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压吸引术和减压术治疗牙源性角化囊肿的效果评价

2018-10-22 11:30方宇冯洋
健康必读·下旬刊 2018年7期

方宇 冯洋

【摘 要】目的:比较负压吸引术和减压术治疗角化囊肿的临床效果。方法:以我院2013年11月-2017年8月期间接诊的:71例牙源性角化囊肿患者为观察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5例)、研究组(36例),第一期,对照组给予减压术,研究组则给予负压吸引术,并在术后2个月、0.5年均行第二期囊肿刮治术,分析比较两组治疗情况。结果:术后2个月、0.5年,研究组囊肿减小平均百分率、新生骨平均厚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负压吸引术治疗牙源性角化囊肿的临床效果优于减压术,便于囊肿的减小、新生骨的形成,值得使用。

【关键词】减压术;负压吸引术;牙源性角化囊肿;囊肿减小平均百分率;新生骨平均厚度

【中图分类号】R739.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8)07-03--02

牙源性角化囊肿是口腔科常见的一种病症,病因不明,占颌骨囊肿疾病的3%-l2%左右,好发于下颌第三磨牙区及下颌支部,具有较高的复发率,对患者身心健康、生活质量等方面均有影响[1]。为此,本文以我院牙源性囊肿患者为例,对其提供负压吸引术、减压术治疗,旨在为患者选择最为合适的治疗方案,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共71例牙源性囊肿患者,选自我院2013年11月-2017年8月,均意识清楚、具备一定的理解、阅读等能力,排除精神障碍、认知障碍、肝肾功能不全、血液系统疾病等情况在外,并在患者与其家属知情同意下开展研究。经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以下两组,即对照组35例,20例男性,15例女性,年龄10-75岁,平均(42.5±10.7)岁,囊肿直径313-1315(814.1±167.1)cm 。研究组36例,23例男性,13例女性,年龄12-73岁,平均(42.3±10.1)岁,囊肿直径311-1317(814.0±167.5)cm。比较两组基线资料(年龄分布、性别结构、囊肿直径等),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衡可比,且研究符合医学伦理。

1.2 方法

首先,在术前,对所有患者囊肿所累及的牙齿进行根管充填处理;其次,局麻,于囊肿唇颊侧取角形/梯形切口,翻瓣,并在颊侧窗,冲洗囊腔,然后在囊肿的颊侧前庭沟处留置吸引管;最后,使用结扎钢丝经吸引管尾部固定在邻近牙齿上,加以粘骨膜瓣复位、缝合。术后3d,对照组不连接负压吸引球,而研究组吸引管则连接负压吸引球(负压为6167-8100kPa)。在术后2个月、0.5年,两组均行囊肿刮治术,即取囊肿颊侧的骨板,将其制成骨磨片,然后对囊肿进行刮除,并冲洗骨腔,最后缝合粘骨膜瓣。指导两组患者定期随访复查摄曲面断层片,促进预后恢复。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术后2个月、0.5年的囊肿减小百分率、囊肿周围新生骨平均厚度。

1.4 统计学分析

以统计学软件SPSS21.0为工具,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分别表示为“”、“n(%)”,结果以t、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术后2个月、0.5年的囊肿减小百分率、囊肿周围新生骨平均厚度的比较:术后2个月、0.5年,研究组囊肿减小百分率、囊肿周围新生骨平均厚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详见表2-1。

3 讨论

牙源性角化囊肿属于颌骨良性病变的一种,早期无明显症状,虽然其生长与肿瘤的部分特征相似,但缺乏一定的自限性,所以一经发现,其病情相对较重,往往累及颊、舌侧软组织[2]。针对该病的治疗,临床以手术疗法为主,如保守开窗减压术、负压吸引术等,前者可有效改变囊内环境,解除囊内压力,减少囊壁骨吸收性物质,从而改变囊肿衬里上皮,实现缩小囊肿、重建骨质等目标;后者则可以降低囊腔内流体静压,缩小囊腔,促进囊肿周围新骨形成。相较减压术而言,负压吸引术能够快速缩小囊肿,预防颌面部膨隆畸形,达到保护邻近结构目的。孙振龙[3]以颌骨大型牙源性囊性病变患者为例,随机分为A组(开窗減压术)、B组(负压吸引术治疗),经过观察分析,发现B组患者术后2、4、6个月的囊腔容积减少百分率以及术后3、6个月囊腔面积减少百分率均较A组优(P<0.05),体现出负压吸引术在颌骨大型牙源性囊性病变治疗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优越性。

鉴于此,本文以我院牙源性囊肿患者为例,分为采取减压术、负压吸引术治疗,结果得出,研究组囊肿减小程度较对照组高(P<0.05),表明负压吸引术在牙源囊肿治疗中得到的临床效果较减压术高。加上研究组新生骨厚度较对照组优(P<0.05),进一步证实负压吸引术的临床可行性、有效性,对新骨生成形成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从而改善临床症状,促进患者机体早日恢复健康水平。笔者总结经验,认为减压术存在以下缺点:(1)治疗时间相对较长,特别是囊肿大者;(2)无法完全改善颌面部畸形;而负压吸引术则存在治疗过程中需连接负压吸引球这一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日常生活。与此同时也具备以下优势:(1)操作简便,;(2)治疗时间短,便于囊肿快速减小;(3)就颌面部严重畸形患者而言,其可以在短时间内改善患者面形,以实现对称目标;③术后无须冲洗囊腔。因此,此术式可作为治疗牙源性囊肿的理想方法。

综上,针对牙源性囊肿的治疗,负压吸引术的临床效果较减压术优,利于囊肿的快速缩小、囊肿周围骨质的重建,临床应用价值高,值得使用。

参考文献

李时光.牙源性囊肿的影像表现[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5,2(2):90-91.

李铁军.牙源性角化囊肿--即将被恢复“名誉”[J].口腔生物医学,2015,6(4):169-171.

孙振龙.开窗减压和开窗负压吸引术治疗颌骨大型牙源性囊性病变的临床疗效比较[J].中国医学工程,2015,23(6):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