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转型时期波兰传统政治文化的延续及影响

2018-10-23 11:23白荣
学理论·下 2018年5期
关键词:政治发展波兰

白荣

摘 要:转型社会中的政治文化具有延续性和结构的复杂性,对政治发展具有一定影响。波兰历史上形成了民主、自由、法治和开放包容的传统政治文化以及“防俄”“仇俄”的民族意识。1989年东欧剧变,作为转型“优等生”的波兰成功实现民主化目标。其中传统政治文化的延续对其转型前后的政治发展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因此对波兰传统政治文化的研究有很大的理論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波兰;政治转型;传统政治文化;政治发展

中图分类号:D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5-0067-02

政治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即延续性,是社会成员在前代的政治文化以及特定政治环境的双重影响下,经过长期的积淀而形成的一种心理定式,不易改变,并且会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对政治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同时,政治文化具有结构性。任何政治文化本身包含着不同的成分,根据政治文化的主体、功能等可以划分出各种不同的亚政治文化。米切尔·罗斯金在《政治科学》中说“政治亚文化过强,可能会影响政治系统的稳定。”可见,亚政治文化与主流政治文化间可能相互协调,也可能相互冲突,一个社会的政治稳定和政治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流政治文化与它们之间的关系。波兰传统政治文化在其转轨前后所处的地位不同,对波兰政治发展的影响也不同。因此对波兰传统政治文化的研究有很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东欧剧变,波兰在这场“大地震”中顺利地实现了政治民主化、经济市场化的民主化目标,引起世人瞩目,被称为“波兰奇迹”。这一切离不开传统政治文化的熏陶。波兰人民在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了民主自由、开放宽容的历史文化传统以及“防俄”“仇俄”的民族心理。其传统文化的延续对转轨前后的波兰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转型前波兰传统政治文化对其政治发展的影响

二战期间波兰在苏联的帮助下得到解放而后进入社会主义时期。这一时期的政治文化主要体现在被动地接受苏联的政治文化与波兰传统政治文化相结合。高度集权的苏联式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是当时波兰社会的主流政治文化,与作为亚文化的波兰传统文化产生错位,给波兰人民带来巨大的伤害,整个社会发生断裂,停滞不前。尽管这样波兰传统政治文化仍然潜移默化地影响波兰人民,也从未被消灭、被同化,而是一直在鼓舞着这个民族对自由、平等、民主的向往与追求。

1.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文化。剧变前的波兰,社会主流文化是带有深深的苏联烙印的社会主义文化。高度集权是苏联模式在政治上的最基本特征,也是这种政治文化的主要特征。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笼罩着极端的国家主义形式,强调国家的专政而忽视民主和法制。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遭到践踏,人民群众难以真正地参政议政,监督制约机制薄弱,缺乏有效的自下而上的监督。与此同时,人民被剥夺了政治权利和言论自由。

苏联式社会主义文化通过外力移植到波兰的土地上,缺乏合法性与稳定性。一方面,波兰既没有生成这种政治文化所需要的环境,也没有适合文化生存的土壤。另一方面这种主流政治文化难以获得波兰人民的普遍认同,曾经对波兰造成很大的伤害,严重影响波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正常发展,因此,波兰人民对苏联模式反感至极,强烈要求变革。

2.传统政治文化的延续。丛日云先生在《当代世界的民主化浪潮》中提到,“数千年的文化积淀是可能连根拔除的”,更何况传统文化中的某些积极因素可能与现代文化相融合。因此,波兰在剧变前的社会主义时期,虽然建立了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制度,但是波兰的传统政治文化从未消失过,与高度集权的苏联式社会主义文化产生错位。通过一些典型事件我们可以看到这一时期,波兰传统政治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和广泛的延续性。

高度集权的苏联模式,在波兰从来都是缺乏合法性,与波兰追求民主、自由的历史文化传统严重冲突,引发了一系列社会危机。1956年6月28日,波兹南采盖尔工厂工人因不合理的劳动定额和工资制度上街游行,同军队、警察发生流血冲突,造成人员伤亡。事件发生后,波兰政府进行了武装镇压,分析波兰波兹南事件发生的深层原因,与苏联长期以来在波兰强制推行的专制文化有很大的原因。1968年波兰发生三月事件,即因哥穆尔卡下令禁演《先人祭》引发的学生抗议事件。《先人祭》描述了波兰被瓜分时沙皇俄国对波兰人民的残暴统治和迫害,表达了波兰人民对民族敌人的深仇大恨和要求民族独立的强烈愿望。苏联官员认为演出有反苏势头,为此向波兰政府提出禁演的命令,波兰领导人哥穆尔卡下令该剧停演,引起广大学生的强烈不满,在校园中集会高呼“自由、民主、独立”等口号。1970年和1980年均由于食品价格高涨引起格但斯克等城市流血悲剧和大规模的罢工。表面上是工人对自己生存状况不满,深层次上反映的却是人民群众与执政党之间的矛盾,与苏联模式的冲突以及对民主、自由的向往。

转型前波兰的主流政治文化存在着认同危机,其确立的过程本身就缺乏合法与稳定的基础,但这段时期作为亚文化的波兰传统政治文化顽强地延续下来并发挥自己的作用推动波兰的政治发展。其实回顾这一时期,我们仍然能够感受到波兰人民争取民族生存的不屈不挠的斗争,以及在经济、社会和政治意识上要求民主。从这些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波兰根深蒂固的传统政治文化根植于人民心中,早就为它种下了民主革命的种子。

