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斯柴尔德家族:神秘笼罩下的“金融巨鳄”(下)

2018-10-25 11:03张锐
对外经贸实务 2018年10期
关键词:柴尔德罗氏罗斯

张锐

作为开疆拓土的强人,罗斯柴尔德不会彻底停止扩军布阵的脚步;作为仰望高峰的旗手,罗斯柴尔德不会长久放松攀岩擎举的双手;作为引领市场的智者,罗斯柴尔德不会完全关闭深邃思考的脑洞。从周旋于达官贵人之中而成为众星捧月的座上之宾,到穿行于战争烽火之内而沦为一贫如洗的凡夫俗子;从在欧洲版图上呼风唤雨和纵横驰骋,到在美国市场中隐身游弋和痛失机缘;从一味盲从地恪守教条到应时而变的反思重塑;罗斯柴尔德一直都在顽强坚守着初心的自我,并为一路描绘出的商业街景不断涂抹着鲜活的彩色元素。

美国市场的得与失

盘踞着欧洲大本營,虽然罗斯柴尔德家族已经到了在市场上呼风唤雨的程度,但资本的眼光却没有国别与洲际界域,一个更大的棋盘从大西洋西海岸开始朝着东海岸布局和延伸,而这一次,罗斯柴尔德家族选择的合作对象则是美国的J.P.摩根以及洛克菲勒家族。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三者的发迹年代与商业起点不同,但摩根家族、洛克菲勒家族与罗斯柴尔德家族穿行于世界各个角落脚步声时至今日依然十分地铿锵有力。

J.P.摩根的前身是乔治·皮博迪公司, 而乔治·皮博迪公司由美国人乔治·皮博迪于1835年在英国伦敦创建,此时的罗斯柴尔德家族在伦敦已经如日中天,地缘上决定了二者之间必然会发生关联,而且攀上罗斯柴尔德这个名门望族无疑是乔治·皮博迪当时的热望。很快,在罗斯柴尔德家族的扶持下,皮博迪公司便成为伦敦著名的社交中心。但是,皮博迪一生没有子嗣,为找到合适的继承人,他最终决定邀请年轻的J.P.摩根入伙。也就是在皮博迪的串连下,J.P.摩根在伦敦与罗斯柴尔德家族会面,并完全继承了乔治·皮博迪与罗斯柴尔德家族的关系,且将这种合作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J.P.摩根也华丽转身成美国银行业的一颗耀眼新星。

在金融领域寻找可以在美国代言的合作者同时,罗斯柴尔德家族也将目标瞟向了产业界,其选择的伙伴是洛克菲勒家族。就这样,通过半个多世纪的不懈努力, 罗斯柴尔德家族已经在美国这个当时代表世界政治经济未来的新兴大国进行了从金融覆盖到产业的基本布局。但尽管如此,罗斯柴尔德试图像控制英国、法国等国那样来控制美国,其气候还远未形成,它需要一个重大的历史机缘来成就自己。

由于白银严重短缺引发的财政危机,欧洲各国在18世纪初期不得不放弃白银本位制,英国于1717年率先建立起金本位制并以黄金为储备发行纸币,随后得到了其他欧洲国家的借鉴与效仿,一场轰轰烈烈的现代财政金融货币体系的改革在欧洲大地席卷开来,从而使得欧洲经济在全球的竞争力更加凸显。与此相反,19世纪末期的美国还是一个恪守白银本位与黄金本位的双本位制国家,这似乎与强大的欧洲有些格格不入。而更大的软肋是,美国手中当时的黄金又非常有限,与世界霸主欧洲的经济往来无疑因有限的支付能力而受到极大的约束,并且由于黄金短缺而险些将美国金融体系推到悬崖的边缘。当然,危机时候又是罗斯柴尔德家族以救赎者的身份出面,并最终达到了对美国金融大权的控制。

1889年引爆的阿根廷金融危机以及随后导致的伦敦巴林银行倒闭让外国人尤其是欧洲人对美元证券完全失去了信心,进而引发市场抛售并连带引起美元持有人兑换黄金的风潮。很快,美国的黄金储备被不断提走,从最初的7000万美元(相当于95.71吨)降至900万美元,每天200万元的黄金外流速度让美国政府惊慌失措,美元更是溃不成军,美国财政赤字一路加速飙升,国内失业率创出历史新高,华尔街笼罩在乌云压顶的恐怖阴霾之中。黄金近乎耗尽的情况下,美国政府不得不向欧洲银行家发出了求救的信号,而且面对美方巨大的黄金需求,也只有当时拥有16亿美元价值黄金的罗斯柴尔德家族才能挑起大梁。就这样,由罗斯柴尔德家族与J.P.摩根牵头组织的一个欧洲银团正式出现在美国财政部面前,双发达成协议,罗氏与摩根承销美国财政部在欧洲发行的6500万美元债券,美国政府相应地取得350万盎司金币(约100吨),罗斯柴尔德家族从此事实上成为美国财政金融的控制者,这种状况直到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美元与黄金脱钩才得到改写。

