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在破碎中前行信念在黑夜中执守
——评电影《我不是药神》

2018-10-25 07:34
剧影月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程勇我不是药神黄毛

一、精神的淬炼:深度与温情相得映彰

《我不是药神》自上映以来,口碑、票房都获力赞,上映九天票房超20亿,并在网络上引起极大反响和热议,一时间成为了微博、微信、豆瓣等多家媒体平台共同的热点话题。这部以真实事件改编的社会题材现实主义电影向观众细腻地展现了弱势群体的真实生活与心路历程,将温度与深度高度结合,精神的淬炼不仅仅体现在电影角色上,还同样作用于观众的心灵深处,给予观影者心灵的净化。真正让人们感受到电影作为一门综合艺术,其“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的独特魅力。

1.现实主义的回归

主题是电影内容的核心,也是电影的灵魂之所在。长久以来我们都在遗憾,为什么我们没有一部真正属于自己的、诸如《素媛》《熔炉》这样高评分、直击社会、让全民为之鼓掌的电影?终于,《我不是药神》填补了国产电影在这方面的空白——它是现实主义的回归,是一部真正讲中国事,说中国话,抒中国情的优质影片。首先,电影的关注点直击社会医疗话题。观众对影片中所讲述的医疗体制、医药体制、医保机制等社会问题直接或间接有了深刻的了解。但真正用以讲述故事,直击人心的、也是影片最可贵之处,是它真真正正地从人民的角度出发,潜心关注病患群体的心路历程与精神层面的医疗焦虑。这一点往往是社会群体和影片所忽视的视角,却是生活中最真实的视角。在病患的精神视角下,程勇重操旧业,用个人财力填补了印度药涨价的缺口,获得了精神的淬炼;一位深知“法大于情”的曹警官,宁愿自己背负处分,也要放弃任务;身患慢粒白血病的黄毛,选择一人做“替罪羊”,成全更多的病人,最终付出了生命;程勇在最后的审判中获得了减刑与提前释放。影片表达了人心,表达了民意,表达了公道。一切从人民的角度出发,单单是这样的情怀,就足以让观众为之倾倒。

英雄主义在很多电影中都有涉及。《我不是药神》也不例外。但它所传达的英雄主义,不同于好莱坞电影或是《战狼》等民族主义题材所展现的英雄。而是通过平淡的叙事向观众陈述——真正的英雄主义,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吕受益身为白血病人,在感受病痛的折磨后,在经历生与死的抉择后,仍为了家人坚强努力的活着,求助程勇代购印度药、帮助程勇拿到中国代理权,不单是他与病魔的抗争,更是对活着的热情;黄毛患病后为了不连累家人,形单影只地从农村来到城市,在繁华都市的底层坚强地活着;思慧面对年幼的女儿患病、丈夫的抛弃,每日在夜店跳钢管舞来维持女儿吃药的经济来源,是单身妈妈的坚强与坚定;程勇在连连经历了吕受益的自杀与黄毛的意外死亡、印度药厂的关闭,即便倒贴也要坚持给病人供药,对病人的救济更反映了他内心对生活的热爱;阿婆在警官面前的一句“谁家还没个病人呢?”“我只想活着”更代表了病患们对生活的极度渴望。他们都是城市里不起眼的小人物,但是他们身上都体现了小人物在经历生活的风霜后的傲骨。他们每个人都是生活中的英雄。

2.生动鲜活的人物塑造

人物作为电影创作的核心要素,在《我不是药神》这部电影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无论是主角或是配角,甚至是一个龙套人物,都有着鲜活的形象与鲜明的性格,换句话说,这部电影在人物塑造能力方面展现出了极强的功力。

