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居民生活需求与传统民居保护矛盾问题研究

2018-10-19 20:20杨文初
建筑与装饰 2018年16期
关键词:传统民居历史

摘 要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及辽阔的疆域,在不同的社会经济环境及自然环境下逐渐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居建筑,并深深地打上了当地特殊的地理环境以及历史人文的烙印,生动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传统民居作为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不言而喻,社会各方对传统民居均提出了保护的要求,但效果不尽人意,传统民居的数量仍然在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减少。笔者通过对多个村落的现存传统民居调查发现传统民居日益减少的原因多为保护过程中当地居民不积极、不配合,针对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探究,分析当代社会居民的生活需求跟传统民居所产生的冲突,得出传统民居不被当地居民所重视、保护及发展的原因,继而寻求解决办法,为传统民居的传承及发展提出思路,对历史、人文及民俗文化的传承有重要意义,同时为今后制定传统村落发展规划提供参考。

关键词 民居建筑;传统民居;历史;人文及民俗文化

前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衣食住行各方面的追求日新月异,对生活品质有了新的要求。传统民居不能满足居民需求,逐渐被居民摒弃。但其所承载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又被各界所重视,保护的呼声也从未停息,因而居民需求与保护需求不可避免产生矛盾,本文则从这一视角进行研究,以求为解决这一冲突提供依据。

1 当代居民与传统民居的主要矛盾

1.1 现代家庭结构改变对民居产生新的要求

家庭中成員的构成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以及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联系模式被称为家庭结构[1]。传统的家庭结构主要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数代同居大家族模式为主。以中国传统的四合院为例,普通人家所居住的四合院格局紧凑,一般情况以一进落或二进落布局为主,院内两个家庭、三代人共同生活,子孙所居厢房位于正房两侧,个人空间拥挤、隐私性不高,生活中不免因生活方式差异、观念差异等产生冲突,例如自古以来难念的“婆媳经”,即使在过去封建礼数的约束下仍很普遍,现代思想解放后更为突出,分开居住成为解决及预防这一矛盾较为容易的方式。

另外,过去大家庭中多以单一的谋生方式为主,需要多人共同劳作,而现代多样的谋生方式使得祖辈跟后代逐渐出现差异,祖辈务农、子辈务工成为当下农村发展的潮流,祖辈跟子辈劳动交集不如过去紧密,劳动方式的差异也迫使得祖辈跟子辈分开,例如多数务工人员是以夫妻小家庭为单位长期在外。家庭结构逐渐发生改变,以三口之家为代表的两代同居的家庭模式逐渐取代了数代同堂的大家族模式成为主流[2],个人意识也随着集体意识的薄弱而逐渐突出,当代人希望遵循自己的生活习惯营造适合的生活空间,对住宅的要求不再考虑数代同居时的公共空间及公共设施,传统院落空间逐渐被现代建筑和小家庭庭院所取代。

1.2 传统民居基础设施无法满足当代生活需求

受制于过去的营造技术及传统思想的限制,传统民居大多仅有按风水格局位置摆放在院内供家族共同使用的厨房和厕所,小农经济以大家庭为生产单位,在长辈的协调下,家庭成员各司其职,劳动成果为大家庭所享,集体生活的代表“大锅饭”极为普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大锅饭”无法顾及个人喜好的问题逐渐突出,传统院落内厕所“脏、乱、差、隐私性弱”的弊端也使得居民对现代卫生间的建设趋之若鹜,但传统建筑材料及施工工艺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厨房、卫生间的要求,为改善基础设施,多数居民拆除传统民居改为现代建筑。

现代生活中新出现的家用电器和交通工具同样对民居提出了新的要求,例如传统民居大门多有门槛、台阶,但随着汽车的出现,传统民居大门不能满足居民的日常使用。家用电器中也有相同情况,例如电视对于厅堂视距的要求、空调需要室内密封性较好等,这些大大小小的冲突使现代居民居住在传统民居里极为不便,逐渐对传统民居有了抵触的情绪,传统民居遭到破坏。

