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民间绣花鞋的艺术特征和文化内涵

2018-10-23 10:02
关键词:绣花鞋鞋面寓意

(嘉兴学院南湖学院,浙江 嘉兴 314000)

绣花鞋,又名“绣鞋”,古时候人们又将其称作“绣履”[1]。绣花鞋通过纺织刺绣生产,流行于明清时期,因其采用了我国特有的精美丝绸和高超的刺绣技艺而成为富有艺术气息的服饰品。古代妇女们巧妙地将刺绣与鞋履结合在一起,用针线在鞋面上表达属于她们所在朝代的社会文化、审美理念及伦理道德。其中,江南民间绣花鞋无论在结构造型、装饰工艺、色彩搭配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彰显江南水乡独特的艺术韵味。然而,笔者翻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发现学术界对江南民间绣花鞋的历史演变、造型工艺特征、艺术特征和文化内涵的研究比较欠缺,大部分文献研究的仅仅是绣花鞋的工艺结构特征,如:张竞泽等[2]对吴东水乡地区绣花鞋的工艺进行了研究;徐亚平等[3]则研究的是民国时期绣花鞋的典型特征和民俗文化风情。本文拟从江南民间绣花鞋的历史演变过程、艺术特征、人文内涵三个方面进行系统地研究,以期对现有江南民间绣花鞋文献进行有益的补充。

一、江南民间绣花鞋的历史演变过程

因为绣鞋不易保存,从现有已发现的相关古物无法明确考证绣花鞋究竟起源于何时何地。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山西的晋国君王英勇善战,开疆扩土,从而使晋国从小国一跃成为诸侯大国。[4]为了让人民记住自己的文韬武略和英勇事迹,他下令宫中所有的女子都必须在鞋面绣上葡萄、桃花、石榴花等十种花果纹样,同时还要求全国女子必须在出嫁时穿戴绣有十果纹样的绣花鞋。这种绣有十果纹样的绣花鞋被取名为“晋国鞋”,这可能是绣花鞋的起源。

绣花鞋的流行普及与先秦时期闻名遐迩的儒家思想家荀况有着直接的关系。荀况曾在其所著的《荀子》中对绣花鞋推崇备至,这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绣花鞋的发展。[4]古代我国各地区因为地域文化的不同逐渐产生带有地域特色的绣花鞋,其中江南民间的绣花鞋因其别致的造型、精湛的刺绣工艺而博得了人们的关注。

江南民间绣花鞋的演变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公元前700多年至唐代后期(公元937年),是未缠足时期[5];第二阶段是唐代后期至五四运动以前的缠足时期;第三阶段是五四运动后废除缠足的民国时期;第四阶段是现代绣花鞋。

(一)唐代及以前未缠足时期的绣花鞋

公元前700多年至唐代后期(公元937年),是未缠足时期,这一阶段出现了最早的绣花鞋,相比于款式,其更注重实用性和舒适性,刺绣工艺精细,颜色比较艳丽、活泼,常采用互补色以及无彩色的配搭运用,如图1所示。

图1 未缠足时期的绣花鞋[6]

(二)唐代后期至五四运动前缠足时期的绣花鞋

缠足风气始于唐代,于宋代后期兴盛全国,它的主要流行期则在明清两代。缠足是中国历史上最流行的、规模最大的女性身体改造行为,因缠足所产生的“金莲文化”对江南民间绣花鞋的发展历程产生了重要影响。三寸金莲亦泛指“缠足鞋”,它不仅仅代表了中国历代妇女的悲惨命运,更是华夏民族心灵苦难的体现。过去的人们认为三寸金莲是江南女人美的体现,是传统文化的丰韵所在。在乌镇西栅的三寸金莲馆内,展出了约两百余双中国历史上不同年代不同地区各种款式的缠足绣花鞋,其中属于江南地区的绣花鞋有52双。从三寸金莲的鞋跟高度可以看出唐代的江南民间绣花鞋多为平跟(图2),宋代、明代前期和中期的绣花鞋则多为高跟(图3)。这个时期的绣花鞋一般以木为跟,外包白布或色布,鞋面的材质有布、绸、绫、麻等。明末清初江南民间绣花鞋曾出现过少量的高跟,但大多是坡跟和1厘米左右的后跟。在颜色方面,因为清代等级制度严格,三寸金莲上不允许使用金线及珍珠,也不可使用绿色或是明黄色,因此清代以后江南民间绣花鞋的颜色变得更加素淡。江南的刺绣工艺发达,绣花鞋鞋帮、鞋跟处都绣满花纹,给人整体感觉雅致大气。

