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八八战略”为指引构筑民族产业制高点

2018-10-20 11:00于海洋任其乐
中国经贸导刊 2018年23期

于海洋 任其乐

摘 要:“八八战略”是指引浙江产业转型升级的总纲领和总方略,浙江省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国家发改委的大力支持下,沿著习近平总书记确定的“八八战略”指引的方向,把产业创新作为转型升级的主战场,深耕聚碳酸酯产业,打破了外资的长期垄断,走出了一条通过创新实现民族聚碳酸酯产业突破的新型产业发展之路。

关键词:八八战略 产业创新 聚碳酸酯

创新是我国民族产业屹立世界产业链的基石,是筑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和动力,2018年4月16日中兴被美国制裁事件反应了民族芯片产业无“芯”之痛,值得我国各产业深思和积极应对。我国聚碳酸酯产业长期被国外化工巨头垄断,“十二五”以来,浙江省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在省委省政府领导和支持下,深入贯彻“八八战略”,勇挑国企转型重任,以全球化的视野谋划企业科技创新,以旗下宁波浙铁大风化工有限公司为载体,新建年产10万吨非光气熔融酯交换法聚碳酸酯,走出了一条通过产业创新实现民族聚碳酸酯产业突破的新型产业发展之路,改写了我国自1956年以来无万吨级以上自主工业化装置的历史。

一、勇立潮头,从零开始破解民族聚碳酸酯产业难题

“十二五”初期,省交通集团经科学比选论证,决定实施大项目工程,新建年产10万吨聚碳酸酯项目,以创新为手段彻底扭转既有化工产业“处于产业链低端、小而不强”的不利格局,力图完成自身从化工基础原料供应商向化工新材料行业领导者的转变。

(一)实施大项目工程有助于打破外资对我国聚碳酸酯产业的垄断

聚碳酸酯是一种综合性能优良的热塑性工程塑料,是五大工程塑料中唯一具有良好透明性的产品,广泛应用于电子电气、板材、光学材料、复合材料和航空航天等领域,是我国自建国初期一直攻坚未取得突破的高端高分子材料。我国是聚碳酸酯需求增长最快的国家,但这项技术却被国际化工巨头垄断,国内30万吨产能为外资独资或合资企业,其余全部依赖进口,国内没有年产万吨级以上自主知识产权装置,对外依存度极高。为发展民族聚碳酸酯产业,打破外资垄断,《中国高新技术产品目录》、《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2010年度)》等都将PC作为鼓励类和重点发展类产品,《浙江省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将聚碳酸酯列为优先发展的高端化工新材料产品。

(二)实施大项目工程有助于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

聚碳酸酯项目具有如下特点:一是行业进入门槛高,市场基本处于美国通用、德国拜耳、美国陶氏、日本帝人和日本三菱等等外资寡头垄断,产品利润率高,附加值大。二是市场规模大且处于上升周期。2009年我国聚碳酸酯消费量120万吨,并以每年8%到12%的速度增长,存在较大增长潜力。三是工艺先进,副产物可循环利用,不使用光气,消耗二氧化碳,符合绿色环保和循环经济理念。

(三)实施大项目工程有助于推动既有化工产业转型升级

“十二五”初期省交通集团化工产业和产品结构的特点,一是发展模式属于产品同质化下的成本领先型,并非产品差异化下的技术领先型,旗下两大主导产品——年产26万吨离子膜烧碱和年产28万吨N二甲基甲酰胺(下称DMF),都是基础化工原料,产品规模偏小,产品附加值低。二是整个产业小而弱。2010年底整个集团化工产业总资产26亿元,销售收入23.9亿元,销售净利润率3.34%,总体资产规模偏小、盈利能力羸弱。三是两大主导产品不符合绿色环保产业的发展趋势。氯碱行业属于高耗能、高污染、高风险产业。DMF属于煤化工,位于浙江钱塘江上游、环保压力巨大。客观上需要通过创新改造提升传统化工产业。

二、创新驱动,系统谋划打好转型升级系列组合拳

面对外资寡头的垄断封锁,国内没有聚碳酸酯项目建设的先例,项目建设过程充满荆棘。省交通投资集团着眼于决策、建设和运营等项目全寿命周期,系统地考量集聚要素和资源,采取多层次、多渠道地创新手段,确保项目顺利建成投产。

(一)以全球化的视野科学选择项目创新模式

为建成世界一流的装置,从全球角度出发配置资源和要素,经充分论证,聚碳酸酯项目实行“中外联合设计、系统集成、核心装备国际招标采购”的创新模式。一是基础设计主要由外方完成,详细设计由国内设计院完成。核心部分采用黑匣子方式,国内设计院只负责各系统的衔接,不涉及核心部分,有利于避免核心技术扩散。二是三套核心装置(碳酸二甲酯—碳酸二苯酯—聚碳酸酯)分别来自国内、美洲和欧洲,加以选择、集成和优化的联合装置。三是核心装备采取国际招标采购,过程中通过消化吸收提高装备国产化率。

