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治课教学中渗透中庸之道的探究

2018-10-21 11:25辛奋
科技信息·中旬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精髓政治教学

辛奋

摘要:“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的精要,对培养具有优秀道德品质的公民具有奠基性教育作用。我们的学校教育应该多关注我们民族的传统精神,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吸取精华。特别应该在中学政治课的教学中,教育学生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基础上,充分汲取中庸之道的合理成分,从而给我们的学生以更深层的精神滋养,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的建设者。

关键词:中庸之道;政治教学;精髓

中庸之道最早是由孔子提出来的。《论语》所中提到“中庸”虽然不多,却是中庸之道最基本的内容。孔子作为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他有其独到的思维方法和处世方法。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地影响了后世,不仅影响了整个中华甚至在某些方面影响了全世界的思想,最近几十年国外研究孔子之风盛行,纷纷成立孔子学院就是明证。子思的《中庸》把中庸之道推进到系统化的阶段经过,凸显了儒家君子人格修养的重要;将近千年的沉寂,到唐中叶古代经济文化发生巨大变动,由韩愈李翱特别是李翱吸收了佛家思想,把中庸之道提到“复性”、“去情”的境界,于是中庸之道不仅具有方法论的意义,而且进入到世界观的领域。

中庸之道,随着社会的需要和它自身的发展,在儒家哲学思想中的地位日益突显。中庸之道之所以受到人们的推崇,也是由于它反映了一种合情合理的精神,按中国儒家的看法,就是它能“致中和,达到和谐的境界”。历史经验证明,在和平年代,实施中庸之道,从某种程度上能够避免过激和片面性,有助于人际关系的改善和问题的正确处理。

“中庸之道”是儒家传统中值得汲取的源头活水,这一点一直有人关注,并开始把其中的精华引入到教育当中去培养年轻一代。笔者认为这是有必要而且有意义的,因为中庸之道不仅是一种处世原则,更是一种应和着辩证精神的思维方法。中庸之道中所包含的中和辩证法、时中原则、不偏不倚等价值观和学、问、思、辩、行的治学方法有利于端正学生的品德、塑造健全的人格。同时,中庸之道中还有许多精辟的修身思想与方法,如“和而不同”、“中恕之道”、“文质相符”和“慎独”等,对培养具有优秀道德品质的公民具有奠基性教育作用。我们的学校教育应该多关注我们民族的传统精神,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吸取精华。特别应该在政治课的教学中,教育学生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基础上,充分汲取中庸之道的合理成分。

首先,中庸作为方法论原则是值得肯定的。从个人修养,到治国安邦,以至稳定社会秩序,都离不开中庸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方法。作为人类辩证思维的开启阶段,它的“叩其两端”、“执两用中”的两端说和无过无不及的度的思想,及其“时中”“权变”的辩证思想,是后来辩证法的历史源头之一。因此,在讲马克思主义矛盾观点的时候,有必要向学生讲解中庸的矛盾方法论思想,使学生从更深更广的层面上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观。

中庸的两端说可以说是关于矛盾的一种学说,是关于对立面的一种理论。孔子反复强调从两端出发,反对只着眼于一端。这种中庸的态度就是要求在观察问题和思考问题时,都能坚持两点论,而谨防失之于偏,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陷入片面性。所以,坚持“叩其两端”,反对“攻乎异端”的中庸思维方法,实际上是一种全面性的思维原则。而就其反映的事物的矛盾对立的两端而言,我们不妨进一步说,它就是一分为二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同时这种矛盾意识也是建立在客观性的基础之上的,孔子主张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要“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既强调了切忌主观随意性,又强调了一切都要根据特殊的情境随时而动的“时中”精神。中庸方法论由于着眼于矛盾双方的统一,强调事物发展中平衡、稳定的一面,所以,它又具有明显的关于事物质量统一的度的思想。“执两用中”“无过无不及”,一切事物都有它的适度,超出这种适度,或者说越过这种适度的极限,事物就不再是自身而变成他物。按照中庸思想,只有把握两端,才能更好地持中、用中。中把过与不及连结起来,“无过无不及”可以说是对于“中”或“度”的实质的一个最好概括。毛泽东同志对此曾给予过高度的评价,他说:“‘过犹不及是两条战线斗争的方法,是重要的思想方法之一,一切哲学,一切思想,一切日常生活,都要做两条战线斗争,去肯定事物与概念的相对稳定的质。”同时,他又进一步指出:“过的即是‘左的东西,不及的即是右的东西。依照现在我们的观点说来,过与不及乃指一定事物在时间与空间中运动,当其发展到一定状态时,应从量的关系上找出与其确定的质,这就是中或庸,或时中。”中庸适度思想在孔子及先秦儒家那里不只限于抽象的谈论,作为一种方法论原则,它贯穿于儒学的各个方面,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政治上,孔子主张“宽猛相济,政令合度”;在经济上,他主张对待人民应“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尽可能做到“施取其厚,事举得中,敛从其薄”。并强调“并用而爱民,使民以时”。在伦理道德上,孔子主张“直道而行”,既不容“以怨报德”,也反对“以德抱怨”,而是提倡“以直抱怨,以德报德”。谨防流于一偏。这种适度原则不仅有助于学生领会哲学常识中质变量变关系原理,而且对《经济与生活》的理解作用也十分明显,例如:有助于深入理解国民收入分配积累与消费的关系,并促使学生养成合理消费的良好习惯。