图2 唐代的平底缠足绣花鞋[6]

图3 明代益宣王妃的高底鞋[6]

(三)五四运动后废除缠足后的民国时期绣花鞋

民国时期,孙中山令内务部颁发《大总统令内务部通饬各省劝禁缠足文》;北伐战争胜利后,南京政府内务部颁发《禁止妇女缠足条例》;五四运动解放了旧思想,加上受西方文明的影响,缠足这种给中国上千万女性带来严重痛苦的陋习渐渐被废除,江南民间绣花鞋的结构造型也开始渐渐吻合人体的脚掌形状。民国以后,开始流行合脸鞋。它是以一整块布料制作,没有缝合接口,且与清末的鞋款相比,鞋口要更浅。鞋帮上绣上时髦的珠花,受西方女鞋的影响,鞋子的用料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织物,比如西方的灯芯绒。民国初年流行在鞋子上装饰英文字母。这一时期的配色变得更加明亮鲜艳,金线的使用配合江南精湛的刺绣工艺,绣花鞋愈发精致玲珑。塑料与强力胶的出现,大大降低了绣花鞋的制作成本,其售价也随之降低,舒适精美的绣花鞋再次受到爱美女性的追捧[5]。

(四)现代绣花鞋

20世纪中叶,随着国人思想的开放,女士们的着装偏好有了新的变化,崇尚新颖时尚的高跟鞋、舒适休闲的运动鞋,传统绣花鞋面临被淘汰的危机。而在之后的几十年里,随着科技的发展,绣花鞋制作者们开始运用新型的面料和花型,并通过调整鞋型和鞋跟来迎合大众的需求,江南民间绣花鞋就这样以新的面貌再次进入了民众的视野。

二、江南民间绣花鞋的制作工艺

传统绣花鞋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为鞋面、鞋底及鞋头。以江南民间绣花鞋中较典型的“船形”绣花鞋为例,在制作绣花鞋前需要准备好面布、里布和一些缝纫线、刺绣色线、黏合用品等。为了更好地突出绣花鞋上所绣制的图案花纹,面布颜色通常选用深色,里布则选择透气性好、手感舒适的面料。因江南民间绣花鞋常用色泽鲜艳的刺绣图案,所以需提前准备好各色绣线,以供制作者选择。设计制作者将面布、里布按照事先准备好的鞋面样板剪好,并用短绗针进行缝合,而后再将裁剪好的里料与面布进行固定缝合,再对固定好的鞋面上边缘进行滚边。如此,基础的鞋面制作就已然完成。在鞋面上完成绣花工序后,便可开始进行鞋底的制作了。“船形”绣花鞋的鞋底多为“两层底”,纳鞋底讲求麻绳粗、针眼细,制作时手需要勒紧,针码的分布还需做到匀称[7]。最后是绱鞋步骤,在手工制作时,要求做到紧绷楦型,平整服帖。绱鞋针距的排列整齐,鞋帮与鞋底更是要紧密贴合。江南绣花鞋的部分制作工艺如图4所示。从绣花鞋鞋面和鞋底考究的制作,鞋边精致的滚条到遍布鞋身的繁复鲜艳的纹样,这些制作的工艺技法均值得现代鞋类设计制作者借鉴和参考。

图4 “船形”绣花鞋的制作工艺[2]

三、江南民间绣花鞋的艺术特征

(一)小巧婉约的造型结构

江南民间绣花鞋的鞋面上带有江南风情的、富有民俗寓意的细腻刺绣,造型结构上是江南百姓偏好的小巧婉约。无论是鞋头的样式,还是鞋帮的形状,江南民间绣鞋造型变化多端,其中较为常见的鞋型有弓鞋、皂鞋、平底鞋、没脸鞋等。图5—图8分别是陈列于乌镇三寸金莲馆内的弓鞋、皂鞋、平底鞋和没脸鞋[注]除了特别注明以外,本文所有图片均根据作者在乌镇三寸金莲馆拍摄所得。。图5是一双来自清朝浙江的绿缎质地绣有富贵牡丹纹的弓鞋,它的鞋底与多数弓鞋一样为木质,整体造型宛如弯弓。据《清稗类钞·服饰》:“弓鞋,缠足女子之鞋也。京、津人所著,宛如弓形,他处则惟锐其端,而以扬州之鞋为最尖”[8]。弓鞋原指鞋底弯曲的鞋子,后又泛指缠足鞋。图6是来自清朝的浙江宁波的一双牡丹荷花绣皂鞋,鞋帮由两块面布缝合而成,鞋口呈尖形,鞋帮窄且浅。图7是一双清朝的来自浙江宁波的绣有和和美美纹样的平底鞋,与其它鞋型的绣花鞋不同的是,平底鞋的鞋口宽大,鞋底厚实,穿着相对舒适。图8是一双清末年间出自安徽的紫绸质地荷花纹绣的没脸鞋。没脸鞋由皮或布制作而成,鞋底一般为平底,与皂鞋相似,其鞋帮也是由两块面布缝合而成,鞋口形状呈尖形,但因其鞋脸极浅导致穿着时十分容易脱落。从鞋头造型来看,江南民间绣花鞋中较典型的有云头、凤头、龙头、风头等[7]。