1.3 居民对现代建筑的推崇

中国古代社会,统治者为了保证理想的社会道德秩序和完善的建筑体系,往往制定出一系列的制度或法律条文,要求人们按照社会地位差别确定可使用的建筑形式、规模,这就是建筑等级制度,根据考古发现,在奴隶社会时期就出现了服务不同人群的专属建筑,周代建筑等级制度更是成为国家的基本制度之一,一直到清末延续了两千余年。

自古以来将社会地位与住宅挂钩的传统使得“豪宅地位高”的思想根深蒂固,例如原意为住宅的“门第”一词,逐渐代指家庭或家族的社会地位,这种条例在当今社会虽已不存,但人们仍受其潜移默化的影响,部分居民认为住宅的“优劣”代表着居民的经济能力及社会地位,当然在此评判“优劣”的标准仅为住宅的外观、新旧程度及造价高低。现代建筑外观新颖、造价昂贵,受到了居民的追捧,并成为代表居民经济水平的标志。另一方面,住宅作为当代年轻人结婚的普遍需求,在婚姻要价市场中属于重要因素[3],受这一风气影响,位于偏远农村地区男方家庭不得不通过修建“气派”的现代楼房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4]。因而父辈为下一代准备的住宅多选择当代年轻人所偏好的现代建筑,传统建筑的传承出现断层。

1.4 影响传统民居保护、修复积极性的关键因素-投入产出比

维修、保护传统民居需要大量人力、物力,仅依靠居民自身收入在无当地财政部门经济扶持的情况下难以实现。另外,由于传统民居所处环境不同,开发条件存在差异,部分地区发展旅游的资源条件较好,传统民居则具有获取经济利益的潜力,居民在保护、维修中则抱有积极态度。但有些传统民居处于较为偏远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下,交通不便且旅游资源匮乏,对于发展旅游业信心不足,难以看到投资后的利益回报,以至保护、维修传统民居的积极性不高[5]。

1.5 保护、修复传统民居无规范可依

由于传统民居多分布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缺少专项经费针对当地民居建筑研究存档,民居的建造技艺仅为当地人掌握,无成文的规范或技术资料,对于技艺传承极为不利。随着现代建筑受到人们的追捧,当地掌握传统民居建造技艺的工匠逐渐转行,技艺传承现状堪忧,保护工作举步维艰,部分传统民居年久失修,十分破旧,甚至已发生局部坍塌,危及安全问题。现代工匠对于当地传统民居技艺未深入了解,在修护过程中对传统民居产生二次破坏,影响传统民居保护与维护工作。因此,制定传统民居的保护、修复规范及技术指南迫在眉睫。

2 矛盾解决策略

2.1 保护与更新并举

从历史观点看,时代是发展的,新时代取代旧时代,传统民居作为旧时代的产物,在当今社会如同无水之鱼、无根之木,如果仅仅是保护起来终将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消失,因此民居的更新势在必行,掌握传统民居建造技术的匠人可根据时代的发展对传统民居进行创新,融入新的时代特征,满足当代人的使用需求,使更多的人愿意新建传统民居。同时这也是对我国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有重要意义。

日益精进的技术手段以及新型的建筑材料带给我们不同的建筑体验,停留在过去的传统民居难以跟上时代的步伐而被摒弃,例如对于部分传统民居以木材为主,因防腐及防水手段制约卫生间难以进入室内的问题,我们可通过对现存传统民居一楼以混凝土、防水瓷砖等材料,紧贴原建筑外层采用现代材料建造出满足卫生间、厨房需求的独立空间。另外对于传统民居相对落后的材质如窗户,用现代透光性较好的玻璃替代以提高室内采光,实现在不破坏传统风貌的基础上满足现代功能需求。而新建的传统民居则可以融入时代特征进行新的创造,通过新材料、新技术的运用,促进传统民居与现代生活需求相符。

