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老换住宿”互惠互助双得利

2018-10-22 08:20
中国民政 2018年19期
关键词:助老敬老住宿

浙江杭州一家养老院来了些年轻面孔。他们每月只需花300元就能租住养老院单间,在享受低租金的同时,这些年轻人需每人每月在院内完成20小时的志愿助老服务。这种新颖的模式引发舆论媒体的热议,多数媒体给予了肯定的评价。

《北京青年报》认为,“敬老换住宿”模式值得推广。这种管理创意既为老年群体增添了几分“青春”气息,让老年人不再孤独,也为年轻人的租房之困找到出路,两代人的融合势必产生“老少搭配,生活有味”的双赢效果,此举值得借鉴与推广。更值得肯定的是,在老年群体中“掺和”一些年轻人,有利于现代新知识、新技能的传播与普及,有利于两个不同群体的交流融合、各取所需、优势互补、共同受益。也许有人担心,此举会不会因“鸟居雀巢”而挤占本已紧张的老年资源?这个问题不难解决。首先,“养老”的含义并非只有老有所依、老有所居的物质层面,更有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精神层面,对于养老院来讲,即便是以让渡部分住房的成本换来老年群体的快乐,这种“质量”提升也是值得的。其次,养老院实施“老少搭配”的杂居模式未尝不可。一些生活在小区里的居家养老者,其实也是要面对混龄群居的现状,既然“敬老换住宿”的志愿服务确有互助共赢的不错成效,何不干脆在养老院辟出一些面向年轻人的出租用房呢?这或许可以成为养老机构的一种新的建设模式。

央视《24小时》节目采访了几位当事人。吴凯是一名网络工程师,虽然大学参加过志愿服务,但入住养老院后如何完成20个小时的志愿任务,他还比较犯愁。为了了解老年人的需求,他经常去参加老年人的活动。他从小是一名留守儿童,跟爷爷奶奶长大,如今自己一个人在杭州打拼,很少能陪伴老人。通过志愿者的工作,他觉得自己在付出时间的同时,收获更多。他说工作后陪爷爷奶奶时间少,现在在养老院工作,就相当于陪自己爷爷奶奶一样,算是弥补了一个遗憾。志愿者杨云海平时的工作是教少儿绘画,来到养老院后,他在这里开办了书法和绘画课。他说自己平时的生活比较单调,在这里和老人们交流,丰富了自己的生活。杨云海也发现,老人们想学书法是一方面,更多的是想在课上和年轻人聊天。老人们想通过年轻人了解外面的世界。有的老人在家里跟子女交流有隔膜,但在这里和志愿者能敞开心扉。跟老人们相处,杨云海和他的伙伴们也改变了晚睡晚起的生活习惯。工作生活中的一些困惑,比如要不要跳槽换工作等他们也愿意和老人交流。杨云海觉得不是自己要教他们,更多的是抱着学习的态度去和老年人相处。

人民日报海外版提醒,用“智”更要用“心”。养老院用床位做“报酬”,交换助老服务,着眼的就是青年人在大城市中的住房痛点,这从志愿者入院审核规定“在滨江工作满一年以上、在市区没有住房”中可见一斑。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中释放出来,通盘考量如何促进养老机构持续性发展,并从供给侧入手,既提供了更精细化的养老服务,也合理满足了双方需求。在“助老换住宿”的探索中,如何保障高质量的助老服务是关键。通过完善制度设置来保障志愿服务的质量,让服务的优劣有度可量。温暖老年人的晚年生活,用“智”更要用“心”,这或许才是“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里所含的深意。

《快乐老人报》评论认为,实际上,这并不是第一个探索“敬老换住宿”模式的案例。去年8月,有媒体报道上海申养“望年荟”也有类似做法,然而最近有媒体记者前去探访,发现新闻中的“志愿者之家”已空无一人。对于这种新模式,杭州滨江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是一种超前的尝试,既然目前床位有剩余,那么养老机构有自主决定的权利。如何去控制数量,也是养老机构自己去把握的。“现在很难去评判这种模式,毕竟是刚开始,迈出了第一步。”可见,“敬老换住宿”尚在摸着石头过河,互惠互助双得利的长期效果还需要些时间来证明。

猜你喜欢
助老敬老住宿
北京发放助老就医出行补贴
南京启用首批“助老车站”
篆刻
“葡萄哥”的敬老情
用“八心八促”方法做好助老工作
敬老爱老防跌倒
“买菜叔”的21年无偿助老爱心路
民宿市场占比已超星级酒店
P大的住宿学院
酒店住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