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塞后偏瘫患者的中西医特色康复护理体会

2018-10-23 05:23陈金桃
西部中医药 2018年8期
关键词:脑梗塞偏瘫肢体

陈金桃

定西市人民医院,甘肃 定西 743000

脑梗塞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生于50~60岁人群中,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及残疾率高等特点,是在多种诱因作用下导致脑部血液供应障碍,从而造成脑体组织出现坏死、软化,临床表现为脑栓塞、脑血栓等[1]。文献报道显示:脑梗塞发病机制复杂,且存活患者皆预后较差,超过50%患者发病后存在不同程度后遗症,只有10%患者治疗后能恢复。因此,临床上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恢复脑梗塞后偏瘫,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2-3]。中西医特色康复护理是一种新型的护理方法,融合了中医护理与现代护理[包括:运动疗法(PT)和作业疗法(OT)]的特点,能发挥不同护理方法的优势,促进患者全面康复[4]。研究表明,将中西医特色康复护理干预用于脑梗塞后偏瘫患者中效果理想,能改善患者肢体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满意度[5]。近年来,笔者将中西医结合特色康复护理应用于48例脑梗塞后偏瘫患者,护理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将2015年2月至2017年7月在定西市人民医院就诊的96例脑梗塞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8例,其中男25例,女23 例;年龄 58~85 岁,平均(71.48±6.09)岁;病程1~6 个月,平均(3.04±1.15)个月;偏瘫部位:左侧20例,右侧22例,双侧6例。观察组48例,其中男23例,女25例;年龄59~87岁,平均(72.04±6.12)岁;病程 1~5 个月,平均(3.11±1.17)个月;偏瘫部位:左侧21例,右侧20例,双侧7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偏瘫部位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纳入:1)符合脑梗塞诊断标准[6]且伴有不同程度偏瘫者;2)生命体征平稳,预计生存期超过6个月者;3)本研究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符合知情同意原则,且签属知情同意书。1.3 排除标准 排除:1)合并严重血液、循环、呼吸系统疾病者;2)合并严重感染及伴有不同程度精神症状者;3)妊娠或哺乳期妇女;4)难以遵循医嘱完成检查、护理者。

1.4 干预方法

1.4.1 对照组 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加强脑梗塞、偏瘫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分别从饮食、皮肤、病情监测、并发症预防及康复训练等角度进行护理,根据患者恢复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充分发挥患者主观能动性。

1.4.2 观察组 采用以下中西医特色康复护理干预方法进行护理。

1.4.2.1 中医护理 1)辨证饮食。脑梗塞后偏瘫患者发病后嘱患者低盐、低脂饮食。对于风痰瘀阻型患者尽可能多食用香菇、莲藕、山楂等食物;对于气虚血瘀型者宜以活血益气为主,嘱患者多食用黄芪粥、莲子粥;对于肝阳上亢型嘱患者食用绿豆、芹菜、菊花茶等。2)康复护理。根据患者偏瘫位置、严重程度取合谷、曲池、足三里、血海等穴位帮助患者进行穴位按摩,拍打肾经、胃经、膀胱经,每日2次,每次10分钟,连续2周;护士根据患者恢复情况加强患者刷牙、洗脸、穿衣训练;对于伴有便秘者给予耳穴压豆、腹部按摩等,促进胃肠道蠕动。3)汤药熏蒸。取伸筋草20 g、红花5 g、花椒15 g、川乌 30 g、透骨草 20 g、麻黄 10 g、松节 20 g,将上述药物混合装入布袋中,煎熬煮沸,将患肢放置在盆上熏蒸15分钟,待药物温度下降后将患肢放置其中,对于肘、膝、肩关节采用药袋进行热敷,每天2次,连续使用12周(1个疗程)。

1.4.2.2 现代护理 以运动疗法(PT)和作业疗法(OT)为主。1)关节活动训练。对于完全偏瘫者进行关节被动运动,采用Bobath法,对肩、肘、手腕、髋、膝、踝关节等进行屈曲、外展训练,告知患者正确的运动方法,待患者好转后适当增加运动难度并逐渐过渡到自主运动;对于不完全偏瘫者,指导患者完成相应的自主运动,逐渐过渡到完全自主运动。对于患肢肌力恢复者可以配合砂磨板、桌上摩擦等完成肩、肘、腕关节运动。2)ADL训练。指导患者翻身、起坐、床上移动,加强患者穿鞋脱衣、站立及起坐训练。对于站立良好且相对稳定者,可以让患者进行患肢负重、重心转移训练。

上述训练每次进行45分钟,每周进行5次,连续训练30天。

1.5 观察指标

1.5.1 生活质量评分 采用简化SF-36量表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关怀及环境因素对2组不同时间点生活质量进行评估,每项得分均为100分,得分越高,生活质量越高[7]。

1.5.2 肢体功能评分 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表对2组肢体运动功能进行评估,共50项,其中上肢33项,下肢17项,总分100分,得分越高,肢体功能越好。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对2组生活能力进行评估[8],总分100分,得分越高,治疗效果越理想。

1.5.3 神经功能评分 采用脑梗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DF)对2组干预前及干预后第10、20、30天神经功能进行评估,总分45分,得分越低,护理质量越高。