图5 绿缎质地的弓鞋

图6 蓝缎质地的皂鞋

图7 黑缎质地的平底鞋

图8 紫绸质地的没脸鞋

江南民间绣花鞋植根于江南的民俗文化,大多具有典型的仿生造型,其中又以“船形”绣花鞋和“猪拱”形绣花鞋最具特色。“船形”绣花鞋也称扳指头绣花鞋,它的鞋头尖且翘曲,整个造型形似江南水乡的小乌篷船。“船形”绣花鞋的鞋底的前半部分会装上一块三角形的经细密加工的薄鞋尖,在后半部分装上两块皮,可使绣花鞋轻巧利索,具有防潮防湿的效果。“猪拱”形绣花鞋的鞋尖与鞋跟部分均呈扁圆形,且略微上翘,形似猪鼻,鞋面由一块完整的布制成,在鞋的前半部分收拢,这样的鞋型更贴合脚掌的形状,穿着舒适。

(二)统一协调的色彩搭配

从乌镇三寸金莲馆与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所展出的源自江南一带的绣花鞋样式来看,江南民间绣花鞋的色彩以青、黑两色为主,点缀色上则喜将红色、紫色、黄色、绿色、蓝色等色搭配使用。为使绣花鞋艳丽对比强烈的装饰图案与冷色系的底布更好地结合,制作者们会采用调和的手法。[9]调和手法有三种:一是利用互补色将原先对比强烈的视觉效果削弱,使整个图案变得柔和,不再突兀尖锐;二是利用同类色的铺陈,这种手法的利用可以达到丰富色彩层次效果的同时,还可以给人一种刺绣图案与鞋面底布浑然一体的视觉效果;三是在对比色组成的图案上,将金、银色或是黑、白色进行合理的运用,以此来形成图案颜色与底布颜色的统一效果。江南民间绣花鞋的色彩构成需考量的不仅仅是所选图案色彩的明度、色相及纯度,还需要设计与调整不同色块的大小与空间位置。苏绣的用色技巧对江南绣花鞋的刺绣装饰的影响无疑是深远的。苏绣色彩明亮,夺人眼球。“一抹色”作为苏州刺绣中最常用的配色技法,是将单个纹样用近似色有层次的叠合铺展,使所绣制的图案色彩逼真、栩栩如生。江南民间绣花鞋的色彩于对比中求统一,在带来丰富的视觉效果的同时,也体现出了江南民间绣花鞋色彩运用的风格特点。这种风格特点的生成与制作者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思想观念及审美水平密切相关。

与日常所穿着的绣花鞋不同的是女子结婚时穿着的红色婚鞋与老人死后所穿着的白色寿鞋。结婚用的绣鞋是红色的,但又有别于女性日常所穿着的红绣鞋,结婚时的绣鞋十分喜庆,其上纹样大多用金线绣制。白色寿鞋,则是老人为自己死后所准备的,白色的鞋面底布上不会绣制颜色鲜艳的图案,而在鞋底会绣上梯子、莲花、祥云等图案,蕴含“脚踩莲花步步高升”的意思,是老人对自己生后的一个美好祝愿。

(三)简洁大气的图案造型

从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所展出的绣花鞋来看,民间刺绣绣花鞋纹样大多来自于民间文化和民俗风情,以植物、动物、风景、文字、或者图文结合为主,通过提炼其最简洁的轮廓造型,舍弃形象的真实性,并通过大小穿插、面积的对比设计来塑造美感,饰以浓郁的装饰意境和亮丽的色彩来表达水乡人们的心理诉求和审美情趣。在题材的选择上:喜用江南常见的莲花、梅花、兰花、菊花、茉莉、芙蓉等秀丽雅致的植物纹样,点缀以鱼、蝴蝶、蝙蝠等动物纹样,动静结合,富有情趣,形成蝶恋花、鱼戏莲等极具江南地域特色的吉祥纹样。从纹样组织形式来看,江南民间绣花鞋较为常用是单独纹样或者组合纹样,常点缀在鞋子的侧面或鞋帮上、亦有少量比较讲究的鞋子在鞋底进行刺绣,整体画面布局饱满、美观典雅。

