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一性别下的爱与欲

2018-10-23 10:01刘洁
速读·中旬 2018年8期
关键词:女性主义

摘 要:《会饮篇》中阿里斯托芬的发言和柏拉图关于爱的理论共同说明单一性别下的爱欲问题。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理论为同性批评提供新的思路与视角,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同性研究突破了关于《会饮篇》传统研究思路的桎梏,进而形成在女性主义的视域下单一性别的爱欲起源、单一性别中的美好诉求以及回归单一性别下的爱欲问题。

关键词:爱与欲;单一性别;女性主义;会饮篇

单一性别的文学题材一直有着自己的领域,柏拉图的《会饮篇》便是早期的表现之一。《会饮篇》由七篇颂词组成,前六篇是对爱神的称颂。其中,苏格拉底和阿里斯托芬的发言在爱美与哲学修养中探索爱的存在以及单一性别下的爱欲问题。本文由此生发,借鉴西方女性主义的批评阐述单一性别下的爱与欲起源、本质、发展等诸问题。

一、起源:单一性别下的爱与欲

柏拉图的经典对话《会饮篇》借助古典神话的权威树立合理性,阐述了单一性别下爱欲的起源。其中,阿里斯托芬首先阐述了人的性别并非二元对立,而是有中间部分的存在,即介于男性与女性之间的阴阳人。关于人的初始状态,阿里斯托芬阐述为球形,身体各各组成部分数目都加倍,继承了母体月亮的属性。也正是如此,形态造就的精力和体力给神界造成威胁,最终促使宙斯使用两全之策:既不完全消灭阴阳人,又削弱其力量——将原来的阴阳人一分为二。由此便产生了人类寻找伴侣并且繁衍生息的最初形态:新生人类开始寻找另一半。如果一男一女结合,便繁衍后代;如果“抱着结合的是两个男性,也可以使他的情欲得到满足,好让他把精力转向人生的日常工作。”这是同性恋的形成方式之一。

而原始女人和原始男人,即区别于阴阳人的另外两性,这类人被切开后,仅仅对于和原本性别相同的另一半感兴趣。这样,最终形成恋爱的三种形式:男男形式,女女形式和男女形式。

二、本质:同性恋中的爱欲诉求

在柏拉图看来,单一性别下的爱与欲望的本质是人性向善的伦理结果——阿里斯托芬描绘出原初时代人们对于爱情最本真的表达,即拥抱:半人的躯体在灵魂的吸引和推动下正面交汇,强调了以拥抱为形式的爱情其实是经过自然丧失的人类的内在需求。关于这种“另一半理论”,我们不妨将它作为阿里斯托芬对于爱的对象的另一种解读,即:爱另一半即爱本我。经历自然丧失后的人类本能的去寻找另一半的过程其实是寻找一个完整的自我的过程,最终使得两个拥有不同美好品质的半人結合。而如果将同性恋作为异端排除在人类爱情之外,就相当于间接地否定了人类自身对于美和善的追求。这与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关于爱的观点是相悖的。爱是纯洁的象征,是人类美好追求的结果,在这一背景下,区别爱的高尚与否的标准存在于示爱者和存在于拟接受爱的主体,只要爱的追求在一个高尚的前提下,在不违背法律的范围内均可划归为属天的阿佛洛狄忒女神之爱。

三、回归:纯粹美好的单一爱欲

在柏拉图的观念中,灵魂显然比肉体圣洁、单纯和美。爱欲作为一种原始生命力的象征,予以万物生气和力量。同时,柏拉图认为只有精神上的恋爱才可能真正的不朽、永恒。这是柏拉图极端的理想主义性爱观的基础。也就是说,同性的婚恋并非否定传统意义上的爱欲需求,只要求爱者本身具有美好的品德,其所追求的人同样具有良好的品德,爱情的结合是高尚的,那么在柏拉图看来,同性相恋就不应被排除在文明之外。

《会饮篇》中,赫淮斯托斯关于爱欲的追问引发出关于爱情真谛的总结:追寻所爱的另一半并且企盼长久的和他们在一起——“我们本来是完整的,而我们现在正在企盼和追随这种原初的完整性,这就是所谓爱情”。换言之,无论被宙斯劈开原本作为阴阳人的一半所找到的另一半是异性也好,同性也罢,都是对爱情的追寻,是对人类最伟大的福祉——爱的求索,因而无高低贵贱之分,它们同等的作为人类的爱情存在。

四、发展:女权主义研究视角下的同性批评

同性群体与其他社会亚文化群的性质具有类似性,即以价值、常规、经历以及每个人紧密接触时的行为构成一个有统一行为准则的整体。他们在社会中的显性表现需要一个自我发现的过程,即摆脱传统价值观、反对派的束缚,争取自主权和身份的承认。同性恋个体靠着他们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对性别取向的客观认识及其对人生的态度统一起来,因为法律和社会舆论以及传统伦理的限制而同一,其世界观基于一种对异性爱观念的批判意识。

异性爱首先带着先天的权威性生成排外意识,这种观念的核心是异性爱成为人类社会性别关系中的一套完整的体系和价值结构,唯一自然的性行为和情感的表达方式。西苏坚信所有人类的天性中都还有两性共体的因素。单一性别这一概念在西苏的理论中指代男权语境中的“伟大的阳性概念”。但是现代观念则将其指称同性恋群体,其结果是,占统治地位的阳性中心逻辑在单一性别中被瓦解了,男女二元对立不复存在。由此直接构建了单一性别世界中,两性的对等关系,瓦解了传统的男权视角。

性别具有天然性,而同性恋是社会和文化的天然产物。在异性恋依然成为社会主流的今天,同性恋在包括争取社会合理地位、群体的社会话语权与个性解放等问题上与之前的女性主义有着相似性。但是如何平衡性别与爱欲之间的矛盾、消化意识上的分歧,则是现代社会仍需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柏拉图.柏拉图全集[M].人民出版社,2003.

[2]玛丽·伊格尔顿.女权主义文学理论[M].湖南文艺出版社,1989.

作者简介

刘洁(1993—),女,汉族,河北唐山人,河南大学文学院,2015级本科生,汉语言文学专业。

猜你喜欢
女性主义
Body Writing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Female Subjectivity in The Company of Wolves
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中国的发展
女性主义的三次浪潮
中国从女性主义到女性主义翻译的实践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生作品赏析13
Comprehension of love and marriage From Pride and Prejudice
Feminism in The Princess Focused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Princess and Her Father
“大众女性主义”为何流行?
文学改编电影中的女性主义表达
The Ecofeminism Thought of Thomas Har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