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解构主义建筑发展新形式

2018-10-19 13:20胡浩
建筑与装饰 2018年16期

胡浩

摘 要 作为继现代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之后兴起的又一重要建筑思潮——解构主义,它不仅在哲学领域对传统思潮提出了挑战,更在建筑领域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而解构主义对于中国现代建筑的影响,不仅是打破了传统墨守成规的空间设计理念,更是在不断循序渐进中成为中国诸多地标性建筑创作的代表手法。

关键词 解构主义建筑;非理性主义;非建筑化

1 解构主义建筑背景、发展

1.1 解构主义建筑产生的背景

解构主义是 “结构主义”的终结。它的理论基础来源于法国哲学家德里达。德里达在1985年说:“对于这个问题,我没有简单而公式化的答案。我的所有文章都是写来避开这种令人恐惧的问题。”他还说,解构一旦被定义,本身随之就会被解构掉。而后建筑师埃森曼与德里达决议将建筑与其哲学理论结合。在人们对新鲜事物好奇的追求下,解构主义建筑如雨后春笋一般开始兴起[1]。

1.2 解构主义建筑的发展历程

解构主义建筑是伴随着人类解放思想意志、追求颠倒固有规律的诉求而产生。回顾西方历史不难看出,二战之后的西方国家,城市衰败,此刻提出现代主义建筑,抛弃古典主义对神的崇拜,是恢复经济发展的重要抉择。而历经发展,当物质生活开始丰裕的时候,人们便开始追求新的精神需求,因而为解放思想而生的解构主义便得到了民众强烈的关注,在其发展历程中弗兰克·盖里、彼得·艾森曼、雷姆·库哈斯、扎哈·哈迪德、伯纳得·屈米、蓝天组、丹尼尔·李伯斯金成为核心的七人组。1988年3月伦敦泰特美术馆举办首届解构主义学术研讨会,同年下半年在纽约的“解构建筑七人展”标志着解构主义建筑潮流的来临。

2 解构主义建筑审美特征

提到解构主义建筑,首先联想到的便是,分散、缺失、紊乱、无边界等表象特征。而笔者认为它可以分解体理性与建构非理性两种。

2.1 解体理性

所谓解体理性,在时间上,解体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在空间上,解体本建筑以及它与周围建筑的关系。在设计中,解体理性体现于两方面,局部比整体重要、单体比群体重要。单体设计要体现一个“非”字。非理性、非传统、非现代、非常态、非水平、非垂直、非几何、非平面、非有规、非线性、非明确、非稳定、非规范化、非建筑化等等。提倡开放、分解、打碎、叠加、重组、相贯、偏心、反转、回转、变形、移位、杂乱。总图设计要体现一个“反”字。“反者道之动”。反理性、反权威、反中心、反群体、反统一、反现代主义、反非黑即白、反二元对抗。提倡多元开放、主体消散、意义延异、能指自由。

2.2 建构非理性

解构主义建筑设计把创造建筑语言,符号作为主要任务。在表意上,解构主义认为作品的意义具有多重性,不全由作者决定,主张为再创造设定一个起点。在审美上。解构主义不排斥语言和思想的自由嬉戏。

2.3 解构主义建筑展现

1992年埃森曼设计完成了他在日本的布谷公司大厦。六层的建筑矗立在脆弱的地基之上。所有的窗户、楼层、墙、柱甚至顶棚都是扭曲措置。493个窗户没有统一尺寸。整栋建筑立面完全异于常理,着重体现着解构主义建筑的混乱、突变特性。各个构件的连接都显得异常生硬[2]。

3 解构主义建筑在中国

中国在经历特定的历史时期之后,公共建筑曾一度在自身传统古建基础之上模仿于苏联建筑的端庄、对称等创作手法,而在20世纪初信息快速传播开始,中国建筑打破了传统建筑封闭的设计格局,大型的纪念性公建、政府机构更加注重审美价值的体现。人们对于新事物的追求也体现在建筑师的创作之中。而解构主义建筑在21世纪对中国的影响开始逐渐深入,大到国家性的公建、超一线城市的地标性建筑,小到地方市民活动的场所乃至国内各建筑院校学生作品都可循迹到解构主义的身影。

3.1 解构主义建筑在中国展现

2004招标,位于北京最繁华地带。设计者是哈福教授雷姆·库哈斯。他“解体”垂直,“建构”倾斜。准确说倾斜6度,基本的电梯在解构主义眼里也可以形成角度。顶部架空交接,构成一个高234米的歪门。雷姆的学术词是说:高层建筑对垂直性的表达,已经阻碍了想象力的发挥。随着垂直性的竖立,创造性轰然倒塌。

3.2 解构主义对中国建筑的影响

除了上述两例,解构主义在中国可谓不胜枚举,鸟巢、广州歌剧院、银河SOHO等等。它在设计中追求的动荡、混乱、叛逆曾一度带给中国建筑新的生机,丰富了中国建筑的形式,更创造了很多建筑奇迹。众所周知央視斥巨资修建央视总部,美国《时代》更是对此大表赞赏,将其评为2007年世界十大建筑奇迹。50多亿的花费无疑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是一种奢侈,它通过怪异的造型、复杂的结构,博取的是人们对于“时尚”的追求,换来的是更高的广告效应。而之所以解构主义建筑在中国得到如此追捧,除了来自于起初民众的好奇心以及对于前卫设计的追求,更多的是政府的支持和学院派的学术营销。

学术营销来自于很多学院派,对于大师的崇拜,以及将标新立异作为创新的标准。导致近年来世界建筑巨擘纷纷在中国试水。而所谓政府支持便是一种权力意志的象征。权力意志是非理性主义的核心。最早由叔本华提出。尼采加以继承。他认为“权力意志”决定一切。艺术是权力意志的一种表现形式。尼采的非理性主义思想,最容易接受的就是有权势者。于是,各类造型复杂怪异的大型公建便在中国比比皆是。

4 结束语

解构主义建筑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人们情感宣泄、疯狂的一种展示。它带给建筑新的生机,让建筑成为一件精致的艺术品。却也在大众的走火入魔中带来新的问题。它强调自我,不与周围环境结合,它摒弃历史文脉,倡导不要束缚,用扭曲表达自由代替人为的几何体。然而建筑应该为人所用,建筑师们便应该更多地考虑将如何提高城市生态品质,传承历史文脉而不能仅为了追求创新,将建筑变成一件艺术品之后却阻碍了城市交通,带来了各种光污染等物理环境问题。“不要搞奇奇怪怪的建筑”。这话迟早会成为现实。中国建筑终将呈现正派面貌。

参考文献

[1] 李检斌.传承与交融—论解构主义建筑艺术及其意义[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0.

[2] 范东晖,张玉坤.复杂形态与开放建筑——评析蓝天组的"复杂学"建筑[J].建筑师,2004,(6):5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