(四)精微细致的刺绣工艺

刺绣作为绣花鞋制作的最为重要的工序之一,无论是大面积的运用平铺增强质感和丰富度,还是小细节的点缀设置亮点、增添特色,它的使用都可以丰富绣花鞋的色彩,改变绣花鞋底布的肌理,增强视觉冲击,为绣花鞋增加艺术感和精致感,有效传达出制作者的思想和情感需求。江南民间刺绣工艺讲求精微、细致,在配色、针法、用料上都十分严谨独到。在民国期间,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苏绣在绣制上开始讲求阴影变化及图案的立体感,将其运用于江南民间绣花鞋,刺绣图案更加精致绝伦。[10]在针法上,江南女子喜用彩绣、盘金绣、抢针绣、乱针绣等绣法来绣制图案,丰富绣花鞋的肌理。彩绣不追求图案的栩栩如生,而是追求整体上的厚重及装饰感,运用了彩绣的绣花鞋,通常颜色丰富,有华丽的视觉效果。盘金绣顾名思义就是将金线作为绣线来绣制图案,盘金绣与其它绣法最大的不同在于其所绣图案均是浮于绣面之上,不用透过绣底。在古代江南民间,盘金绣通常被运用于女子婚鞋的鞋面。在众多绣法中,抢针绣与乱针绣是一种针法工艺要求相对较高的刺绣方式。抢针绣与“一抹色”的原理相同,采用分层刺绣、后针继前针的方式,用近似色来制造出晕染的效果。乱针绣需要灵活使用长短不一的交叉线条,根据图案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绣制,乱针绣所绣制的图案逼真写实,有很强的表现力。江南民间绣花鞋正是因这些独到的配色手法与精细、变幻莫测的针法,所以成为极具价值的民间工艺品。

四、江南绣花鞋和其他地区绣花鞋的异同

(一)南北方绣花鞋的异同

不同地区因地理环境、人们的生活习俗、审美观念、文化传统、语言特点等因素的不同而形成了各地独特的服饰文化,各地的绣花鞋在款式造型、工艺结构、颜色等方面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就我国南北方的绣花鞋而言(图9),北方人性格豪爽、不拘小节,北方的绣花鞋也相对更加简洁、大气,有些还具有宫廷贵族式的气派。造型结构上,北方人高大的身型也使得绣花鞋的鞋型较大[11];颜色上,北方的绣花鞋大多采用比较和谐、简单的配色,如黑色、青色、蓝色等。而在讲求细腻婉约的江南,绣花鞋的风格则是秀丽、雅致的;江南女子身型娇小,江南一带的绣花鞋也小巧玲珑;精湛的刺绣工艺使原本颜色丰富、色泽艳丽的江南绣花鞋更显得精致细腻。

图9 南北方绣花鞋

(二)造型结构方面的异同

瑶族绣花鞋的鞋帮由三层布料拼合而成,鞋底分为千层底和铁钉底(图10),分别适用于晴天与雨天。瑶族妇女常在绣花鞋的脚尖与脚后跟处分别缝绣上一块羊皮,增加了绣花鞋耐磨度的同时,还可以起到防滑的效果,给人以实用大气之感。这些造型结构特色是江南绣花鞋所不具备的,江南民间绣花鞋则多为千层底[3]。我国西南地区的白族和彝族,他们的绣花鞋的鞋型、纹样、色彩均有别于江南绣花鞋。他们的绣花鞋可大致分为老年妇女绣花鞋与青年妇女绣花鞋。老年妇女绣花鞋又根据鞋型可分为两种,一种绣鞋大致呈船形,在鞋头与鞋口的部分则上翘勾回,无鞋绊,鞋底要小于鞋帮面(图11);另一种绣鞋的鞋头与鞋口呈圆形,有鞋绊,鞋帮面与鞋底是相同的大小(图12)。这两种绣花鞋的鞋型与江南的“船形”绣花鞋和“猪拱”形绣花鞋类似,细节部位则相差很大。

图11 白族的似“船形”绣鞋[12]

