由于课题本身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笔者便从小处入手,设计了“你做过最有意义的事情”小课题。学生与老师共同探究,思考,学生的答案不为老师的意见左右,肯想肯说。在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地位平等,没有程序化的问答,只有思维的碰撞、心灵的交互,对话双方彼此尊重,互相鼓励。学生摆脱了从众心理的桎梏,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积极探究的天性得到了释放。学生在活动中不断交流思想,发表看法,全班每个人都提出了至少一个自己认为“最有意义的事情”,一些学生还提出了两件甚至更多,虽然有些孩子的想法比较稚嫩,但是体现了他们的单纯质朴,满载着对班级、国家、社会责任的担当。难能可贵的是,学生基本都认识到了每个人的生活不尽相同,但无论做什么,只要能承担起责任,这样的人生就是有意义的。

三、浸润情感,宽容对话

陶行知先生的师爱教育思想,也是一种宽容的教育理念。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有一些涉及心理健康、道德、国情、法律部分的知识,学生常持怀疑态度,如果教师用空洞的理论“灌输式”地说教,那么让学生如何接受呢?道德与法治教学必须走出这种困境并培养学生主动探究,深入思考并理解社会问题的品质。

初中学生对学科的喜爱程度往往与对任课老师的情感有很大关系,师生情感基础深厚,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运而生。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浓郁的人文气息,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的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的特点,关怀学生精神成长的需要,用初中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尊重每一位学生。我们以一颗平常心开展教学活动,让开放与宽容有生长的沃土。

如教学《竞争有规则》这一课时,讲到“规则主要依靠道德还是法律”这一知识点时,我和学生有这样一段对话——

师:同学们,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我们今天来一个模拟辩论好不好?

生:好!我参加!

师:展示经济竞争中一些不正当竞争的视频案例,然后让学生就此事例展开讨论“规则主要依靠道德还是法律”。因为这是学生的身边事,所以看完之后,学生进行了一番热烈的讨论,教师通过适时点拨,与学生展开亲切的对话,师生之间的陌生感荡然无存。在对话中,学生感受到的是教师的平和、亲切,调动学生敢说、想说的积极性。一番自由讨论过后,就进入了正式辩论环节,在辩论中我尊重每一位学生的观点,允许学生自由发言,不论说得对不对,我都以微笑应对。这样学生的安全感也增加了,放松了心情,更加自信,敞开心扉,畅所欲言。由此,道德与法治课堂真正活跃起来,师生关系和谐民主,更激发学生积极探究、乐于创造的兴趣。

四、滋养心灵,开放对话

道德与法治教材反映人们善良、奋进、社会美好的内容比比皆是,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发展。然而,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是从现实社会中抽取出来的,掩盖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性,这可能会限制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他认为儿童参与教育就是参与生活,生活就是自由的、開放的、生动的,教育教学也应当如此。思想品德课程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与他们一起体会成长的美好、面对成长中的问题,为初中学生正确认识成长中的自己,处理好与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提供必要的帮助。道德与法治课秉持一种开放的胸襟与宽容的态度,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性,使学生差异性的想法可以通过对话沟通,从而产生新的想法。

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法定义务必须履行这一部分内容时,探究与分享环节设置一个讨论题,“拾到汽车钥匙归还施主能否索要一杯饮料作为报酬”,学生的意见分歧较大。有的学生认为,这是能理解的,因为车钥匙属于比较贵重的物品,捡到了并且保管好再交还失主也是比较辛苦的,要一杯饮料是正常的。但是有的学生认为车钥匙本来就是失主的,如果要请客也应该是失主主动提出请客,而不应该是捡到东西的人提出……一时间,学生提出五花八门的观点,争论不休。我耐心地倾听,并与学生沟通:“大家有不同的观点老师非常高兴,这说明大家都对这一问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大家想一想,如果你作为失主,车钥匙丢了一定非常着急,如果别人捡到了还给你,你可以出于感激主动请人家喝一杯饮料;但是如果捡到车钥匙的人非得要你请客才把车钥匙还你,你是不是心里就不舒服了呢?拾金不昧是我国的传统美德,而且也是法定的义务,大家如果以后捡到了别人的东西,你会怎么做呢?”我的话不多,适当留白,给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相信同学们听了之后会有所触动,日后遇到类似问题应该也会有自己的判断。

对话是一个环节,一种过程,更是一种理念。它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发展的情感基础和勇敢表达的机会。在有效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构建以对话为基础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才是本真的课堂,才是自然、有效的课堂。在对话中增长知识,活跃思维,在对话中智慧闪耀,灵动生成,师爱得以蔓延,道德与法治课堂由此富有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钟晓琳,朱小蔓.主流价值通达学生主体生命: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的设计理路[J].中国教育学刊,2018(04):18-23.

[2]谢彦红.倡导真正对话的课堂[J].教育科学研究,2012(02):79-80.

[3]郑炜君.需要·能力·艺术——浅论师爱内涵[J].中小学德育,2016(01):12-14,32.

[4]俞侃.走向“真”对话的政治课堂教学[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1(19):26-27.

[5]钟启泉.对话与文本:教学规范的转型[J].教育研究,2001(03):33-39.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课堂师爱对话
平凡而真挚的师爱
基于核心素养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构建策略研究
以师爱诠释教育
有一种师爱叫欣赏
师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