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理论与高校学生工作

2018-10-23 09:58彭建辉
文教资料 2018年25期
关键词:工作模式

彭建辉

摘 要: 广东东软学院自办学以来以“教育创造学生价值”为教育理念,随着多元化信息时代的发展,学生的法制、民主意识不断增强,学生参与高校学生管理与服务的愿望不断加强。本文基于这一时代背景,从“治理”视角阐述了治理理论对高校学生工作的意义,并在实践中探索了新的高校学生工作模式。

关键词: 高校学生工作 治理理论 工作模式

“治理”源于联合国成立的“全球治理委员会”。1995年“全球治理委员会”发表了《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报告,认为治理的定义为:“治理是个人和公共或私人机构管理其公共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或不同利益得以调和并且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它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制度和规则,也包括人民和机构同意的或符合其利益的各种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它有四个特征:治理不是一整套规则,也不是一种活动而是过程,治理的基础不是控制,而是协调;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又包括私人部门;治理不是一种正式的制度,而是持续的互动。”治理约定着多个管理主体,意味着管理机制和管理环境的优化[1]。

关于“治理”的定义,不同的学者见仁见智,综合诸多学者的观点,笔者认为“治理”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治理的目的是实现公共利益的共赢。治理是参与主体互相协调、沟通、合作,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二,治理主体是多元的。参与主体相互依赖共同构成多元治理结构;三,治理方式是民主平等的。通过治理主体协商的方式管理。

治理理论视角的学生工作创新是信息化时代的必然要求,是“教育大学生成为知识丰富和远大抱负的公民”这一教育使命[2]的充分体现,践行广东东软学院“教育创造学生价值”的理念。

1.治理理论对高校学生工作的启发

治理理论视角的高校学生工作是对以往学生工作的变革,对高校学生工作模式创新意义重大。

1.1治理理论对高校学生工作的转变。

1.1.1学生工作的主体变化

以往的高校学生工作以学校发展为中心,学校通过主管学生工作的部门制定、执行政策、制度,一切以学校利益为中心开展学生工作。治理视角的学生工作强调的是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高校学生工作应当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学生需求,为学生提供物质、精神、文化和情绪等方面的服务与指导,同时让学生参与学生工作,反映学生的诸多诉求,并以此推动高校学生工作的改革与创新。

1.1.2学生工作方式的转变

以往的学生管理强调老师对学生的权威,上级对下级的行政命令式管理,学生对老师的管理和教育往往容易产生反感甚至是敌对情绪,学生的权益得不到充分的保障,学生的自我维权意识不强。从治理视角看学生工作,学生与老师的关系更趋向平等、协作,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参与,从而实现学生自治。从学生管理走向学生服务,从家长的行政命令式走向学生的互动参与式。

1.1.3学生工作内容的变化

以往的学生工作主要包括学生管理制度、政策和实施方案等的制定到执行的所有过程,偏向对学生事务性工作内容和对学生惩罚性制度的管理。治理视角的学生工作必然从事务性管理转向对具有强烈个性化的“人”的服务,注重学生的价值诉求和自我成长与发展。

1.2治理理论对高校学生工作的启发。

1.2.1提高高校学生的自治能力

大学生的素质普遍比较高,认知能力和认知水平比较高,民主参与意识较强,这就为学生的自我治理奠定了基础。随着大学生知识的积累,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大学生自我认识提高,需要深入自我发展。大学生自治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自治组织成员要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和管理能力,自治组织是大学生社会职业能力的重要提升平台之一。学生自治能力的提升,既是法制、民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又是大学生职业发展的需求。提升大学生的自治能力是对大学生个人和社会发展都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2.2构建和维护学生和学生工作者的共同利益

构建和维护学生和学生工作者的共同利益在大学生自我治理中十分重要,主要表现为两者利益的一致性和协同性。首先,学生工作者和学生具有利益一致性。“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学生工作者作为高校教师和学生管理者,承载着教育的传递运输作用,只有教师提升了素质与能力,才能更好地传授学生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学生工作者应意识到学生工作者和学生利益的一致性,抛弃师生等级观念,融入学生;大学生应更加主动与老师交流。虽然国家教育部对作为高校学生工作一线工作者政治辅导员的数量做出了明确要求即师生比1:200,但实际上每个辅导员所管理的学生数量远超这个数量,学生只有多途径、多方位与学生工作者沟通交流,才能够充分表达学生诉求,让学生工作者满足学生需求,解决学生的困惑。自治理论视角的学生工作模式,明确了学生工作者和学生的权责范围,有利于促成两者利益共同体。其次,学生工作者和学生具有利益协同性。学生工作者和学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建了利益共同体。作为学生工作者要克服传统的等级思想、家长制思想、权威的影响,通过协调、指导、服务的工作融入学生的自治工作中,从学生的视角真正理解学生,让学生充分发挥自治的权利;大学生作为自治主体,让老师充分了解大学生的困难和需求。在大學生自治的良好运行状态下,高校学生工作者要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师生平等、民主、有效地进行思想和情感交流。这种双向的、互动的沟通方式能让师生相互理解,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因此,在学生自我治理的良好状态下,学生工作者和学生之间能“求同存异”,达成利益共识,学会相互包容和理解,接纳彼此的差异性。维系持续的、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基础是构建师生的利益共同体。