细节是能够捕捉到人物最为细腻的重要元素,使得电影中的人物角色不再是千篇一律的叙述者,而是一个个生动形象的人物。吕受益作为影片中的一位“悲剧”人物,刚刚出现时便是一个脱下三层口罩的镜头,反而成为影片的一个笑点。导演的这一设计值得我们深思——在一部优秀的影片中,悲剧人物不代表其必须要承担整个影片中的泪点,反而通过展现人物内心并通过其在现实生活中的状况引导观众真正进入角色内部,通过剧情的设计一步步逼近人物内心的悲伤之处,感染观众,悲其所悲,伤其所伤,反而更加成功。在吕受益出现这一情节中,“摘下三层口罩”的设计并不只为笑点而生,而是在动作的背后隐含了更深层的意义——暗含了吕受益作为一位白血病人对家中幼儿的保护,每一层口罩都是他浓浓父爱的凝结,随着影片情节的展开,观众能够了解到,恰恰正是这样伟大的父爱,让他在经历内心的绝望之后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与斗志,促使他坚定了与病魔抗争到底的决心。在电影中,立体生动的人物塑造应当是从人物内心出发,通过动作、神态、语言等“媒介”将内心情感更加深刻的表现出来,《我不是药神》中吕受益这个人物的塑造恰恰是最好的证明。

除了吕受益,黄毛作为配角却也是引起观众热议的一个任务,也是影片中另一位富有生命力和象征意义的角色,爱憎分明是他身上最突出的特质,他既是在程勇告诉大家自己不再卖药的时候第一个愤怒、果断离开的人,却也是得知程勇重新卖药并只为救人分文不赚的时候第一个主动回来帮他的人,偏偏他自己却也只是个身患白血病、不愿拖累家人只身外出打拼的孩子,是影片中弱势群体中的一员,在码头扮狗叫惊吓程勇、在铁轨上蹦蹦跳跳的他,才应该是他本来的样子,拥有着其他同龄孩子该有的天真烂漫;但他恰恰也是尽心帮助众多白血病人的“强者”,在黄毛身上所赋予的不同角色的兼容发人深思。在他为救程勇却不幸身亡后,程勇大呼“他不过是个20岁的孩子”“他只想活着”,这一镜头的设计可以看出导演的用心,不经意间展现出了极富深意的对比,使黄毛这一形象更加生活鲜活。

谈及主人公程勇,可谓是影片前后行为作风和性格转变最大的一个人,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在观众心里留下的深刻印记,并不是依靠人物的形象打扮所带来的前后视觉的转变,而且表现在人物的台词中。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影片前半段程勇为生活所迫来到印度与制药厂商的对话中曾被对方问道“你想做一个救世主?”他却匪夷所思的表示“我不要做什么救世主,我要赚钱”“这个在中国有很大的市场”“命就是钱”。可在影片的后半段,当他再次来到印度与制药厂商见面时,早已没了当初狂妄的语气和夸张的表情,反而更加沉着、冷静、坚定,这个时候的他,只是一个心怀愧疚与善念的“救世主”。台词的铺垫与前后对比成就了一个鲜明的人物形象。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鲜明生动的性格刻画,不仅仅只是为了表达人物内心、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从更深意义上来讲,每一个人物的性格都被赋予了不同的象征意义:吕受益所有的精神支柱都来自于家中另一个小生命的诞生,他的人物象征是“家庭”;黄毛从起初的偷药,即使自己只有三瓶却仍把大半分给认识的病友,到后来为了保护程勇和其它病友而选择独自替罪甚至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因此他象征的是“义气”;刘思慧帮助病友组建qq群,寻找救命药,在代购药的整个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她身上所散发的光芒,正是“善良”;刘牧师作为基督教徒仍然选择帮助程勇卖药、翻译,在售卖会上公然戳穿假药贩子的身份,他的所作所为所言包括“愿主保佑你”这句口头禅都是“信仰”。纵观这些人物身上所赋予的家庭、义气、善良、信仰,这些特征本都是主人公程勇身上最开始所或缺的,但也是他经历了一系列事情后自己最终所拥有的、令人赞佩的。同样,这些特质更是整个社会所应当拥有的。

