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火车站站前广场改扩建设计探索

2018-10-19 13:20刘荣辑
建筑与装饰 2018年16期
关键词:站房泊位邵阳

摘 要 文章探讨了国内外火车站设计和布局的特点,提出了邵阳火车站改扩建过程中的以交通优先为指导,以地域文化情怀作为形象支撑的设计特色;探索性地总结了当代火车站及站前广场改造中的一些有用的经验和设计要点。

关键词 交通优先;前瞻式;可操作性;混合式布局;立体交通;地域人文

在高速铁路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国内高铁站的布设网络和吞吐量也在快速增长,目前各个城市建设的高铁站,多数已经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客流量对站场规模的需求,站前广场的疏散能力也是捉襟见肘。随着高铁交通向三四线城市的深入发展与普及,高铁站也逐渐成为一个城市的主要基础设施和重要门户。

1 车站及规划概况

邵阳火车站是在原有普通火车站基础上进行的高铁化提质改造。随着高铁时代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高铁速度让原有规划、站场等条件远远无法满足其迅猛的发展要求,火车站的整体改扩建已势在必行。本次研究区域为邵阳市火车南站区域,铁路线北侧为邵阳市的老城中心,南侧为桃花新城公共中心。铁路从规划区中部东西向穿越,现有洛湛铁路和怀邵衡铁路线经过,远期将有国家南北向干线——呼南铁路在此设站。

2 交通优先前瞻式规划

由于项目的主要矛盾在于规模与客流量之间的矛盾,因此在进行总体设计前对规模进行了类比预测,前瞻性地对改造建设规模进行了合理推算。

2.1 站房规模

车站的站房规模是由城市人口、经济发展水平、流动量以及在路网中的价值所决定的,站房的规模最基本的要求应该满足车站客运的基本需要。合理确定站房的规模至关重要。本次设计中,参考衡阳东站和徐州东站,作为本次设计的类比城市。

邵阳站与同类型城市相比较,4.5万㎡的建筑面积规模在地级市中是比较合理的。

2.2 交通规模

城市交通与用地开发二者是“流”与“源”的循环关系,而城市交通路网承载地块开发与城市停车场库停驻的交通量。

首先,城市交通路网承载容量主要体现于周边路网情况和交叉口的服务水平状况。若研究基年及目标年的背景交通运行服务水平良好,项目建设规模受到的限定相当宽松;反之,项目建设规模则必须严格控制。其次,静态停车设施容量对项目开发规模的限定长久以来并未受到重视,人们习惯于先确定项目开发规模,然后依据配建标准设置停车设施,场地受限制则减少相应配建停车标准,这种开发模式即所谓“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并未从源头解决问题,而今各大城市高铁枢纽的停车问题已日趋严峻。

根据著名的“短板效应”,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以上两个限定我们将选取最不利的一个。

本次在进行交通分析论证时,以项目开发规模作为初始值,可得到各类型停车位配建标准,与项目实际配建进行对比分析论证开发规模的合理性,再以动态交通路网运行服务水平的变化验证该初始值的合理性。经过建立交通计算模型后,得出邵阳站建设的静态交通需求,公交车需12条线路,12个上客泊位,6个下客泊位;社会车需1078个停车泊位、28个落客泊位;出租车需5个下客泊位、8个上客泊位,70个候客泊位;长途车需15个发车泊位,128个停车泊位。

3 樞纽交通组织布局:混合式布局模式

目前国外火车交通枢纽通常采用立体化集中布局形式,即通过空间的利用布置多个不同的交通层,实现垂直换乘的目标,换乘时间和换乘距离短,土地利用率高。但这种布局模式工程难度较大,一次性造价高,交通压力大,需要各种高架匝道和地下隧道。对于需要进行改扩建的车站来说非常不合适。

邵阳火车站枢纽改扩建设计以交通论证的建设规模为基础,在综合考虑管理方便性及换乘方便性的情况下,采取混合式布局,即对外高速铁路与城市交通采取立体换乘模式,而公共汽车、出租车、社会车辆则利用前后广场进行平面布局,通过立体和平面相结合的布局方式,构建一个现代立体化综合交通枢纽。

外部平面式布局交通改造:高铁站枢纽的机动车交通组织与周边道路的交通组织有机协调,设计主要依靠枢纽站东西两侧两条支路,通过右进右出的方式组织进出高铁站的车辆。下穿铁路通道采用单行线逆时针方式组织交通。在高铁站周边区域设置单循环式的交通布局,有利于高铁站的车流进行快速疏散,避免堵点的出现。

内部立体化交通改造:通过对场地高程理解和分析,在枢纽的竖向布局上,将火车站枢纽分为三个层次:①地上二层、三层规划为进站层,设站房和进站所需的建筑空间。②站前广场层,站前广场标高比市政道路略高,通过广场放坡消化与市政道路的高差,与市政交通无缝衔接。③出站层,站前广场抬高后结合核心区地下空间的规划,人流由地下出站,并引导至各交通区,组织各种车辆的上落客。

4 建筑地域人文情怀

随着高铁客运逐渐占据城际客运交通的主导地位,火车站枢纽已经渐渐成为城市形象展示的最重要窗口。车站形象也慢慢成为城市乃至周边地区地理、历史、人文、经济的综合体现,具有突出的标志性和识别性。因此如何将车站的“交通功能内涵”和“地域文化”统一起来,在改扩建设计中显得尤为重要。

“拔地芙蓉耸翠痕,嶙峋千尺指天门。”这是明代曹一夔为崀山所赋。崀山雄伟壮观,景色秀丽,算是邵阳天地一绝。设计的原始灵感即来源于此。宛如崀山山石般的主站房,宛若扶夷江水蜿蜒的景观主轴,使枢纽站场以最独特的形式展示在每个人眼前。设计中引用了邵阳最具代表性的崀山特色山石景观作为站房形态的核心内容,以独特的山石的质感体现站房大气稳重的建筑特征,建筑立面通过层叠的片岩效果勾勒出崀山独树一帜的丹霞景观特点,给人以强烈的标识感。

以挺拔的山石作为造型要素,在强调地域特色的同时,也隐喻着邵阳人坚毅沉着、敢闯敢拼的不屈性格。南北两侧站房建成后成鼎足之势而立,似鼎般厚重的同时也意喻着邵阳人重信重义、求实图强的本位精神。建筑造型细部设计上提取了邵阳当地特色的花瑶传统服饰、头饰纹理作为机理,加入到立面设计中,为建筑本身赋予更多地方特色风情。

5 结束语

邵阳火车站枢纽改扩建设计在经过多次方案探索之后,这种以交通优先为指导,以地域文化情怀作为形象支撑的模式得到多方的认可。前瞻性与可操作性并举,功能与环境协调,在保证安全的条件下努力提高枢纽的运行效率,优先布局公共交通设施,减少多数旅客的步行距离,站场情景上将地域人文情怀与交通枢纽功能进行深度契合是本次邵阳火车站交通枢纽改扩建设计的一次有意义的探索。

作者简介

刘荣辑(1985-),男,广东省恩平市人;专业:建筑学,学历:本科,现就职单位:长沙市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研究方向:建筑设计。

猜你喜欢
站房泊位邵阳
寻梦
我国城市道路路内停车泊位应如何设置
某高铁站房室内消防设计
惠州港荃湾港区通用码头某泊位超限靠泊码头水域及航行条件适应度论证研究
某火车站大跨度结构设计要点探究
印度尼西亚安汶港介绍远望5号测量船
RIZE港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