图12 彝族的似“猪拱”形绣鞋[12]

(三)色彩搭配方面的异同

色彩搭配可以直接影响绣花鞋的风格。在我国西北地区的羌族,他们的绣花鞋在色彩上完全有别于江南绣花鞋的精致艳丽。羌族绣花鞋喜爱将同类色系搭配,注重颜色上的统一,表现出古朴厚重的民族风格(图13);而江南绣花鞋在色彩上则讲求对比中有统一,给人丰富的视觉效果。白族和彝族的绣花鞋的鞋面上的纹样多种多样,大多都是对称分布,鞋面上也一般采用简单素雅的颜色。青年妇女绣花鞋则无论是在款式上还是色彩上都比老年妇女绣花鞋更加丰富别致。白族青年妇女所穿着的绣花鞋在鞋型上与老年妇女所穿的绣花鞋相差无几,但在鞋面布与刺绣颜色上则更加鲜艳丰富,这点与江南绣花鞋类似(图14)。彝族大姚式的青年妇女绣花鞋在鞋型上与老年妇女绣花鞋别无二致,但其所用色彩有别于江南绣花鞋讲求的统一和谐,它大多撞色、对比强烈;巍山式的青年妇女绣花鞋在鞋型上与白族类似[11],但在颜色上却与江南绣花鞋类似,喜在深色的底布上绣制图案。

图13 羌族绣花鞋[12]

图14 白族青年妇女绣花鞋[12]

(四)刺绣纹样与刺绣工艺方面的异同

地处湘桂交界处的瑶族与江南一带的妇女亦有缠足的历史,但瑶族妇女所穿着的缠足鞋在造型结构上,与江南缠足鞋也有所不同。图15是清末民初年间瑶族妇女居家所穿的勾头绣鞋,它的各个细节都体现了特色的瑶族风格,该鞋的开口十分之大,以黄缎布为底布,用黑布进行镶边,在鞋面上绣制了繁复的鱼纹、凤凰、云头纹等图案的同时,还用金属亮片进行点缀,整个鞋面图案的绣制均采用了瑶族的特色刺绣工艺“缠绣”。而江南民间绣花鞋与瑶族绣花鞋一样,喜在绣鞋之上绣制精致的图案,但江南绣花鞋的图案纹样与瑶族绣花鞋存在很大的差异,瑶族绣花鞋的图案带着浓郁的民族风格,而江南绣花鞋的图案纹样则多是秀丽清隽的。在刺绣工艺上,江南民间绣花鞋很少使用金属亮片,且不会像瑶族绣花鞋一般使用缠绣。

图15 瑶族绣花鞋[12]

五、江南民间绣花鞋的文化内涵

中国民间的传统艺术大多追求和创造天人合一的境界。绣花鞋的装饰特性和多样化的风格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创作思想,在中国人对美的理解里“吉祥文化”占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国传统审美思想讲求圆满完整,所以在绣花鞋的纹样装饰运用上也十分注重圆满之道。年轻女子常喜用梅兰竹菊纹样来体现自己的高雅清纯;婚后女子则喜采用鸳鸯、百合等吉祥纹样来表达自己对于美满婚姻生活的诉求;而年老的妇人则会将福寿禄字、荷花纹、寿桃纹等纹样绣于绣花鞋之上,来祈愿自己身体康健长寿。儿童虎头鞋体现了儿童天真活泼的个性特征,表达了长辈希望自己的孩子像老虎一样强健壮实的愿望。透过各式的纹样符号可窥见绣花鞋反映的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表现出江南民间女性纯朴的个性和对美好生活的祈愿[2]。

江南民间绣花鞋上的纹样多种多样,纹样线条优美柔和,有着江南独特的婉转。吉祥纹样一般蕴含祈祥纳福的寓意,通常有三种表达方式:谐音寓意、象征寓意、文字寓意。

(一)谐音寓意

作为传统吉祥纹样创作中最常用和最广泛使用的方法之一,谐音寓意可以将抽象的意思用生动具体的图像来呈现。如蝙蝠可谐音“遍福”;鸡、羊可谐音为“吉祥”;杏叶可谐音为“幸也”;百合、柏树则可谐音为“百年好合、和谐圆满”;两只狮子寓意“事事如意”(图16)。在乌镇三寸金莲展馆内展出的江南民间绣花鞋中就有数双纹样采用了谐音寓意:一双清代宁波的黑缎面坤鞋上的花鸟绣所绣制的是喜鹊和梅花纹样(图17),可谐音为“喜上眉梢”;一双清代浙江的黑缎质地的寓意为“连年有余”的弓鞋上所绣制的是莲花和鲤鱼;在江南常见的由芙蓉、茉莉和梅花组成“小妹壮”纹样,其中“梅”是“妹”的谐音,小妹是吴语中对未婚女子的通称,具有对未婚女性吉祥祝福的意蕴。所有这些图案都蕴含着美好的寓意,表达民众的情感需求。谐音寓意这种手法通过具体画像来表达及运用,使文字所包含的情感寓意得到了更直接、更易于被理解的传达。