3.深刻克制情感表达

感情叙述平淡却不失细腻动人,是这部电影又一魅力所在。我们深知,对于这类社会题材的电影,情感的表达如果把握的不到位,很容易留下影片“刻意煽情”或者“情感空洞”的话柄,这是基于电影的题材和基调所不得不面的一个重要问题。值得称赞的是,《我不是药神》对于“煽情”的把握点既精确又深刻。客观来讲,影片中对于情感的表达十分的克制——即使是那些身患重病时刻面对着死亡威胁却又无能为力的社会底层人物,在影片中丝毫没有一丝为自己“卖惨”的话语,但这种情感的克制却能直击人的心灵深处,给观众以深刻的情感共鸣。从细节上品味:吕受益对儿子的爱没有过多镜头语言的展现,甚至也没有台词的流露,仅仅只是博人一笑的三层口罩的牵绊便足以使这种父爱刻画的入木三分;黄毛对于家与父母的思念,最动人的展现是桌下的一张全家福和死后留下的一张再也无法使用的车票。然而,将这种克制而不乏深情的情感表现推至第一个高潮的、相信也给观众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年迈的老奶奶对曹警官陈述的这段独白。作为一位被警方抓获的购买“假药”的年迈的白血病病人,她没有将自己置于完全悲惨并寻求帮助的病人的境地,虽然她的处境的确如此,寥寥数语单单讲述自己在病痛上的折磨以及希望得到警方理解:“我吃了三年的药,吃掉了房子,吃垮了家人,我不想死,我想活着,警察领导,谁家还没个病人呢?你就能确定你这辈子不得病?”平平淡淡的几句话,没有一丝哀求,没有痛哭流涕,没有刻意博人同情,却字字间道出了千万病人的心声,道出了社会的心声。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和老人眼中打转的泪水以及一屋子癌症病人的沉默,所展现的是生活背后的残酷、心酸。这种情感的表达,有迹可循却点到为止,让观影者一次又一次为之潸然泪下。

二、《我不是药神》的艺术特色分析

《我不是药神》所展现的深度与温度,不仅仅依赖于它的题材与故事,还得益于电影艺术手法的运用。音乐与叙事语言等艺术手法不仅仅能够给观众带来绝妙的视听盛宴,在促进影片情感升华、推动情节发展等方面也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1.音乐表现:张弛有度

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但从其属性上,它是一门视听艺术。在各种艺术表现手段中,音乐最易能引起观影者的情感共鸣、把握电影的整体节奏。《我不是药神》在开头的设置“未见画面,先闻其声”,一首饱含印度风情的欢快旋律,在人物与情节出现之前便直接向观众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同样也营造出了一种轻松的氛围,这种氛围与电影前半部分的快节奏与轻幽默相得映彰,同样也为后面的沉重形成鲜明反差。除此之外,这种对比反差还体现在配乐量上。我们能够明显地感知到,在影片的后半部分,音乐出现的频次远远小于电影的前半部分,轻幽默的表达也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简洁、舒缓的旋律。配乐量的明显减少使得影片后半段在整体基调上透出悲凉而又庄重之感,附着在伤感的影片情节上,单单不加修饰的故事化表达更足以击碎人心,“以静抒哀,使哀更哀”的手法甚为传妙。

除了在感情传递方面的作用,这种音乐的变化与主人公性格的转变也存在紧密的联系,在电影的前半部分的上,程勇完全自由、洒脱,嚣张跋扈却又胆怯懦弱,谈吐、行事粗俗无比,作为一个卖“印度神油”的小商贩,带有印度市井风情的音乐与这一人物形象更加符合,音乐在这一定程度上也加强了人物的性格塑造。与之相对的是在电影的后半段,程勇面对吕受益的死与内心对癌症病人的愧疚和心底燃起的善良与正义感,重新克服重重困难再次为病人代购救命药,但这一次他不在是为利益所动,作为一名商人他甚至通过折损自己的利益帮助别人。生活的磨砺让程勇变得沉稳、善良,生活的阅历使他胸襟更加宽阔。电影配乐的改变轨迹隐射了人物性格的转变与反差。

