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护理要点探讨

2018-10-22 11:30冒惠
健康必读·下旬刊 2018年7期
关键词:护理要点重型颅脑损伤

冒惠

【摘 要】目的:分析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用亚低温疗法进行治疗,并探讨其护理要点。方法:选择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入院的21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采取亚低温进行治疗,同时在治疗的过程中给予其精心护理。结果:在所有患者中,有2例因为颅脑损伤过重造成死亡,其余19例患者均存活,其中有16例患者已经意识恢复。结论:应用亚低温疗法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过程中,采取精心的护理措施,能够极大的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减少其病残率。

【关键词】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护理要点

【中图分类号】R45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8)07-03--01

颅脑损伤主要是由于脑膜、脑组织、脑血管以及脑神经等受到外力作用后产生的的损伤,同时患者便会极易出现各种并发症,产生的大脑继发损害也是比较高的,而患者处于高代谢状态,体内的儿茶酚胺、乙酰胆碱等细胞内因子分泌增多,给细胞带来了更大的损害[1]。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国内外便陆续采用亚低温疗法对重型颅脑损伤进行治疗,而在近几年中得到广泛的普及,本文选择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入院的21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采取亚低温进行治疗,同时在治疗的过程中给予其精心护理,分析其护理效果,详细研究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本文选择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入院的21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采取亚低温进行治疗,其中,男性患者有17例,女性患者有4例,最小年龄为19岁,最大年龄为57岁,单纯脑挫裂伤6例,颅底骨折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6例,硬膜下血肿2例,原发性脑干损伤3例。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与建立人工气道。

1.2 治疗方法与护理要点

1.2.1 治疗方法 本组中21例患者均展开亚低温疗法,具体包括:降温方法:患者在受伤后的2至24小时之内入院治疗,之后便需要给予患者电脑冰帽、降温冰毯等进行持续性降温,并且应该在患者体表发生大血管处放置冰袋降温,给予患者冬眠药物氯丙嗪、异丙嗪和镇静剂等药物,让肛温控制在34摄氏度至36摄氏度之间。复温方法:即将温度调至在22至26摄氏度内,将物理降温清除,降低使用冬眠药物,直至停用,经过12小时左右,患者的体温便会回升至36.5至37摄氏度内。

1.2.2 护理要点 第一,病房环境护理要点。在进行亚低温治疗的过程中,患者需要拥有一个安静、空气清新且室温温度在20℃~25℃、湿度在50%~60%的舒适环境中,防止外界过高的温度给患者的体温造成不良影响。;另外还需要对室内空气进行消毒,主要是利用紫外线消毒(一天两次或者三次),进而减少感染发生的几率[2]。第二,监测患者的体温与脑温。由于患者采取的为低温治疗,期间护理人员需密切监测患者的体温变化,可进行持续监测,也可以每一小时进行一次监测。对于患者的脑内温度监测而言,当脑内温度高于腋下温度1℃的时候,其降温8~ 10小时后,脑温便会降到36℃以下;正常情况下肛温的温度在36.5摄氏度至37.5摄氏度内,腋温为36至37摄氏度间,因此肛温和脑温间存在有较好的相关性,可将肛温作为温度控制的可靠指标,而在凌晨两点至四点之间,属于脑水肿的高发期,在此时控制好脑温是极为关键的,并通过及时测体温,更换冰袋、冰块等内容,确保患者的体温保持恒定。第三,神经系统护理要点。在实际的治疗过程中,应该重视监测患者的意识、瞳孔与生命体征发生的变化,如果患者的双侧瞳孔出现不等大情况,同时有“两慢一高”现象,则患者可能发生脑疝,严重威胁了患者的生命安全[3]。为此护理人员需要每小时均进行一次患者的神志、瞳孔观察,做好动态记录。第四,循环监测的护理要点。对展开亚低温治疗的患者实施循环监测,能够通过心电图、血压、脉搏等观察患者的微循环是否发生改善,具体表现为肢端温暖、面色红润以及血压正常和脉整有力等表现,如果患者发生与上述现象相反的表现,则显示患者的微循环发生障碍,若是患者出现冬眠过深及体温过低的情况,需要即刻停止应用冬眠合剂,同时做好保工作,必要时则应该应用血管活性药物以促进微循环的改善[4]。第五,呼吸道护理要点。对于实施气管插管于气管切开的患者而言,应该对其气道进行定时的湿化、雾化工作,对气道中的分泌物进行清除,同时给予患者定时翻身拍背。另外因为患者的正处在冬眠的状态,其咳嗽反应比较差,因此需要进行主动吸痰,从而刺激患者咳嗽,能够更好的将痰液排出,避免坠积性肺炎的发生。第六,复温护理要点。在患者停止冬眠治疗以后,需要进行复温,其属于亚低温治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而在实际的操作中其复温速度不应该过快,防止患者发生脑水肿反弹,进而產生再损伤现象,与之相对的,复温苏定也不宜过慢,避免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5]。因此,当前多数是主张自然复温,简单来说便是停止亚低温治疗后,每隔4小时复温1℃,并在12小时以上复温到37℃左右;同时复温过程中需要对患者进行更加紧密的观察,若是发生寒战、复温性休克以及心率加快等情况时则患者可能出现颅内压增高,为此应该严密监测患者的颅内压变化以及时有效的展开救护。

2 结果

在所有患者中,有2例因为颅脑损伤过重造成死亡,其余19例患者均存活,其中有16例患者已经意识恢复。

3 讨论

综上所述,应用亚低温疗法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过程中,采取精心的护理措施,能够极大的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减少其病残率。

参考文献

颜春梅. 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护理体会[J]. 中外医疗, 2011, 30(10):145-145.

巫桂芬, 苏璇. 亚低温治疗应用于重型颅脑损伤的护理体会[J]. 河北医学, 2012, 18(8):1152-1154.

韦文娟. 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观察及护理[J]. 中外医学研究, 2016, 14(4):105-106.

肖霞, 亓红娟. 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36例临床护理[J]. 齐鲁护理杂志, 2013, 19(12):65-66.

季日峰. 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效果观察及护理措施[J]. 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6, 38(1):27-29.

猜你喜欢
护理要点重型颅脑损伤
踝关节骨折术后疼痛的护理要点分析
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护理要点研究
紧急气管插管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院前急救中的意义
小儿重型颅脑损伤临床特点及护理干预
重型颅脑损伤后中枢性低钠血症的时间窗研究
微量注射泵在神经外科中的应用
腰大池持续引流在重型颅脑损伤并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中的价值探析
重型颅脑损伤的预后影响因素分析及临床救治策略
宫外孕并失血性休克的临床治疗方案及护理要点分析
早期康复训练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功能恢复的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