(二)独创最先进的工艺路线

项目采取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非光气熔融酯交换法。一是博采众长,在充分调研基础上,以碳酸二甲酯—碳酸二苯酯—聚碳酸酯为核心装置,同时配套BPA精制装置,创新地采取集成的模式,设计一条不同于任何一家的、适合自身需求的最优工艺路线。二是整个流程物料达到“吃干榨尽”的要求,整个系统循环利用,实现物料消耗最经济。三是整套装置采取能量梯级利用,实现能量最合理分布。

(三)实现项目成本最优

一是面对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等诸多不确定性因素,业内专家建议一期工程设计规模5万吨/年。考虑到国际主流装置均已突破10万吨/年,为具备与国际寡头同场竞技的实力,充分发挥装置成本优势,经多方充分论证,设计产能调整为10万吨/年。二是针对碳酸二甲酯自建装置或外购的问题,从循环经济角度考虑,决定自建装置,实现后续装置组分返还。三是坚持集团内利益最大化,与兄弟单位——浙铁江宁化工有限公司实施蒸汽、循环水、压缩空气等公用工程协同,达到降低成本、资源共享的目的。

(四)强化引进消化再吸收

作为国内首套装置,PC装置工艺技术苛刻、装备控制水平高,国内没有装置经验可以借鉴,而国外同类装置出于保护目的无法实践学习。项目团队不等不靠,点面结合,三层次推进技术消化再吸收。一是设计过程中消化再吸收。在项目设计整个过程中,组织技术人员与设计单位、技术提供方等开展了多形式、多层次的交流,充分吸收、理解和掌握技术原理,积极提出技术优化建议,累计以TSI形式提出装置优化300项方案,累计完成施工整改6000项。二是通过装置试车实现消化再吸收。实践是检验技术消化再吸收的有效标准,真正的诀窍是基于对技术的深刻领会和装置的熟悉。通过装置试车不断学习、摸索和改进,将装置调整到最优状态运行,实际产能达到设计产能120%。三是以市场导向理念倒逼产品创新。产品投放市场后,根据市场反馈的问题和建议,不断实施技术改造和提升。尤其是2016年新建助剂添加系统,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实现所需不同功能助剂的在线添加,极大地丰富产品系列,改造完成后于2017年取得良好的成效。

(五)实施制度创新强力支撑项目建设

一是受制于自身项目管理人员缺乏,为降低项目建设风险,合理控制项目投资总额,严控施工进度,创新地选用EPC总承包模式,通过招投标方式确定中建安装作为总承包方。二是聚碳酸酯项目工艺流程错综复杂,为加强工程过程监控,严控质量关,聘请德国工程公司对核心装置进行工程监理,较好地提高工程质量。三是集团本部成立重大项目协调推进小组,进驻现场推进项目进展,协调解决重大问题。

(六)实施人才创新多方汇聚英才

省交通集团除提供强大的资金保障外,为有效推进项目,一是从集团系统内抽调精兵良将进入项目公司浙铁大风化工有限公司,推进困难时集团本部选派一名优秀干部担任公司总经理,全方位助推项目建设。二是外部聘请一名日本技术专家,强化PC项目的技术指导,大胆实施薪酬体系创新,日本专家薪酬远高于项目公司其他领导。三是从中国石化等企业聘请懂技术、有担当的人才,担任项目公司领导和中层骨干,有力地保障了项目建设。

三、砥砺前行,创新引领民族聚碳酸酯产业突破

经集团上下不懈努力,2011年5月组建项目公司——宁波浙铁大风化工有限公司,2011年12月27日,总投资18.5亿元聚碳酸酯项目在宁波镇海区开工建设,2015年1月1日开始投料试车,2015年4月1日项目全线达标达产,经过1—2年的填平补齐,在产能、质量和效益等方面全面超过既定投资目标。

(一)项目顺利建成是我国首套万吨以上聚碳酸酯的突破

作为国内第一套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聚碳酸酯装置,项目顺利达标达产,不仅标志我国聚碳酸酯工艺技术取得重大突破,还改写了国内无万吨级以上自主工业化装置的历史。项目打破了德国拜耳、日本帝人和日本三菱等外资化工巨头对国内聚碳酸酯产业的垄断,开创了民族聚碳酸酯新的篇章。

