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物理教材习题中审题技巧

2018-10-20 03:29宋学军
家庭教育报·创新教育 2018年5期
关键词:初中生

宋学军

摘 要:习题是学习的重要资源。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通常要求学生完成一定数量的练习,以巩固他们所学的物理知识,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初中生;物理习题;审题技巧

在初中物理学习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地需要运用练习来检测物理知识的学习,解决通过回答某些问题所获得的物理知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物理学习能力。在回答整个物理问题的整个过程中,问题是确定物理问题效率的关键步骤。以下是与教材习题的解答相结合的评论技巧的探析。

一、认真读题,列出已知条件

很多学生在解答物理习题时,心浮气躁,没有认真完整地阅读习题。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需要加强指导,引导学生静下心来,认真阅读题目,明确解答题目时需要运用什么知识,解决什么问题。

例如,在学习了“压力、压强”的知识后,教师为学生出示了一道具有代表性的习题:一个学生的质量是48kg,每只鞋底和地面之间的接触面积是120平方厘米,那么,他双脚着地站在水平地面上时,对地面的压力是多少?压强是多少?(g取10牛/千克)由于这道题目的题干表述比较简单,学生比较容易发现题目中的已知条件,但是为了让学生能规范解题,提高解题的有效性,学生审题时,教师还是应当提醒学生仔细阅读题干,看清题目中给出哪些条件。并要求学生在草稿纸上列举出来:学生的质量为48kg,接触面积为120平方厘米×2=240平方厘米=0.024平方米。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思考:“通过这些条件可以求出压力和压强吗?”学生结合已经学习的压力和压强的计算公式,可以判断由这些已知条件可以求出。“物体对水平面产生的压力在数值上等于这个物体所受到的地心引力。先求出压力,再除以受力面积就是压强。”在学生认真审题的前提下,借助已知信息进行合情推理,实现快速准确解题。

二、准确把握题意,明确要求解的问题

物理习题本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学生理解起来存在一定的难度,一些学生即使阅读了题目,对需要求解的问题还是模糊不清,导致最终解题时不知所云、漫无目的,影响了学生解题的正确率。

例如,在教学了“浮力和液体压强”的内容之后,教师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习题:有学生在一个薄壁平底试管中装入一些沙子,然后密封管口,自制了一个土密度计,用来测量液体的密度。当将其放入水中竖直漂浮时,试管露出水面的高度为5cm;当把它放入某液体中竖直漂浮时,试管露出液面的高度为7cm,若试管和沙子的总质量是30g,试管的横截面积是1.5平方厘米。(水的密度是1×103kg/m3)求某液体的密度。学生通过审题发现这道题目需要求的是某液体的密度,可以根据物体漂浮在液体中的浮力与其所受的重力相等进行计算,但前提是需要求出土密度计试管的总长度,才能计算出其漂浮时排开液体的总体积。在这个基础上,学生再联系已知条件中土密度计在水中漂浮的情况,就可以直接根据F浮=G排=ρ液·g·V排液进行计算了。这种倒推求解法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多次阅读求解问题,加上教师的适当提示,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求解问题,包括计算公式、求解方法等,从而清晰地了解题目的解答要求,避免解题时出现偏离或跑题的现象。

三、全面想象,构建物理过程

毋庸置疑,审题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题。从本质上看,物理习题的审题过程是一项比较复杂的活动,审题不但需要搜集各种有用的信息,而且需要学生进行加工、筛选。例如,在学习了“功、功率”的内容之后,教师给出这样的练习题:小强体重48kg,在平直公路上骑自行车500米,用时为100秒,且做匀速运动。假设在行驶过程中自行车所受到的阻力是其体重的112,求在行驶这段路的过程中小强做功的功率是多少?学生在阅读题干时,教师就可引导学生在头脑中想象“匀速运动”的情形。教师可提示:“匀速运动时,小强只需要克服阻力做功。那么阻力是多少呢?”学生回答道:“48×10×112=40N。”“那么,在匀速运动时是怎样做功的呢?”教师继续问。“力乘以距离。”学生答。学生的大脑中已经形成了一幅简单的图像。“一个人克服了40N的阻力匀速行驶了500米。”在这个基础上,学生再独立求解功率就水到渠成了。

四、综合分析,挖掘暗含信息

不容否認,出题者为了更全面地考查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情况,在很多题目中都会设计一些陷阱,以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这些题设陷阱往往容易引起学生的误判,导致学生出现错误或者片面解答。

例如,在教学了“固体压力、压强”的内容之后,教师给出练习题目:一栋电梯公寓楼高40m,建设完成该楼需要的混凝土为1×104立方米,其他建筑材料为3.5×104T,混凝土的密度是2.5×103kg/m3,g=10N/kg。经测量,该大楼地基所承受的压强不得超过1.2×106Pa,假设大楼与地面的接触面积是1×103㎡,那么大楼另外添加的装饰材料、设备等及进入大楼人员的总质量最大是多少?学生读完题目后,大致清楚了已知条件。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作进一步的分析推理:“知道了混凝土的密度和体积,可以求出什么?”学生答道:“可以求出混凝土的重力。”教师问:“知道其他建筑材料的质量,可以求出什么?”学生答:“可求出其他建筑材料的重力。”通过这样的逐步引导,学生由已知推导出求解问题所需要的直接条件,从而可以顺利解题。

学生审题时,不仅要从题目中获得直接信息,而且还要分析推理出题目中的间接信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从题目中得到解题所需的信息。

在标题描述的基础上,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发展全面的思维,鼓励学生进行必要的相关物理知识迁移,想象一个特定的物理过程,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有条不紊地回答问题。在普通物理习题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考试技能的培养,引导学生复习题目,促使学生全面深入分析,细致准确地检查,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从而高效回答物理问题。

参考文献:

[1]吴胜存.试论新课改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改进与创新[J].中国校外教育,2017(27):92.

[2]王启增.浅谈初中物理实验的创新教学[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2(10):10.

(作者单位:江西省吉安县天矿中学)

猜你喜欢
初中生
基于微课初中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
巧设体验活动,助力大孩初中生成长
“三层七法”:提高初中生三级蛙跳能力的实践研究
巧借数学思想提升初中生解题能力
省考背景下初中生地理识记能力提高的策略探讨
巧用地图培养初中生史料实证意识——以《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为例
省考背景下初中生地理识记能力提高的策略探讨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初中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途径
浅谈如何有效地学习初中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