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发展研究

2018-10-21 08:52杨小莉
文存阅刊 2018年23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

杨小莉

摘要:本文旨在通过中宁县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发展情况,探索中宁县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发展方面的看法,为实现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与全国全区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目标而奋斗。

关键词: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宁县;枸杞文化品牌

近年来,我国在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发展方面成效显著,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快速的传承与挖掘,各类示范户、示范基地、传承人示范效应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社会各界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明显增强,但与此同时,我国在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发展方面也还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中宁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工作为例,着重论述在新常态和新形势下,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发展方向。

一、中宁县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发展基本情况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的基础和核心,也是我们做好文化工作的重要方面。中宁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始于1986年,2006年启动实施非遗保护工作,通过“普遍发动、全面普查,明确重点、精心整理,逐步申报、细致清理”三个阶段,完成了项目普查、申报、公布等工作,逐年加大投入,大力培育和挖掘项目和传承人,依托枸杞靓丽名片,打造地方特色品牌,大力推进非遗进校园,着力组织开展蒿子面制作技术大赛、包粽子大赛、包饺子大赛、碾馔子制作技术等非遗项目比赛,有力的宣传保护传承非遗項目,加大宣传对外交流。邀请CCTV-1、CCTV-2、CCTV-4《远方的家》栏目分别拍摄播放了纪录片《妈妈的味道》,制作播放了中宁枸杞传统栽植、中宁枸杞膏、中宁枸杞酒等民间制作技艺。新华社宁夏分社以“舌尖上的蒿子面”为题采访报道了蒿子面传承工艺。编印《杞乡文化》刊物与《守望家园》报,出版了《中宁民间故事》、《中宁民间歌谣》,为宣传中宁做出了积极贡献。截至目前,中宁县现有自治区级非遗项目5个、自治区级传承人7人,自治区级传承点(基地)2处;市级非遗项目9个、市级传承人15个,市级传承点(基地)2处。县级非遗项目18个、县级传承人30个,县级传承点(基地)2处。

二、中宁县在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中宁县在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发展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但与先进发达地区相比,在保护传承方面也还存在一些困难和不足:

一是受资金、设备、人员等因素制约,中宁非遗工作缺乏整体规划,保护举措较为迟缓,个别濒危项目未能得到抢救性保护,部分现存项目未能及时挖掘。

二是受机构体制等因素制约,各乡镇政府缺乏对非遗政策的认知,基层乡站工作流于形式,重视程度不足,项目普查等文本报送质量较差,普遍存在应付现象。

三是受认识能力等因素制约,文化主管部门对非遗项目的开发利用缺乏总体思路,尤其在选准对象、科学规划、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之路等方面,显得力不从心。

四是缺乏专业技术人员。不论是文化主管部门还是县文化馆和乡镇文化站,具体主抓非遗工作的人员均不是学习历史还是文物专业毕业,导致在判断非遗项目上存在差异性。

三、中宁县在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发展中对策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刻不容缓,各级部门不能忽视,发展中要始终秉承“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克服困难加大投入,全面挖掘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力传承和弘扬民族民间文化。

一要高度重视非遗传承与保护。非遗传承与保护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责任,要高度重视非遗保护传承工作,与经济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考核,要明确专人负责,逐步完善考核监督机制,逐年加大投入,以点带面,竭力保护非遗资源,防止因保护不力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濒危乃至灭亡。要持之以恒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全面了解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蕴藏总量、项目类别、分布状况、保护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提炼中宁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符号,突出杞乡历史文化的多样性。

三要精益求精组织非遗展演活动。策划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活动,以“国家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为契机,精心策划和打造好“蒿子面、包粽子制作技艺大赛”、“刺绣技能比赛”、鼓乐大赛等县级品牌活动;策划开展好“文化遗产一日游”、“枸杞传统种植区保护”“枸杞公祭”等创意活动。同时,继续推荐代表性项目参加国内外文化交流品牌活动,力争融入民间技艺展演的更大平台。

三是千方百计发挥项目利用价值。切实增强非遗价值甄别意识,实行“活态传承”措施:适合“生产性保护”的,扶持项目实现高端策划,鼓励项目突破市场瓶颈,结合中宁枸杞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将项目整体包装,融入市场经济,全力打造集“休闲娱乐、观光度假、非遗文化展演、旅游产品研发”为一体的文化产业园,将非遗项目及传承人纳入园区规划,鼓励展示展演,扶持衍生品生产,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旅游产业链;不宜“生产性保护”的,开辟原产地保护途径,寻找项目技艺传承的良性载体,建立传承保护的常态机制,结合“非物质文化进校园”等活动,将项目引入中小学校,开辟民间技艺的“第二课堂”;不能“生产性保护”的,就地实施整理陈列。

四要坚持宣传和培养人才同步推进。要通过多种宣传途径,大力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知识,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人人都是保护神。人人都是宣传员,要借助中央电视台这个平台,着力宣传中宁蒿子面、红枸杞等非遗产品,带动产品走产业化之路,要加快人才培养,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加快人才素质提升,以专人人才管理非遗,定期举办培训班,扩大参与范围,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投入到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中。

总之,今后按照国家和自治区、市非遗保护的有关工作要求,深入发掘中宁县县非遗项目的文化价值,科学保护开发,逐步打磨提升,将其打造为杞乡文化艺术的精品,使之发挥应有的社会价值,带动文化事业的繁荣兴盛。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谁远谁近?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
传承 民族 文化
什么是文化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