1.2.3统一学生多元价值诉求共识

大学生自治组织聚集了自治价值导向的多元思想的个人,这就需要从中寻找出共同的价值观作为组织的共同价值诉求,维护学生正当权益的实现。高校学生自治组织通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减少组织运行成本,提升组织效率,最终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成长。学生通过自治组织充分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组织融合个人的多元价值,找到大家的共同价值目标,最终达成价值诉求的共识。大学生自治组织通过对价值的向导,实现对组织目标的认同,增强对学生自治组织的责任感。学生自治组织目标的制定和实施过程始终贯穿着学生的自我治理理念,确保组织目标正确的政治方向,保障组织沿着既定目标前行。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学生的自治能力需要与时俱进,为组织目标提供所需要的时代元素,促使高校学生自治组织在时间上能顺应社会潮流的发展,在空间上能融入社会实践。除此以外,学生事务的自我治理能力对自治组织目标有内化的影响。实现自治组织成员的个人价值,需要把组织目标内化为个人目标,将组织的整体目标细分到个人,各司其职,各尽所长,明确自己的责任,努力为组织的目标一同奋进。

2.治理理论视角学生工作模式实践探索

学生工作新模式以学生为本、围绕学生的事务、精神、心理、职业等需求,以多元学生自治组织为依托,创新学生工作模式。自治理论强调学生参与管理,这就必然要求有代表学生声音、反映学生需求的学生组织,并配套相适应的激励机制、民主监督机制、民主决策机制,最终实现学生的自我治理。

2.1培养学生自我治理的意识和能力。

提高学生的自治能力,增强学生参与的信心和责任感,营造学生主动参与管理和服务的氛围,调动学生治理的积极性,挖掘学生参与治理的潜能。培养学生参与治理的道德修养,让学生在管理过程中公开、公平、公正为大家服务;提高学生治理的能力和水平,学生的自我治理的理论和实践水平需通过以下途径提升:一是学生通过学校的图书馆、实验室等资源加强学生管理知识的学习;二是可加强与其他高校的交流学习来提升自治能力和水平;三是组织专门的培训来提升理论水平,比如通过素质拓展中心,干部训练营,团校等组织加强对学生的培训和学习。在实践方面,通过岗位述职、学生反馈、教师监督等途径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提高学生自我治理的能力和水平。

2.2完善学生组织体系,为学生自治创建平台。

依据学生学习、工作、生活中的需求创建学生自治组织,并围绕学生组织建立相匹配的激励机制、民主监督机制和民主决策机制。譬如以学生事务需求为出发点,成立学院两级学生会、大学生服务中心、学生事务中心等组织来满足学生物质需求;以学生心理情绪需求为出发点,成立心理健康中心、心理辅导站、心理协会等学生组织,服务学生的心理情绪需求;以学生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成立各级共青团委、学生文化社团、学生兴趣小组、学生党务中心等组织,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科技活动满足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以学生职业发展需求出发点,成立学生职业发展协会、创业18mall、创业软件园、大学生创业中心(sovo)帮助学生实现创新创业。在进一步完善学生组织体现当中,首先在自治组织内部创建治理平台。每一个自治组织都是由学生自行创建,并且以学生为主体的群体,在组织内部学生能够与不同的对象交流,不断地吸取各事项处理的实践经验。其次,加强自治组织与社会组织的合作。比如广东东软学院的青年志愿者协会与狮山镇、南海区、佛山市的志愿者协会的合作,学生组织直接参与公益类创投项目,服务当地政府和社会。

2.3构建互联网+的学生工作模式。

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互联网是最快捷、最方便的人际沟通工具,同时也是当代大学生最愿意利用的沟通工具。如何利用互联网实现学生自治呢?首先,利用新媒体技术构建网络自治组织,在新形势下将网络科技与学生工作的自我治理相结合,构建新的学生自我治理模式。其次,学生事务性、流程性工作尽量以线上为主,线下为辅,提高办事率,满足学生需求。再次,非事务性工作要实现以当面沟通交流为主,网络教育为辅的模式。与以往的学生工作模式相比,“互联网+”的新型学生工作形式有其弊端和局限性,不能完全取代师生之间面对面的语言交流,不利于及时发现学生的思想、心理情绪问题。因此,实现线上线下协同互动便成为提升大学生自治能力的有效途径。要利用学生擅长和喜欢的新媒体与学生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政治、思想、心理和情绪等问题,提高沟通效率,增进师生感情。

3.结语

治理视角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是对传统学生管理模式的创新,是当代高校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学生权益充分保障的有效途径。广东东软学院充分以学生需求为中心,以学生自治组织为依托,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和自我成長,以一种新的视角探索高校学生工作模式。

参考文献:

[1]刘会柏.公共治理视域下云南少数民族生态文化阐发[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5(1):59-64.

[2]巴黎世界高等教育会议.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世界宣言(1998)[EB/OL].http:www.unesco.org/education/educprog/wche/declaration_eng.htm,2015.

[3]冯培.中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模式创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0,27,105,106.

[4]颜华.治理理论是阈下高校学生组织管理探索[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8):118-119.

[5]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1,41,8-12.

[6]朱礼军.大学生管理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55,59.

猜你喜欢
工作模式
高校基层学生管理工作模式创新探索之我见
创新农业类院校学生党建工作模式的实践和探索
新时期政工工作的职能定位与新模式
高师院校外语学院心理服务站工作模式初探
刑事执行检察工作模式的理性构建
未成年人检察工作机构的专业化建设研究
关于学校后勤工作中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