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互动,演绎智慧课堂

2018-10-20 17:11陈仲华
读与写·教师版 2018年12期
关键词:小亮周长情境

陈仲华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12-0114-01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下面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构建智慧课堂。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创设情境的意义在于,帮助学生把新的概念与已有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以便于理解和把握知识。在教学中创设真实、生动、有趣的情境,能够使学生知道知识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从而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学习内容,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发展思维能力。比如:在教学《认识角》时,教师首先给学生播放了一段足球比赛的视频录像,立即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看到一个中场球员抢到球后传给了前卫队员,前卫球员8号快速把球沿边路带到底线附近,但他没有射门,而是把球传到中间,让冲上来的33号球员一脚把球射进球门。就在学生欢呼雀跃时,老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8号球员离球门也不远,为什么不射门,而要把球传到中间让33号球员射门?为什么在足球比赛中经常要用“下底传中”这种战术呢?经过讨论,学生发现原来是因为射门的角度大小不一样,所以要“下底传中”。是的,生活中有角,角也有大小之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角,学会比较角的大小。通过这一场景的设计,把一个角的大小的问题与富有趣味的足球比赛相联系,让学生体会到“下底传中”这一足球战术的数学味,也让喜欢踢足球的学生的足球兴趣“转嫁”给了“认识角”这一原来看似“乏味”的数学内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身边素材为例子,创设问题情境,让他们把想要解决或解释某个实际问题的愿望转移到学习新课的认知兴趣上来,是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一种最实际、最直接的内驱力,也就是让学生产生内在的自觉的需求,获得认知层面与情感层面的“双赢”。

2.自主探究,提升数学智慧

智慧的数学课堂应努力体现“从问题情境出发——建立模型——寻求结论——应用推广”的探究过程,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和知识水平,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逐步发展探究与应用意识,形成初步的数学化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数感、符号感和空间观念,能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教学“圆的周长”时,我让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利用学具动手操作,测量圆的周长。学生动手操作后汇报。生1:“把圆在直尺上滚一周,量出它的周长。”生2:“用线绕圆一周,拉直后量出线的长。”生3:“把圆环截断后拉直,量出它的周长。”同学们踊跃汇报时,突然有个学生报告:“老师,小亮在玩球。”我一看,小亮正拿着一个一端系有小球的绳子,不停地在画“虚圆”。是啊,这不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资源吗?我就马上请小亮到台上示范画“虚圆”,然后让学生思考:“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小亮:“跟半径有关。”另一学生补充:“跟直径的长短有关。”“很好钿我们一起来研究圆的周长与它的半徑、直径到底是什么关系。”这里,教师先是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发现“滚、绕、截”等方法,然后引导学生再次观察、思考、最终悟出圆的周长与它的半径、直径有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实践思考、自己探索、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角,以主人翁的姿态去研究问题、发现问题,并能始终处于学习的兴奋状态。“以学生为中心”是把教育的重点放在主体上的,即注重学生的经验和自发需要、兴趣,把学生主体活动的组织与创造视为教育活动的本质。

3.有效互动,充满思辨智慧

教育教学绝不是教师单向的灌输、简单的告诉和重复的操练。教育教学是在教师引领下,教师和学生共同创造的过程。因此,教育要走向互动交流。互动交流,是双向的、平等的、互动的。互动交流的核心是思考。互动交流时,总是伴随着观察、辨别、判断、选择。互动交流中,教师的外表是从容的,而脑海里却是不平静的,在最短的时间内,甚至在瞬间必须作出决定,或是肯定后的点拨,或是以此展开的议论,或是片刻沉静中的回味、思索,或是借景抒情,或是借题发挥。总之,这些决定无不闪现着教师的教育机智和教育艺术的光彩。如教学"24时记时法”时,老师问:12时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哪种方法好?或者你更喜欢哪一种?学生开始回答了:生1:我认为12时记时法好,因为这种记时法我一看就知道是上午还是下午了。生2:我认为24时记时法好,因为它非常简洁,只需要几个数学就表达清楚了,而12时记时法还要写那么多汉字。渐渐地,大多数学生的意见都倾向于12时记时法了,这时老师说道:“我认为24时记时法好,如果你用12时记时法来预告电视节目,外国人不认得‘早上、下午、晚上这几个字,他不就看不懂了吗?请你们继续辩论。”经过一阵激烈的辩论后,多数学生的意见又转而认为“24时记时法好”。这时,老师又说:“我不同意你们的意见,如果我打电话约一个朋友明天去看球,我肯定说:明天下午4点一起去看球。而不是说:明天16时去看球。”请大家继续展开讨论。同学们终于领悟到了,其实,12时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没有好坏之分,只不过他们适用于不同的环境而已。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今天数学教学,应该站在将每一堂课看成学生生命发展的重要阶段的高度来审视。本来可以画上圆满句号的课,老师却不仅限于此,而是扮演了一个“无事生非者”,巧妙地引发学生一次又一次的辩论。最后,学生经历了学习过程,真正地理解了知识,才能更加准确地运用知识。学生心智的唤醒与开发,需要通过生动的情境和巧妙的设疑,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敢想、敢问、敢争论。智慧的课堂应该少一些句号,多一些问号。

智慧的课堂不在于教师教学方法的精益求精,而在于学生是否在学习过程中有大量的参与和自由表达的机会;不在于教师布置多少课外作业,而在于他们如何千方百计地去让孩子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拓展广阔的心灵。教学中,我们应力求尊重学生的选择和想象,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情感,真诚地欣赏学生尚为幼稚的创造萌芽,让我们的课堂演绎着精彩。

猜你喜欢
小亮周长情境
认识周长(部级优课)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小亮归来
送猪肉
周长面积变变变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给小亮打电话
100分
感悟三角形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