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欣赏教学之我见

2018-10-20 22:18余雪芳
读与写·教师版 2018年2期
关键词:欣赏审美引导

余雪芳

摘要: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论述了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既要注重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又要注重教师在教学中的启发引导作用。

关键词:美术;欣赏;审美;引导;培养

中图分类号:G65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1578( 2018) 02 - 0288 -01

美术欣赏教学是对美术作品进行赏析活动的教学,是一种审美教学活动。美术作品是审美的客体,学生是审美的主体,教师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桥梁。它对学生来说是欣赏,对教师来说是赏析。它具有多方面的教育功能。第一,能使学生受到一种美的教育和享受。第二,能向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第三,能向学生传授文化科学知识。通过欣赏可扩大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初步认识人类的艺术成就和精神财富。根据我这几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美术欣赏教学应着重以下两个方面。

1.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在欣赏美术作品中,感受美、欣賞美的能力制约着欣赏水平的高低,而一个人的审美能力是由多方面的因素构成的,主要包括审美感受、审美欣赏、审美评论、审美创造四个方面。在这些能力中,审美感受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其他能力的发展与提高。如果对美好的事物没有美的感觉,就不能对它们进行美的欣赏、美的评论、美的创造。这种对美的感受,是需要后天培养的。因此,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应成为整个教学的重点。

审美能力是在长期的审美实践活动中,逐渐获得并不断丰富发展的特殊能力。它和审美经验紧密相关。审美经验影响我们欣赏美术作品。学生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审美经验都有限,必然会带来欣赏上的限制。我们看李琦的人物画《主席走遍全国》,不同年龄、不同经历的人在欣赏这幅画时感情色彩肯定不同,从而对这幅画的评价也有不同。这一幅画对于在革命战争和建国初期有生活经历的人来说,在精神上、思想感情上会引起强烈的共鸣,他们一看到毛主席的形象就自然而然产生强烈、深厚的共鸣,唤起他们对主席的回忆和崇敬之情。而对于学生们就未必有这样感人的魅力,起码难以引起象上一代人那样强烈的情感反应,因为他们没有上一代人的生活经历,所以在欣赏这一幅画时教师应介绍创作这幅画的时代背景、社会功能和主席的崇高人格,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审美经验,在思想情感上引起共鸣。

欣赏美术作品在需要审美经验的同时,更需要观察、思考、判断和想象的能力。在《主席走遍全国》的欣赏中,我尽可能用生动的语言表达主席的形象、破旧的草帽、朴素的白衬衣和主席惯有的用手叉腰的典型细节带给我的联想与想象,并尽可能在讲述中传递自己由这幅画激发起来的情感,以此启发学生的真实感受,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引导他们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审美经验去欣赏,真正让学生积极而独立地进行审美活动。

传统的欣赏习惯也和审美能力有关。对于初次接触抽象派绘画、立体派绘画的学生而言,可能不会觉得美,也有可能感觉很舒适、很美,但又很难说出为什么美。在教学中,教师应首先把抽象派绘画和立体派绘画的一般知识向学生作粗浅介绍,再简单介绍这些画种的绘画方法,然后对代表作进行欣赏、分析,让学生对绘画的形式、内容和作品表达的思想情感有一定的认识,再把这些画和具象的画互相对照、比较,让学生加深理解,学生便会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新的审美经验。

2.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

首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选择好欣赏作品。课前教师本人或发动学生尽可能收集当地的和外地的,优美、健康的美术资料。要知道,仅靠课本的图例是不足够的。

其次,通过讲授教会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的方法,是要从作品的内容(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表现了一个什么主题)、色彩(色调是否和谐统一)、造型(主题是否突出,画面是完整饱满,形象是否生动丰富)三个方面去欣赏,由这几个方面层层深入,由表及里揭示作品的内涵、思想和情感。如郭润文的油画《永远的记忆》,我现提出问题;①这幅画描绘了什么?②这幅画色彩怎样?③这幅画是如何表现的?由学生带着问题去看、去读画,对这幅画进行初步的认识。紧接着再提出深一层的问题:①为什么作者选择画的是一台旧缝纫机、残破的壁纸、婴儿衣服和残烛?②整个画面的色调给我们怎样的感受?③为什么作者很细致地刻画这些静物?我根据学生的回答,有重点地进行剖析、概括,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画家的感情、表达方式,揭示画面的寓意,理解画家对母亲的深情,同时联系学生自己和母亲感情,由表及里揭示母爱的崇高伟大。

另外,教师还可以运用作品比较的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欣赏。这种方法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学生能直观地、多角度地对不同作品作比较分析,使深奥的理论形象化,便于学生认识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并能产生深刻印象。如在中国古代人物画技法的欣赏教学时,采用工笔重彩人物作品和线描人物作品比较欣赏;工笔人物和写意人物作品比较欣赏,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认识我国传统绘画技法的多样性。

技能训练前的范画欣赏,是教师指导学生欣赏的另一方式,也是提高学生实际欣赏能力的方法和手段。如在上《中国画基本知识》这课之前,由于学生对中国画了解不多或不了解,教师应在课前让学生欣赏不同表现形式的国画,教师应在课前让学生欣赏不同表现形式的国画,并演示国画的用笔、用墨、用色的方法,让学生观摩教师的作画过程,看教师怎样起手,如何调色蘸墨,如何落笔、行笔以及艺术处理整体与局部的方法,更为深刻地理解国画的独特艺术语言,逐步体会国画的个中奥妙,藉此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能力。

美术欣赏教学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了解和欣赏,让同学们掌握感受、分析、理解、判断美术作品的基本方法,通过对古今中外优秀美术作品的欣赏,达到开阔视野、丰富知识、陶冶情操、提高艺术品味和审美能力,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等素质的目的。为达到这一目的,教师有必要为学生提供必需的审美经验,培养学生形成新的审美观念,积累新的审美经验,正确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审美经验进行联想、想象和判断;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讲课和有效的示范引导学生进行欣赏;组织欣赏讨论,让学生交流欣赏感受,诱发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审美思考和反应,积极地调动学生欣赏的主体作用,从而掌握美术作品的欣赏方法,长此下去,则可提高审美鉴赏力,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

参考文献:

[1] 浅谈小学美术欣赏教学[J].吴恒英,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 (04).

[2] 浅谈小学美术欣赏教学[J].夏爱娟,中国校外教育.2014( 25).

猜你喜欢
欣赏审美引导
浅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技校生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
网络时代大学生非理性爱国现象的引导
细细品味课堂语言 轻松享受教学过程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互动式教学法在大学散打教学中的应用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精心引导,实现学生语言积累多点突破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
德媒:中印尚难以做到彼此“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