二、转型初期波兰传统政治文化对其政治发展的影响

马克思在分析法国的政治发展时曾说过“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像梦魔一样纠缠着人们的头脑。”这形象地体现了社会制度变迁的一个基本规律——路径依赖,即历史惯性和历史传统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剧变后,波兰根据转轨目标重构了自己的政治文化体系。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不再主导意识形态领域,其根深蒂固的传统政治文化对波兰政治发展的影响更为显著,主要体现在民主自由的文化底蕴,开放包容的文化传统以及仇俄的民族心理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波兰政治、外交发展模式与走向的影响。

1.向民主自由政治传统的回归。1989年2月波兰进行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圆桌会议并通过以下重要决议:政府称团结工会为合法组织;实行议会民主制,增设参议院,设立总统职务;就第十届议会和参议院名额分配和选举达成协议。6月举行了众议院和参议院选举,12月波兰第三共和国成立。多党议会民主制的政体的实行,继承了波兰古老的民主自由的政治传统,重新建立起民主政治模式;在思想领域实行意识形态多元化,重视民众的民主自由和人权;至此,波兰实现了全面转轨的平稳过渡,确立基本的民主政治原则,重新建立基本的民主政治框架,基本完成了以民主化作为转型的首要目标,折射出对波兰民主政治传统的继承和尊重。

2.与欧盟、美国、俄罗斯的关系走向。波兰在历史上属于欧洲文明的一部分,同时,波兰历史上形成的开放文化传统、“大国”抱负、仇俄的民族心理也渗透到体制转轨之中,表现为积极加入欧盟,亲密的波美关系以及紧张的波俄关系。

与欧盟的关系。东欧和西欧是一种政治概念,历史上被人为地划分开来。其实东欧是欧洲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两个欧洲一千多年来发生了各样的明争暗斗,波兰历史上都曾遭到西欧强国的瓜分或占领。而西欧由于其内部结构的共融性,慢慢整合成一个“西方文明”,欧盟正是在这种欧洲统一文化影响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1989年东欧国家民主化之后,波兰与欧共体建立外交关系。1995年波兰成为欧盟联系国,2004年波兰终于盼来了欧盟入场券,成为欧洲大家庭中的一员。入盟后处于欧洲外围的波兰,担心欧盟内部成员的“歧视”,为此当时的执政党法律与公正党持欧洲怀疑主义,反对扩大欧盟机构的权限,波兰的这些作为使之成为欧盟中有名的不合群分子。加入欧盟,实现欧洲化对波兰的政治发展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标志,能帮助其摆脱多年来苏联模式的困扰。“回归欧洲”对波兰来说,虽然是一项外交政策,一句政治口号,但它本身更是一个文化概念。

與美国的关系。剧变后,开放包容的历史传统和“大国”抱负的政治心态促使波兰采取“西向”优先,“东向”次之的对外政策。波兰广泛地与西方国家交流与合作,尤其是美国。波美两国一直以来处于“蜜月期”,美国在波兰转轨时期给予了大量的经济、技术和军事方面的支持。1999年3月12日,波兰终于加入北约,军事力量大增。2003年,当美国将反恐矛头指向伊拉克时,波兰置欧洲内部激烈的争论与分歧于不顾,毅然继续给予美国无条件地支持,并迅速做出向海湾派兵的决定。波兰在伊拉克战争问题上的立场,是其亲美外交的集中体现。

与俄罗斯的关系。波兰与俄罗斯同属于斯拉夫种族,拥有同一血脉,但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俄国对波兰进行过三次瓜分,给波兰人民带去了苦难和羞辱,致使波兰对俄罗斯形成“防俄”“仇俄”的民族意识。为此,波兰对俄罗斯的态度比较谨慎。冷战结束后,波俄关系得到根本性改变,波兰从原来的苏联卫星国变为了俄罗斯在区域上的竞争对手,两国关系始终磕磕绊绊,被各种矛盾所困扰。剧变以来,波兰多次“旧事重提”并常常表现得不愿妥协,进而波俄关系成为波兰在外交上的难点,两国关系持续紧张。

距离东欧剧变快三十年了,波兰转轨相对比较平稳,在较短的时期内建立起西方式民主政治体制,这无疑是得益于其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今后,其传统文化将会继续以不同的方式影响波兰的政治发展。

三、结语

每个国家都会面临其悠久的传统政治文化与现代政治文化碰撞的问题。传承了上千年的传统政治文化对一国国民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它已经深深地内化到一个民族的精神中,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在不同时期它都会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我们应当对传统政治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加以弘扬,对与当前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因素要加以改造,共同推动和实现社会的平稳转型。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85.

[2]潘一禾.观念与体制——政治文化的比较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146.

[3]丛日云.当代世界的民主化浪潮[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20.

[4]刘祖熙,朱晓中.多元和冲突:俄罗斯中东欧文明之路[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223.

[5]孔寒冰.东欧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367.

[6]朱晓中.中东欧转型20年[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84-85.

猜你喜欢
政治发展波兰
波兰睡眠研究会
网络时代
数据认识波兰
网络政治发展的实践意义和行动路径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思想重要意义的政治学分析
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探析
党风廉政建设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关系研究
13张颠覆认知的讽刺画
波兰疑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