2.叙事语言:细节与冲突相辅相成

细节是最能捕捉人物细腻性和性格特征的关键要素,细节使得电影角色不单单只存在于平面叙述中,而使人物显得更为立体和生动。冲突作为电影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是电影富有张力之所在,无论是人物内心的矛盾冲突或是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冲突,必然能够推动情节的发展与情感的升华。

《我不是药神》这部电影中台词的处理是细节与冲突最为明显的一个集合点。“他们吃不起天价药,他们就只能等死,甚至是自杀。”这句话在电影中一共出现两次,第一次是在程勇首次见到印度药厂的代表时,当时他拿着烟,举止投足间满是对利益的追求,此时的这句话,是一位利欲熏心的商人为了争取印度药的中国代理权而打出的情感牌,言下之意是中国有广阔的市场,而并非是处于“想做救世主”的心态,因此,这句话在陈述事实的同时也为故事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影片中第二次出现这句话是在结尾处程勇被捕的法庭上,同样的一句话出同一人之口,但背后所表达的说话人的心境与出发点截然不同,在这一情境下,这短短数字饱含了一个“药神”对现实的无奈与心酸,对千万病友的同情,以及对未来病友的生活能够改善的美好憧憬。

《我不是药神》中还有一个台词上的细节处理是对黄毛这一人物命运的铺垫。当黄毛剪掉了自己的长发而与程勇一同去“取药”,当他表示想要开车却被程勇拒绝时他曾说道“开一下又不会死”。短短的一句看似与整个故事发展并无太多关联的话,却成了黄毛生命中的“致命点”,他离开人世的直接原因,正是一场自己驾驶的车祸。一句看似无关紧要的话便预示了一个人物最终发展方向,不得不说,影片的细节设置甚为精细。

另外一个细节,则是贯穿整个影片的重要物品——烟。在影片的前半部分,导演用诸多镜头展现程勇吸烟的画面,无论是谈生意时、或是他在生活中的种种不顺心苦恼时、亦或是大发代购财时,每每烟不离手,且能够注意到的是程勇吸烟从不分地点、场合,即便面对一群癌症病人,即便知道他们需要的是“无菌环境”,如此一来,一个市井粗俗小人的形象跃然荧屏,无需过多言语或者情节的辅助,这一形象便足以深深印在观众脑海。但是在影片的后半部分,烟的出现只有两处,第一处是在曹警官怀疑程勇是警方在抓捕的药贩而来到他的工厂询问时,他为了洗脱自己在警察面前的嫌疑,点燃了一只雪茄并摆出一副唯利是图的商人模样;第二处则是在影片最后,面对的人同样是曹警官,他在接程勇出狱时递给他一支烟,可是程勇却短短回复了两个字“戒了”。这个“戒了”,戒掉了不只是烟瘾,更暗含了人物性格的蜕变,此时的程勇,早已不是当初的自己。

影片中的细节当然不止这两处,上文提及的吕受益初次见面时的三层口罩的刻画以及黄毛自始至终与“回家”的牵绊,都是推动情节发展、升华人物情感的细节与冲突。

三、结语

作为一部拥有高票房、高口碑、高评分的电影,《我不是药神》的成功绝对不是偶然,总的来说,这部电影源于社会真实案件,却远远高于片中所展现的生活轨迹,它所展露出的生活的心酸苦楚、生命的脆弱与坚强、精神的破碎与重建、人性的善良与美好才真真正正是这部电影打动人心的关键之处。《我不是药神》也在相当程度上唤醒了全社会对白血病人甚至更多癌症病人这一群体的关注,为其自身注入了较高的社会现实意义。这部讲中国事、说中国话、抒中国情的优质影片,以其极高的思想内涵与艺术价值,给未来华语电影的发展指明了一条关键之路。

猜你喜欢
程勇我不是药神黄毛
金钱和人性的抉择
小人物的大情感
一定要走正道
“自我较劲”成就《我不是药神》
《我不是药神》与宁浩五度合作 徐峥:电影营销越来越难做了
《我不是药神》在沪举行发布会
《我不是药神》海报特辑双发
《我不是药神》: 这是中国目前 需要的电影
十三香味的吻
一定要走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