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如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

2018-10-23 09:58罗俊林识音
文教资料 2018年25期
关键词:提升路径高校辅导员

罗俊 林识音

摘 要: 高校辅导员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是做好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要求。为提升亲和力,一要理论阐析路径,通过陈情说理、讲好故事、彰显立场,为学生拨云见日;二要情境营造路径,通过转换语境、制造意境、优化环境,使学生如沐春风;三要方法融合路径,通过找准思想认识的共同点、情感交流的共鸣点、利益关系的交汇点,以点带面,构成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稳态结构。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 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 提升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1]。高校辅导员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承担着价值引导、思想引领、成长引路的重大使命。高校辅导员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深刻回应“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是责任使然、时代使然、形势使然。

一、拨云见日:理论阐析路径

当前大学生主体为正处于价值观形成期的“95后”,面临着多元价值观念、多样文化形态、多种信息选择,很容易落入价值“陷阱”。辅导员作为传道者,要明道、信道,通过陈情说理、讲好故事、彰显立场,为学生拨云见日。

(一)陈情说理见真章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加快了生活信息化、信息生活化的步伐,创造了一个跨疆界、跨时空、多维度的网络空间。在这个空间,谁讲已经不重要,讲什么更重要。辅导员要培养学习意识,提高理论素材,打磨问题分析“工具”,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问题、剖析问题;培养素材意识,关注学生感兴趣的热点话题,对话题进行深入的了解,还原始末,转换成学生易于接受的话语形式;培养学生当中的意见领袖,如学生党员、干部等,用身边的人说身边的理,实现陈情说理的常态化、生活化。

(二)讲好故事扬正气

当前以微信为代表的碎片化阅读和移动阅读习惯,正逐渐培养大学生的思维习惯、信息接收习惯。故事、漫画、图片、短视频等成为当前大学生最喜爱的接受方式,长篇累牍的文字正逐渐成为大学生“取关”的对象。辅导员要“用成功的故事激发学生的使命感,用亲历的故事赢得彼此的信任感,用经典的故事传递主流价值观,用点赞的故事弘扬正确的人生观”[2]。讲好历史的故事,使历史生动化、形象化;讲好时代的故事,让学生感受时代的精神和脉搏;讲好身边的故事,挖掘典型和榜样,用鲜活的事迹鼓舞人;讲好自己的故事,做好良师益友,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引导学生成长。

(三)因事而化显立场

理论要有亲和力、说服力、阐析力在于有坚定立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在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辅导员要把握“事”的多样性与多变性,要因循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价值理念,因循为党和国家培养人的目标,因循坚定的政治立场,善于化解学生具体的“思想疙瘩”,在多元中立主导、多变中求共识、多样中成引领,以“东风压倒西风”的理论定力树立正确的航向标和鲜明的旗帜。

二、如沐春风:情境营造路径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环境具有“教育的条件”和“条件的教育”双重属性。情境不同于环境,环境是客观呈现,情境融入更多情感成分。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要通过转换语境、制造意境、优化环境使学生如沐春风。

(一)转换语境实现价值传播

语境指的是交际过程中某一话语结构所表达出某种特定意义,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它承载着生成、推进和放大教育话语功效的重要功能。辅导员要适应网络语言式表达,掌握网络流行语如“给力”、“点赞”、“厉害了”、“洪荒之力”等,适时地用网络语言表达观点、现象使学生乐于接受;适应大众化语境表达,利用经典俗语,采用排比、比喻等形式使话语有情有趣、鲜活生动;适应对话形式表达,常和学生进行深入对话,在平等、民主的双向互动关系中实现精神的相遇,成为价值引导的“摆渡人”。

(二)制造意境促进价值认同

意境的制造过程就是意义的建构过程,这里的意义是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主流意识形态价值导向,它是一个体现在文本或活动中的抽象语义概念,如何使学生感受、理解、接受、转化这个语义概念及由这个语义概念衍生出的事物性质、规律、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需要创设共生、共鸣、共认的意义情境。价值导向的体验化,是制造意境、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有效路径,通过创设好的情境呈现,将抽象的价值导向蕴于个体参与的身临其境中,调动其感官综合认知,使学生处于无压力的观念暗示和情绪感染中,形成对价值导向的自觉认知认同。

(三)优化环境扩大教育场域

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有一定区别,也有着内在的关联性。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嵌套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情境不能孤立于环境之外,从这一层面而言,辅导员不能只着眼于作为自觉环境的情境,还应关注外在客观的环境,不断优化环境,将教育者对环境的期待付诸实践,挖掘环境中的积极因素,避免不良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形成耗散,达到环境和思想政治教育“同心同向同力”的效果。

三、以点带面:方法融合路径

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亲和的提升要注重方法的运用。找准思想认识的共同点、情感交流的共鸣点、利益关系的交汇点,三点联结,构成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稳态结构。

(一)找准思想认识的共同点

大学生信息获取途径多元,自主意识增强,体现在不会轻易接受观念的说教。出于人的社会属性,大学生有寻求价值认同的内在需要,這种认同源自人与人之间有差异的交往,是个体寻求自我身份确认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产生思想认识的共同点,辅导员要找准共同点,将不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部分予以剔除,将“提纯”后的共同点通过多样的方式宣传出来,形成强大合力。思想认识的共同点即学生价值塑造的参照系,辅导员要树立好这个参照系,让“弘扬什么、抵制什么”的观念在学生当中根深蒂固,实现价值引导不偏航。

(二)把握情感交流的共鸣点

缺乏情感交流的思想政治教育寡淡无味、缺乏温度。辅导员要把握与学生情感交流的共鸣点,激发相互亲近、相互吸引、相互融合的欲求。不能将工作流于表面,而要进入学生内心,达到精神交往。精神交往是人的自觉的精神活动,是主体间的思想、意识、观念等的交流,它表现了交往双方在精神上的双向互动[3]。教育的到位,必先情感的到位,让学生感觉到辅导员是真情实意为其领路、导航,而非仅仅出于职责所需。共鸣带来共振,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鲜活、更温润。

(三)满足利益关系的交汇点

马克思曾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4]利益即需求,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其实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目标满足教育对象即学生的需求而产生的认同感、亲近感。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以学生为本,紧紧围绕学生的内在需求,从学生渴望解决的问题而不是辅导员自命的问题出发,将解决实际问题和解决思想问题相结合。辅导员承担着大量与学生相关的事务性工作,要敏锐地把握事务所体现的学生利益交汇点、需求点,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渗入其中。

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辅导员用“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决心潜得下去,浮得上来,真正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作事关社会不断进步、国家不断发展、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事业,当作为青年学生搭建人生出彩舞台,在实践中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9.

[2]冯培.审时度势,借式化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与亲和力[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01):38.

[3]骆郁廷,郭莉.精神交往:思想政治教育互动关系的本质[J].教学与研究,2014(01):73.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2.

猜你喜欢
提升路径高校辅导员
探讨提升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感的路径
发展视域下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化、专业化探析
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