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儒家伦理的角色化之误分析

2018-10-20 22:18刘芹
读与写·教师版 2018年2期
关键词:仁心角色

刘芹

摘要:安乐哲提出的“儒家角色伦理”是一种向下消极的义务伦理,而真正的儒家伦理是一种积极向上的责任伦理,这两种伦理之间的根本差异在于人生内部的“仁心”。本文对儒家伦理角色之误进行具体分析。

关键词:儒家伦理:角色:仁心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1578( 2018) 02 - 0272 - 0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得到了长足发展,在国际社会

3.儒家伦理和角色伦理的不同中的地位与日俱增。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中西方文化交流也得到了很大方面的交流。很多西方优秀先进文化被我们所接受,很多中国经典传统文化也被西方广泛关注、普遍认同。由此,也引发了国外对我国儒家伦理思想的深入研究。美国著名学者安乐哲提出“儒家角色伦理”,本文重点就这种新型的儒学理论进行具体的阐述。

1.儒家角色伦理界说

安乐哲认为,中国儒家的伦理是以家庭观念为思想起点的,人都是依靠关系而存在的,人的角色不是客观的,而是一种相对的关系。

安乐哲的“儒家角色伦理”学说,其本意强调了中国儒家伦理的特点:动态性、社会性和具体性。安乐哲的角色伦理强调的是儒家伦理思想中的“仁爱…‘忠恕”“礼义”等,这些都是儒家伦理思想中最基本的德行与规范,也是中国儒家思想的基本特点。安乐哲认为角色伦理是区别于西方主流伦理学和个人主义意识形态的东方社群主义伦理学说。

安乐哲把儒家伦理思想看做儒家角色伦理,他认为在社会生活中,每一个人都是社会中的人,人与人在社会中都存在着联系,如果把社会看做一个棋盘,那么人就是棋盘上的棋子,但是棋子与棋子之间的地位却是不一样的,这就是人在社会中的身份导致的,每个棋子在特定的位置上都有其相应的责任与义务,就行象棋中的军,马,象一样,尤其特定的责任与义务。安乐哲的角色伦理就是人们都按照自己的社会身份和地位对自己进行约束与规范,并且享有其特定的社会权利、承担特定的义务,进而有序的保证整个社会中各种关系良好的运行[1]。

2.儒家角色伦理的基本特点

2.1 动态性

安乐哲的角色理论中“角色”是不断进行完成的,其角色是动态的过程。儒家的角色伦理学并非是从分离、辨析和解释某些道德行为中的偶然因素、某些原创性的原理或行动者的能力人手的,安乐哲认为,儒家角色伦理学是人们考虑社会中正在发生的某些事情从而开始的,而不是人们在分析、辩解或者解释社会中某些道德行为当中的一些偶然因素或者根本原理人手的。

2.2 稳定性

安乐哲认为,角色伦理中的角色具有持续稳定的特点。人们在社会中都有着比较稳定的一种生活模式,安乐哲的角色伦理一般都有一个共同的逻辑,就是一个大家庭中,当有一位成员在社会中表现非常优秀时,家庭中其他成员表现的也会非常优秀。所以,安儒家角色伦理并不只是思想上单纯的道德伦理,而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中不断积累最终而成的习惯性和适宜性。

2.3 具体性

角色伦理还有一大特点就是其具体性,其中没有抽象的原理或者原则。在儒家角色伦理中,人们在社会中的身份职位不同,那么他们在社会中的伦理角色的定位也就不一样,例如,君臣之间重视“义”,父子之间重视“恩”,师生之间重视“义与恩”,他们之间在社会中的地位与生活都要遵守以上的原则,这就是儒家角色伦理的具体性。但是社会生活是复杂并且多面化的,无论是以前还是现在个体之间都存在着角色的冲突,并且一直在为其寻求解决的正确方法,就是用儒家伦理来约束这些事情的发生。

3.1 责任与修身

儒家思想强调人与责,孔子认为,父母养育孩子,教师教书育人。这是他们在社会中要承担的责任,是不需要其他外在的理由的。这些人承担了这些特殊的责任,并不是为了今后要享受某些特定的权利[2]。儒家伦理思想认为这些责任是人们出生以来就带有的,并不是因为某些原因而导致的,这是中国社会中每个人生来就有的职责,就像父母养育孩子,这是父母的天性,当孩子降临的时候,父母就会主动的爱护,养育自己的孩子,父母的这种行为,不是外人引导的,也不会社会规定的,而是他们内心深处自有的。但是,安乐哲的儒家角色伦理认为人们自出生后就被赋予了一定的社会角色,他们要按照其特定的社会角色进行自己的行为规范。安乐哲认为,社会中的父亲必须要承担起抚养儿女的责任,这是父亲不得不做的,只有父亲尽到其责任,才可以算上一个真正的人。所以说角色伦理是义务理论,而儒家理论是责任理论。

3.2 具体与抽象

西方社会中对上帝的崇拜从各种艺术作品中就可以看出,西方人认为,上帝是这个世界的主宰,是无所不能的,因为上帝的存在,社会才可以稳定和谐的发展,人们才可以健康幸福的生活。安乐哲认为就是由于实用主义和抽象的原则,儒家思想中才会有孔子提出的“神圣化”。安乐哲的儒家角色伦理只重点强调具体榜样的一面,无疑只是把儒家学说作为西方价值观念的一个补充。

3.3 义务与礼

安乐哲认为礼与角色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首先,他认为社会中人的行为等都要以其在社会中的地位为行为标准,什么身份的人做什么身份的事情,社会中所有人之间的交往都要以其身份与地位为交往准则,正因为社会身份与角色,才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变的跟加有“礼”;其次,他认为“礼”又会反作用于人在社会中的身份与地位,例如,社会中行为方式都有礼貌的人,会在生活与工作中受到他人的尊敬,而无礼的人,则不受到社会的喜爱,就像工作的人,有“礼”的人其升值也会快。既然,社会中人的礼源于角色的区分,又反作用于角色区分,所以,人们交往中的礼仪规范与人在社会中的角色和社会秩序之间的关系是不可以颠倒或者改变的,社会中的人只能被动地接受特定的礼仪,并且适应礼仪。但是,在中国古代,如果家中的嫂子掉进水里,难道基于古代男女授受不亲的礼仪规范,家中除了丈夫之外的男人就不能施救[3]?显然,这种观点孔子和孟子也是不赞同的,如果不施救,那就是无道德,无孝。

4.结语

安乐哲的儒家角色伦理切实的抓住了中国儒家伦理思想的一些表面特征,但是其中很多伦理都和儒家伦理的本质背道而驰,儒家角色伦理没有深刻准确地把中国儒家伦理的本质和精神展现出来。但是看待儒家角色伦理要辩证的看待,既要看到其错误的一面,又要看到其值得学习的一面。

参考文献:

[1] 吴先伍,儒家伦理的角色化之误[J].伦理学研究,2017(04):52 - 57.

[2] 徐洪磊,浅析安乐哲的“儒家角色倫理”[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 (03):42 - 43.

[3] 郭齐勇,李兰兰,安乐哲“儒家角色伦理”学说析评[J].哲学研究.2015(01) 142 -48 +129.

猜你喜欢
仁心角色
昙花(外一首)
中国少年仁心大
拜谒万密斋寝墓
班级管理的四个“理念”
抗疫赋
小议戏曲中角色的发展趋势
《冰雪奇缘》开启迪士尼剧本角色新模式
人力资源开发与智力资本提升的关系探析
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角色问题研究
农民工子女融合教育:教师的角色与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