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小学高段说明文教学研究

2018-10-21 15:38董法仁
学校教育研究 2018年23期

董法仁

在现行各种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中,除了大量的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类文章和现代诗、散文,以及愈来愈受到重视的古诗文外,说明文的篇目也不在少数。因此,关于说明文这一体例的文章的教学也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

一、说明文教学的意义和价值

说明文,没有曲折婉转的故事情节,没有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也少有浓郁的情感、深刻的哲理。但是,说明类的教材,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学会合作探究,形成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锻炼学生的思维水平、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其特殊的教学价值。

二、说明文教学的认识和理解

1.解读《语文课程标准》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三学段明确指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课文的基本说明方法。”在“阅读”部分,还有如下的描述:“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通过反复研读《语文课程标准》,结合年段特点,我们认为:小学高段的说明文的教学,重在理清表达顺序,学会抓住要点,了解说明方法,体会表达效果。

2.个人的理解

对“说明文”这三个字的解读:

说:说什么?也就是说明的对象。学习一篇说明文,首要的要让学生明确说明对象,也就是到底在“说什么”的问题。如《奇异的激光》说明对象是什么?是激光,一看便知。《生命奏鸣曲》在说什么呢?是生命?是奏鸣曲?还是人体的健康?都不是,而是说的器官发出的声音与人体健康状况的关系。

明:明写法,了解说明方法及表达效果。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最基本的说明方法,结合课文内容,体会不同说明方法特殊的表达效果。

文:不同于科学课,体现语文本色。说到底,说明文的教学,要紧紧抓住“字词句篇、听说读写”这八个字,真真切切地上出“语文味”,体现语文课的本体特性。

综合以上的认识,说明文教学的基本要素有四,那就是:弄清说明对象、理清说明顺序、了解说明方法、学习说明语言。

三、说明文教学的实施及策略

1.认真研读教材,确定教学目标

课标是“标”,教材为“本”。只有对教材文本的“精耕细作”,方有课堂上的“含英吐穗”。用好教材,制定恰切而简明的教学目标,是教学的首要任务,唯有如此,课堂教学才能有的放矢,纲举目张。教学目标,要既重工具性,又重人文性;既关注内容,又注重表达;既有忠实于文本的扎实训练,又有超越文本的拓展升华。

教学目标基本定位为:①了解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精神②弄清说明对象,学会抓住要点;③了解说明方法,体会表达效果;④学习文本语言,加强语用实践;

2.准确把握学情,设计学习活动

心中有“本”,眼里有“生”。课堂是一个灵动的“场”,教学理当随机应变。基于学情的教学才会有课堂思想的共鸣,师生心灵的交响。

基于学情的准确分析,设计精巧的学习活动,它直指文本的核心,紧扣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通过师生活动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突破难点,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和新的问题的产生,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3.细细品读语言,体会表达精妙

在教学中,通过学生的自读自悟、互学共学、交流分享以及教师及时的提点,让学生体会不同说明方法的不同的表达效果,感悟语言表达的精妙。通过比较,置换等方式,引导学生咬文嚼字,涵咏体悟,在品读中理解语言文字的“意”;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通过角色体验,感同身受,在演读中领略语言文字的“趣”;鉴赏品味,披文入情,与文字肌肤相亲,与人物心心相印,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美”。

4.适度拓展阅读,丰富文本内涵

王国维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课亦如此。适度而巧妙的拓展,可以是同一作者的其它作品,也可以是同一主题的不同作品,与课文形成某种意义上的聯系,激发阅读兴趣,拓宽学生视野,丰富文本内涵,提升了课堂的层次和境界。

5.聚焦核心素养,关注能力培养

①梳理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初读文章,训练学生整体感知能力,把握文章的结构,写作的顺序,提取主要信息,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

②品词析句、体悟语言的能力。“读者若不能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那就只看见徒有迹象的死板板的符号,怎么能接近作者的旨趣呢?”(叶圣陶语)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独特的敏感,能独具慧眼发现关键词句、精妙语言,通过设身处地,同义置换、朗诵涵咏等方式,体会遣词造句的精妙。

③理清脉络,逻辑思维的能力。读一篇文章,要理清文章的脉络和作者的行文思路,在梳理文章的表达顺序的同时,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和逻辑性。

④举一反三、迁移运用的能力。“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让学生把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方法和能力,迁移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这样才真正有利于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