1.5.4 护理满意率 采用自拟问卷对2组护理后满意率进行评估,量表满分100分,≥90分为满意,70~90 分为一般,<70 分为不满意[9]。

1.6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经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生活质量评分 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关怀、环境因素等评分干预前后2组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肢体功能评分 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干预前后2组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神经功能评分 神经功能评分干预后2组间不同时间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护理满意率 护理满意率观察组为93.75%,对照组为83.3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1 2组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分

表1 2组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分

注:a表示与对照组比较,P<0.05;b表示与同组干预前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身体健康 心理健康 社会关怀 环境因素观察组 48 干预前 78.41±4.51 80.39±4.64 79.03±4.48 81.21±4.56干预后 93.42±1.32ab 96.79±2.05ab 92.16±2.11ab 93.05±1.36ab对照组 48 干预前 79.06±4.53 79.98±4.65 80.09±4.51 80.94±4.53干预后 84.35±3.21b 89.31±3.64b 82.32±4.83b 86.32±5.03b

表2 2组干预前后肢体功能评分比较(±s)

表2 2组干预前后肢体功能评分比较(±s)

注:a表示与对照组比较,P<0.05;b表示与同组干预前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分 改良Barthel指数上肢 下肢观察组 48 干预前 32.31±4.95 10.51±4.31 40.93±5.63干预后 10.03±3.51ab 24.52±5.09ab 76.63±6.85ab对照组 48 干预前 32.09±4.8 10.50±3.29 40.90±5.61干预后 18.41±3.63b 20.12±4.89b 61.21±5.98b

表3 2组干预前后神经功能评分比较(±s) 分

表3 2组干预前后神经功能评分比较(±s) 分

组别 例数 干预前 干预10天后 干预20天后 干预30天后观察组 48 31.32±5.63 25.43±4.95 16.36±3.58 10.21±3.22对照组 48 30.98±5.61 27.71±5.03 20.14±4.51 15.83±3.98

表4 2组护理满意率比较

3 讨论

脑梗塞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与心脏病、恶性肿瘤等构成3大致死疾病,多发生于老年人群,由于患者年龄相对较大,机体免疫水平相对较低,再加上患者伴有多种基础疾病等原因,导致脑梗塞发生率较高[10]。文献报道显示[11],脑梗塞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治愈率低等特点,且患者发病后常伴有失语、情绪障碍、偏瘫等后遗症,对患者肢体功能产生明显的影响。

近年来,中西医特色康复护理在脑梗塞后偏瘫患者中得到应用,且效果理想。本研究中,观察组护理后30天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关怀及环境因素评分高于对照组。中医与西医护理在本质与内涵上是一致的。中医护理更多讲究整体观念、辨证施护,更强调“三分治,七分养”,“防重于治”原则。护理过程中能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及发病的季节配合患者所处的环境实施相应的护理,通过饮食干预能帮助患者均衡营养,提高治疗效果[12]。此外,中医特色护理中穴位按摩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取穴合谷、曲池、足三里、血海等,可活血、祛瘀止痛;护理过程中配合药物外敷等方法进行干预,药物包括:伸筋草、红花、川椒、川乌、透骨草、麻黄及松节。方中伸筋草具有散瘀止痛、舒筋活络、祛湿解毒功效;红花具有活血通经、散瘀止痛功效;花椒具有健脾和胃、温中散寒、除湿止痛功效;川乌药具有祛风除湿,温经止痛功效;透骨草具有祛风湿,活经络功效;麻黄具有强心、调节血压、利尿功效;松节具有祛风除湿、活血止痛功效。诸药共奏活血化瘀、祛风止痛功效,并且患者治疗时以外敷为主,避免口服用药引起的不良反应,有助于促进患者病情的康复。本研究中,观察组护理30天后Fugl-Meyer运动功能、改良Barthel指数,均高于对照组。提示中医特色康复护理有助于提高脑梗塞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现代护理也是脑梗塞后偏瘫患者中常用的护理方法,包括PT和OT。OT有助于提高脑梗塞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护理过程中配合PT有助于维持关节活动度,抑制异常运动模式,提高平衡及协调功能,对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具有重要的作用[13-15]。文献报道显示[14],OT更多的集中在能力障碍,通过有目的、有选择的作业活动维持、改善患者肢体功能;作业活动更多的重视患者的参与,能最大限度改善患者的生活能力,帮助患者重返社会。而PT重视患者肢体功能,根据患者恢复选择合适的功能锻炼方法,有助于促进肢体功能锻炼,降低神经损伤,二者的联合使用能发挥各自优势,能持续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16-19]。本研究中,观察组干预第10、20、30天后神经功能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率观察组干预后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将中西医特色康复护理干预用于脑梗塞患者中,有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患者肢体功能,提高护理满意率。

猜你喜欢
脑梗塞偏瘫肢体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肢体语言
肢体写作漫谈
肢体语言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
28例老年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的护理体会
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在大面积脑梗塞中的应用分析
神经松动术对脑卒中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
人格特质与脑外伤偏瘫患者残障接受度的相关性研究
补阳还五汤治疗脑梗塞恢复期患者41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偏瘫2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