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人

2018-10-22 02:03太上隐者
作文周刊·高二版 2018年27期
关键词:俗人隐者隐士

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

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朝的一位隐士,隐居于终南山,自称“太上隐者”。据《古今诗话》载,这位隐者的生平來历为人所不知,曾有好事者当面询问他的姓名,于是他写下这首诗算是回答吧。

前两句“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与其说这是“答人”,毋宁说是有点像传神的自题小像。“偶来”,兴至而来,率性而为,可见隐士的行踪是多么自由无羁,不可追蹑。“高枕”,可见其恬淡无忧。“松树”“石头”,设物布景极为简朴,却极有情趣。

后两句“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在这“别有天地非人间”的山中,如同生活在想象中的远古社会。“无历日”,也“不知年”。而且“寒尽”二字,就含四时成岁之意,即一年结束了。而这句话还进了一步,虽知“寒尽”岁暮,却又“不知年”。这里含有双重意思:第一层意思是从“无历日”演绎而来,与“山僧不解数甲子”意思相似;第二层意思是不知现今是何世之意,犹如《桃花源记》所说的“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可见,诗中之人不但在空间上独来独往,在时间上也是无拘无束。到此,“太上隐者”的形象完成了,且有呼之欲出之感。

“五绝无闲字易,有余味难。”(刘熙载《艺概》)这首诗字字无虚设,也无用力痕迹;其妙处尤在含意丰富,令人神远。李太白《山中答俗人问》写问而不答,不答而答,表达情意已觉高逸。此诗则问答俱无,旁若无人,却又是一篇绝妙的“答俗人问”。只不过其回答方式更为活泼无碍,更为得意忘言,使人产生“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之感。

猜你喜欢
俗人隐者隐士
做一个俗人
做一个俗人
50 years of social distancing experience雪山隐士的50年隔离生活
隐士
《寻隐者不遇》的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
两个“隐者”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
拜佛
活得累,全是因为“装”
隐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