如果说作为方法论意义上的中庸之道对具体的教学具有借鉴作用,那么,作为处世原则和治学方法的中庸之道则无疑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儒家的“和为贵”深刻揭示了中庸的和諧状态。今天,我们已进入和平发展的时代,在和平中求生存、求发展已成为时代的主题。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要处理各种矛盾和问题,需要和谐。从个体健康状况和心理健康看,同样需要和谐;从个人修养看,要达到和谐,应注重人品道德的修养,注重养成健全的人格。孔子在强调个人修养方面也特别注重行中庸之道。子曰:“喜怒哀乐之末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人都有喜怒哀乐的情绪,当这些情绪未发泄时,我们的情绪就处于心平气静,中庸平稳;但有时因发生了异常的变故,人就会有情绪的变化和波动,只要是适当、有节制,不过度与激烈的发泄,就是温和平和。这意思是说,人与人相处,行中庸,遇事心平气和,包容共济,相互谦让,文明处世,礼貌待人,人们就会减少摩擦与争斗,化解社会矛盾,实现人们的和谐相处。 人们都行中庸,不但人们之间可和谐相处,而且中庸之道还能使天与地之间处于融洽的位置,阴阳能平和,天下万物才能生长发育。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整个社会才能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中庸之道中相关的方法很多,其中的学思结合和慎独方法更是广为人知。儒家名篇《中庸》中有“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它作为治学和修身方法的系统论述,被孙中山所发现,并于1924年亲笔题写,作为广东大学(中山大学前身)的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现在中山大学的校歌中还有“博学审问,慎思不罔,明辨笃行, 为国栋梁”的歌词。它勾画出了做学问或修身的基本步骤和方法。而慎独更是道德修养的较高要求,它要求人在独处的时候,即在他人和社会监督不到、法律和道德舆论管不到的情况下,也按道德规范行事。如果一个人真正做到了慎独,那他肯定是一个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的道德高尚的人。因此,在政治课教学中联系相關原理,渗透中庸之道的精华,把传统精华融会贯通到现代教育之中,将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提倡中庸之道,就是要提倡以诚、以宽、以礼待人;不偏听偏信,也不搞折中和放弃原则,而要以社会的利益为重,高瞻远瞩地、全面地观察和处理问题。在处理一般人际关系中,应该要讲厚道,注意与人为善,以诚、以宽、以礼待人。要具有不计较个人得失恩怨的广阔胸怀,能够容纳各种不同意见,团结甚至是反对自己的人,共同把事情办好。不偏听偏信,在处理问题时,总要注意听取各方面的意见,然后经过分析研究,作出正确的处理。因而讲中庸,也是讲民主。讲中庸,不是搞折衷,放弃原则。中庸之道是儒家所提倡的一种美德,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行为习惯。

中庸之道包含了太多的东西可以为我们借鉴和吸收,中学政治学科同样包容了《经济与生活》、《文化与生活》、《政治与生活》等等内容,它们之间有许多相同的道理有待于我们去发掘,去利用,从而给我们的学生以更深层的精神滋养。当然,这一课题目前还处于起始阶段和探索阶段,我们会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逐步积累,希望在政治课教学中更多地渗透中庸之道精华,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的建设者!

参考文献:

[1]冯友兰:《中国哲学史》[M],新世界出版社,2001年

[2]杜保瑞:《中庸》哲学体系研究[J],世界弘明哲学季刊,2002年

[3]杨祖汉:《中庸义理疏解》[M],台北鹅湖丛书,1983年

[4]王岳川:《“中庸”的超越性思想与普世性价值》[J];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05期

[5]张崇琛:《中庸之道及其当代价值》,《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6]钟志贤:《义趣探微:中庸之道蕴涵的四大教学设计研究理念》,《电化教育研究》 , 2014 (2) :5-12

猜你喜欢
精髓政治教学
江苏省常州市第四中学——传承传统文化精髓塑造现代学校精神
MIDNIGHT IN TAIPEI
中庸之道
浅析德彪西音乐创作精髓
初中政治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新课程视野下高中政治有效教学探析
浅析古诗文中蕴涵的儒家文化精髓
浅析“以人为本”理念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
理顺高中政治课堂问题教学流程研究
缝补Boro ite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