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稳定视角下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管理制度的关系

2018-10-19 16:09赵夏辉
科学与财富 2018年25期
关键词:金融稳定货币政策

赵夏辉

摘要: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金融体系面临巨大的风险与挑战,维护金融稳定已经成为维持物价稳定、保持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加强我国金融稳定性建设已经刻不容缓。对于传统货币政策面临的挑战,宏观审慎监管的出现可以弥补货币政策的不足。本文通过研究全球性金融危机出现前后,有关中央银行宏观审慎监管政策的变化,从金融稳定的视角出发,探寻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监管制度的关系。

关键词:金融稳定;货币政策;宏观审慎监管

一、研究背景

全球金融危机对传统货币经济学和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带来了新的挑战,这极大推动了理论界和决策者的深刻反思。2015年6月我国资本市场异常波动以来,关于中央银行金融市场稳定政策作用的争论持续存在,中央银行金融稳定职能及其政策框架和机制的有效性,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

二、研究意义

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爆发,对世界各国的经济、金融发展产生了深层次的、复杂的影响。经济全球化使得各国的对外开放程度越来越高,信息的传递越来越快捷方便,国际间的资本动更为自由和频繁。一方面,这激发了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潜力,降低了世界各国经济交流的成本,拓宽了世界各国经济合作的空间,为全球经济的平稳发展提供全新的动力;而另一方面,这也不可避免为各国金融体系中注入了不确定性因素,或者激发了各国金融体系内部的不确定性因素,进而产生具有传导性的金融风险。

关于金融层面,十九大报告提出“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深化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开展对金融稳定视角下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管理制度的关系研究将为我国经济平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利的参考。另外,在当前形势下,我国“金融稳定”理论体系的构建刚刚起步,许多领域有待探索,尚未形成完善的框架结构。因此,开展基于金融稳定的理论研究,是对我国金融稳定的理论体系的有益补充,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中国人民银行,则对金融稳定做如下阐述:金融穩定指的是一种市场状态。在此状态下,金融系统的功能可以有效率的进行工作。当市场处于金融稳定状态时,宏观经济能够平稳,有效率地运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能够切合实际,快速有效的达到颁布的目的,金融市场能够越来越完善,资源配置、风险管理、支付结算等关键功能在金融市场的各个机构中能够有效进行,并且对外部冲击具有一定程度上的抵抗力。这里能够看出,中国的央行更希望金融系统在行使其职能的时候可以具有连续性与稳定性。

三、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监管关系论述

3.1 系统性危机的周期律

全球性金融危机具有历史周期律。各国通例是,只要有经济周期必有滞后性金融周期,资产负债表危机具有必然性。在美国,20年金融周期似不可避免。与美国类似,我国也存在20年周期,但具有更强的隐蔽性—在1996年,体现为企业间三角债和银行业隐性不良资产; 在 2015-2016 年,体现为股市债市波动、互联网金融信用违约与银行业不良资产上行。金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滞后于金融创新和金融结构调整具有客观必然性。从2010年迭次兴起的影子银行、伞形信托、场外配资、互联网金融,也充分表明我国金融稳定机制落后于现代金融市场发展,监管当局的信息量、信息处理能力、判断水平和应对速度既低于市场创新主体。

3.2 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监管关系变化

宏观审慎监管的提出不仅与微观审慎监管相对应, 更是弥补了货币政策目标对金融稳定的不足。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监管既拥有独立运作空间同时又彼此关联的性质意味着,真正的问题不在二者之间的取舍,而在二者之间的协调和配合。对于中央银行而言,核心问题不是徘徊于物价稳定与金融稳定之间的取舍关系,而是如何在当前的经济稳定与未来的经济稳定之间做出决策。这意味着,政策实施必须通过对物价稳定和金融失衡的双重视角来全面评估经济状况。

3.3 金融危机下我国中央银行的对策

应对百年一遇的全球金融危机,中央银行判断准、出手快。较为成功地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冲击后,适时加快推进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和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金融业双向开放进一步加深,人民币国际化程度显著提高。面对“三期叠加”的新常态,中央银行实施宏观审慎管理,适时调整货币信贷政策,创新并丰富货币政策工具箱,货币政策总体稳健,与其他宏观政策密切配合,有效维护宏观经济金融的基本稳定和健康发展。随着近年来国际资本流动的新变化,中国的基础货币投放渠道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于流动性环境的变化也导致货币市场出现了一定的波动。为此,中国人民银行开展了包括常备借贷便利(SLF)、中期借贷便利(MLF)、抵押补充贷款(PSL)等大量流动性创新管理工具,优化再贷款体系,开展对金融机构的内部评级,在完善金融机构抵押品工具基础上开展信贷资产抵押再贷款工作,不断丰富公开市场操作期限品种,有效弥补了市场流动性数量不足,确保货币市场的平稳发展。

结论

全球金融危机之前,虽然很多国家中央银行也非常重视金融稳定,在发布货币政策报告的同时,也发布金融稳定报告,但由于传统宏观经济理论模型并不将金融摩擦作为经济周期波动的主要因素,因而出现了将货币政策与金融稳定政策分置的策略倾向。很多国家在金融危机之前都将防范金融风险的微观审慎监管职能从中央银行分离出来。同时,传统上利率作为唯一的货币政策工具就能够有效实现通胀和产出目标,并不需要开展其他的政策操作。但是,全球危机表明,金融部门的作用远超过传统理论的认识,危机巨大冲击下的宏观经济调整是高度非线性的,而零利率下限问题也使得传统利率工具不再有效并面临严重的问题。因而,全球金融危机后,货币政策更加强调与宏观审慎政策的协调配合,通过非常规政策手段促进金融稳定和经济增长,这是货币政策调控策略出现的最明显变化。

参考文献:

[1]陆磊,杨骏.流动性、一般均衡与金融稳定的“不可能三角”[J].金融研究,2016(01):1-13.

[2]马勇.基于金融稳定的货币政策框架:理论与实证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13(11):4-15.

[3]王晓,李佳.金融稳定目标下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监管之间的关系:一个文献综述[J].国际金融研究,2013(04):22-29.

[4]吴盼文,曹协和,肖毅,李兴发,鄢斗,卢孔标,郭凯,丁攀,徐璐,王守贞.我国政府性债务扩张对金融稳定的影响——基于隐性债务视角[J].金融研究,2013(12):57+59-71.

[5]徐忠.中国稳健货币政策的实践经验与货币政策理论的国际前沿[J].金融究,2017(01):1-21

猜你喜欢
金融稳定货币政策
两次中美货币政策分化的比较及启示
正常的货币政策是令人羡慕的
研判当前货币政策走势的“量”与“价”
研判当前货币政策的“变”与“不变”
“猪通胀”下的货币政策难题
我国房地产税改革的功能定位与路径选择
信用衍生产品的风险转移功能综述
经济开放度对金融稳定的影响研究
论金融稳定与货币稳定关系论
我国银行同业业务发展对货币政策和金融稳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