图16 狮子纹样绣鞋

图17 喜鹊、梅花纹样绣鞋

(二)象征寓意

象征寓意顾名思义就是将一些动物或植物等物体的特性特点加以延伸,用纹样进行表达,以此来象征一种愿望或身份。古代民间绣花鞋的各式纹样中,象征吉祥寓意的纹样运用得十分广泛。在中国古代,只有皇家才可使用的“龙”“凤”“蟒”等纹样是权利的象征,麒麟、仙鹤等瑞兽则代表着祥瑞,而官场上最常见的纹样“十二章纹”是将十二种纹样绣于官服之上,以此来区别官员的品级。另外,古代江南民间婚嫁的男女双方拜堂之前素未谋面,待嫁女子会在绣鞋上绣上喜鹊、金鱼等吉祥图案,取一只赠与男方做订婚之用。在江南民间,花之王牡丹意喻财富、高贵;鸳鸯意为爱情、夫妻情深;松柏、桃意为长寿。如江南常见的“船形”和“猪拱”形绣花鞋都体现了水乡民众的美好愿望,船是水乡常见的交通工具,“船形”绣花鞋象征“路路通”“一帆风顺”的吉祥寓意;猪象征富贵吉祥,“猪拱”形绣花鞋象征喜庆、富贵。

(三)文字寓意

吉祥纹样也可以直接使用一些人们普遍认为有吉祥寓意的汉字来表示,如寿、福、喜等字。将文字采用各种各样的字体直接绣制于鞋面之上,以此来表达制作者内心对美好的祈愿。这种表达方式十分简单且易于理解,早在汉代就被广泛运用,至明清两代更是取得空前的发展,这些汉字被艺术化、图案化,成为吉祥符号。在江南民间,文字寓意在绣花鞋上也得到了广泛使用,江西出土的一双民国年间的平底玫红缎面绣花鞋上就绣有福字纹样(图18)。

图18 福字绣鞋

江南民间绣花鞋走过漫漫历史长河,融合了水乡人们的审美需求,经过时间的修饰积淀,已成为深入人心的民间服饰品。受人们认可的纹样成为了语言的载体,在服饰上绣制纹样,可以更好地传递人们特定的思想情感。所以,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江南民间绣花鞋已经不只是简单的鞋履,它荟萃江南地区精湛的刺绣工艺、装饰艺术和民族文化为一体,是审美艺术与实用性的完美结合,也是传达我国江南地区不同时期的历史社会文化和风土人情的一个重要途径。

六、结 语

江南民间绣花鞋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传递着水乡人们的审美情趣和民俗意蕴。相比其他地区绣鞋,江南民间绣花鞋在颜色方面较为秀丽、雅致、婉约,其中,“一抹色”设计手法使绣鞋在统一中有变化,在变化中呈现统一的风格,具有丰富多变的视觉层次感;在刺绣工艺上则受苏绣的影响,讲究平、齐、和、光、顺、匀的艺术特点,整体呈现比较细腻精致的风格特征;在造型结构上因受水乡文化的影响则呈“船形”、“猪拱”形形态,体现了江南水乡文化的独特意蕴;绣鞋上的图案式样简洁大气、饱满的构图则反映了人们朴素美好的愿望,体现水乡妇女的智慧和审美倾向。江南民间绣花鞋上的纹样多种多样,吉祥纹样通过谐音寓意、象征寓意、文字寓意表达人们祈祥纳福的祈愿。

如今,市面上的手工绣鞋越来越少见,对绣花鞋制作工艺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已迫在眉睫。

猜你喜欢
绣花鞋鞋面寓意
美好寓意品芝麻
盛放的寓意
《绿野仙踪》中隐含的颠覆性寓意
精美“中国鞋”
2 敞篷跑鞋
客家传统绣花鞋的工艺与文化特征探析
开满茶花的脚
模仿老鹰的乌鸦
SKECHERS Dlites夏季厚底增高凉鞋
爱上做“迷你”绣花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