(二)项目顺利建成实现良好投资预期

一是聚碳酸酯项目设计生产能力10万吨/年,实际生产能力可达12万吨/年,产能超设计20%。二是产品性能指标达到或超过行业国际龙头企业产品,投放市场后,其品质得到业界高度赞誉,成功代替拜耳、三星等品牌的部分进口聚碳酸酯原料,被广泛应用于LED(光扩散聚碳酸酯)、眼镜、汽车部件、开关面板、防暴盾牌等领域。三是盈利能力较强。聚碳酸酯项目投资决策时预测年均净利润24151万元,2017年实现净利润41134.55万元,项目效益超投资预期。

(三)项目顺利建成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一是拉动区域经济的作用明显。项目顺利投产后,向项目主要原料环氧丙烷和双酚A上游延伸,高价值承接宁波地区临港大石化,有效地形成联动性。二是向下游延伸,极大地拓展了聚碳酸酯及其改性产品的应用研究和消费区域,推动国内表观消费量由2010年120万吨增加到2017年的187.4万吨,市场前景更加广阔。三是推动社会资源综合集约化,按一车30吨运输对比,一车聚碳酸酯价值84万元,一车烧碱(30%)价值2.7万元,无疑聚碳酸酯附加值高,社会资源的极大节约,充分说明产业转型升级的必要性。

四、结论和启示

我国聚碳酸酯领域将近60年没有万吨级工业化装置,多年来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一直未有明显进展,整个产业被外资垄断,国家每年花费大量的外汇进口聚碳酸酯产品,现在却率先由浙江省一家省属企业实现了突破。

(一)沿着“八八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聚碳酸酯项目的成功来自“八八战略“的战略指引,是“八八战略”在浙江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丰硕成果的具体体现。多年来省委省政府将“八八战略”作为引领浙江发展的总纲领、推进浙江各项工作的总方略,带领全省人民坚定不移地实施和续写“八八战略”,把产业创新作为转型升级的主战场,坚定不移打好转型升级系列组合拳。“十二五“期初,省交通集团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战略意图,以“八八战略”为指引改造和提升既有化工产业,实施新旧动能转换,从量的放大转换到质的提升,把扩大有效投资、推进大项目建设作为企业“调结构、促转型”的主要引擎,经科学论证将目标聚集聚碳酸酯领域,实现了从基础化工原料生产商向我省化工新材料行业领军者的战略转型。

(二)党的领导和支持是项目成功的有力保障

聚碳酸酯自始至终得到了各级政府和部门的大力支持,累计获得各类补贴7864.64万元。其中2011年国家发改委为支持聚碳酸酯项目实施,划拨产业振兴专项扶持资金5597万元,极大地推动了项目建设;项目推进遇到困难时,省委省政府、省国资委等主要领导多次莅临项目现场协调解决难题;在项目推进滞缓时,省交通集团从本部选派精干人员担任项目负责人,强力匹配资金要素。正是各级政府和部门的有力支持确保聚碳酸酯没有中途夭折,顺利实现达标达产。

(三)国有企业要担当科技创新的主力军

实体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基,实现“中国梦”必须坚守实业兴国之路。国有企业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必须要勇于探索和担当,承担起调结构促转型的重擔。科技创新的道路是充满曲折和荆棘的,省交通集团为改变粗放式发展模式的化工产业,在探索的过程中不乏失败的例子,如苯乙烯系列树脂和环氧树脂项目,历经艰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终于走出一条“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的产业创新之路。

(四)创新要进行系统的顶层设计

产业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要统筹考虑、全面谋划,综合运用技术、制度、机制、资源、人才等创新。一是要坚持全球化思维。要采用最先进的技术和管理就不能闭门造车。聚碳酸酯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大胆创新,在工艺路线、建设方案、管理模式、人才创新等方面都立足全球化配置要素和资源,实行优化组合和创新。二是要强化人才创新。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人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聚碳酸酯项目能成功,主要是有一支善谋担当的创新队伍,百折不挠,克困攻坚,最终打破跨国垄断,践行国企实业兴邦使命。三是要强化机制体制的配套创新。省交通集团除提供19亿元的资金保障外,采取EPC建设模式、百日会战、聘请外方过程监控、引进国际人才等一系列创新举措,保证项目顺利实施。四是要加强技术引进消化再吸收。项目建设过程中实施价值工程,不断优化设计和工艺参数,确保项目达到设计能力和产品品质。

参考文献:

[1]庞庆范.为人民服务是国企创新发展的根基[J].中国经贸导刊,2018(08).

[2]张必成.新时代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内在逻辑研究[J].中国经贸导刊,2018(05).

[3]赵世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的国有企业改革[J].中国经贸导刊,2017(29).

[4]庞庆范.管好国有资本 重在发挥创新驱动发展的主导作用[J].中国经贸导刊,201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