2.2 减少居民投入、提高经济效益

当今社会对于传统民居的保护大多处于“标本化”的阶段,我们为保护传统民居多采用极为粗暴的“冻结”其现有形态的方式,仅仅考虑保护而忽视了开发,为此难以获益的民居所有者积极性不高[6]。当地居民对于传统建筑这种潜在利益抱有怀疑,不愿为其投资,政府部门应尽量减少居民自身投入,以财政补贴或专项资金等用于保护、修缮传统民居,同时大力宣传、学习传统民居转型为民宿、农家乐或者酒店的成功案例,让潜在利益转变为眼前利益,增加居民参与的积极性。

2.3 弘扬传统民居之美,提高保护意识

传统民居作为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见证了祖祖辈辈的薪火相传,其中所蕴含的价值横跨各个学科,无论美學、建筑学或者历史学等均可从中汲取养分,无数艺术家因它产生灵感创作出精妙绝伦的艺术品,传统民居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宝库,但现在意识到其价值的人数量不多,而拥有者更是多数不明白它的价值,因而不珍惜、不重视,任由它逐渐消失,这是人类共同的损失。

为了让最容易破坏也是与传统民居接触最多的人群正确对待传统民居,我们要通过宣传教育让传统民居的拥有者明白其价值,意识到保护传统民居的意义以及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性,同时加强对当代社会居民审美及价值观的教育,让大众感受到传统建筑的美。提升居民对传统民居的认同,从根本上杜绝现代建筑对传统民居建筑的驱赶。

2.4 制定传统民居保护修复规范及奖惩措施

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制定保护修复规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保护修复过程中尽可能使民居建筑保持原样,仅对部分构件加以修缮,以求“修旧如旧”,如实反映历史遗迹,保持民居建筑及其环境的历史真实性和整体性。第二,损坏严重的重要建筑要坚持“抢救第一”的原则,先期进行修缮并做好详尽的修缮记录。第三,特别重视保护传统民居建筑中的木雕、砖雕、石雕等使其不继续被损坏。第四,允许居民重新装修内部,改善厨房、卫生设施,增加现代化浴室。但任何改造措施需经过有关部门设计和审批,不得改变建筑外观和院落内的格局面貌。

当地相关部门应根据保护修复规范制定奖惩措施,鼓励居民保护、修复传统民居,对于新建建筑要求符合规范方可准予建设。对按照规范积极保护传统民居的居民予以奖励或补贴,不遵守规范破坏传统民居的居民予以惩罚,以强力手段保障传统民居的健康持续发展。

3 结束语

世事变迁,斗转星移,我们无法阻拦时间列车的前行,就如同无法挽回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传统民居,唯一能做的就是把握当下,对于现存的传统民居,我们应该予以关注,让这些时代更迭的见证人继续存于世上,向我们诉说陌生的过往。同时推陈出新,让新的传统民居承载我们这时代的文化历史向后世描绘当代风情。

参考文献

[1] 白春瑶.适应家庭生命周期的城市住宅套型设计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

[2] 衡秋歌.河南小店河传统民居及村落公共空间保护利用策略研究[D].北京:北京建筑大学,2017.

[3] 桂华,余练.婚姻市场要价:理解农村婚姻交换现象的一个框架[J].青年研究,2010,(03):24-36.

[4] 白美妃.从婚房进城看中国城市化的逻辑[J].文化纵横,2018,(01):

60-67.

[5] 宋学友,陈继腾.传统民居保护与利用策略研究[J].建材与装饰,

2018,(20):185.

[6] 余璐,谢丁龙.传统民居的现状与保护对策[J].华章,2010,(33):01.

作者简介

杨文初(1995-),男,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县人;毕业院校:西南林业大学,职称: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风景遗产与传统村落保护。

猜你喜欢
传统民居历史
传统民居装饰在现代环艺设计中的应用
分析关中传统民居屋顶装饰艺术
城镇化背景下“微山岛”传统民居保护研究探析
传统民居装饰在现代环境艺术中的应用研究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九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5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