然而,也许是太迷恋自己的财富发祥地欧洲,也许是太不在意一个在大洋彼岸受到自己救助的新兴大国,当19世纪下半叶美国开始悄悄崛起以及当时世界经济和政治的中心也逐渐在向美国转移时,罗斯柴尔德家族表现出了极度地藐视与麻木。它不仅错误地做出了美国经济不可能大幅度发展的结论,而且撤销了自己在美国的分行与网点。与此相反,洛克菲勒家族、杜邦家族和梅隆家族相继崛起,他们与J.P.摩根家族一样开始将大部分财富转移到美国,在屯兵扎营的同时四方开疆拓土。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J. P.摩根家族,还是洛克菲勒家族、杜邦家族以及梅隆家族,它们走出了完全不同于罗斯柴尔德家族的经营路线,即主要专注于国内金融业务,为大工业公司提供市场化融资,而这种对国内金融事业的忽略和反过来对国家及政府融资的过渡性依赖,也正是罗斯柴尔德家族影响力日后逐步走弱的一个重要原因。

登陆罗斯柴尔德的官方网站可以看到,作为罗氏家族核心业务的银行金融业,目前主要是帮助大企业收购与兼并,以及协助收购方对目标企业进行资产结构重组,而且许多并购重组业务还是发生在欧洲地区。资料显示,罗斯柴尔德家族的金融产业规模相比于鼎盛时期已经大大萎缩,整个银行业板块的年度营业额在150亿美元左右,利润约为60亿美元,全球金融资本价值估计不超过370亿美元,放在今天有如庞然大物的欧美大银行面前,罗斯柴尔德银行显得是那样的瘦弱与娇小。不过,如果你据此认为罗斯柴尔德家族已然没落的话,那就大错特错,因为其旗下所拥有的财富照样可以用富可敌国来形容。

低潮与至暗时刻

由于主要的经营重心长期放置于欧洲,而且还将自己的利益绑定在了德法英等各个国家的经济体身上,因此,在许多的分析人士眼中,罗斯柴尔德家族其实并不害怕某一个欧洲国家的政治变动,甚至它还可能会从局部变动中获得利益。比如,前述一些局部战争中罗氏家族向资金需求国提供贷款或者购买某国的债券等等。然而,罗斯柴尔德家族却非常恐惧整个欧洲卷入全面的战争,因为这种结果带给罗斯柴尔德家族的不是某个支行受损,而是可能遭遇全面性的灭顶之灾。

19世纪的欧洲地区的确很少长时期安宁过。拿破仑战争结束之后不久,一场名为“民族之春”的大革命首先从意大利爆发,接着在法国引起堪称狂暴的“二月革命”风潮并很快席卷到整个欧洲。尽管这些旨在摧毁君主与贵族体制的大革命均以失败而告终,但罗斯柴尔德家族在巴黎、维也纳和法兰克福的银行机构都整齐划一地陷入到了恐慌性“挤兑”的包裹之中,幸亏“罗斯柴尔德机制”下伦敦分行迅速调集资源给予了驰援,才勉强度过了危机。不过,接下来出现的新动荡与激烈变局却让罗斯柴尔德家族真正感受了战争带来的彻骨铭心之苦。

法国大革命之后,奥地利先前的威风已经渐失,当朝的梅特涅首相也不再是欧洲各国的座上之宾,相反位于德国境内的普鲁士王国迅速崛起,并在“铁血首相”俾斯麦的战剑挥舞之下直接点燃了对奥利地的战火,最终战争以普鲁士的完胜而告结束。作为普奥战争中奥利地的坚决支持者,罗斯柴尔德家族不仅拿出了真金白银帮助奥地利对普鲁士的赔款,而且也在战后感受到俾斯麦政府依靠本土市场力量而进行的无情排挤。继普奥战争后,俾斯麦又与法国展开了为期两年的战争,并最终获胜,同时拿到了法国的赔款,运用两次战争获得的赔款,脾斯麦在德国本土组建了德意志银行,并通过工业化和一系列眼花缭乱的并购,迅速构造出了新的容克财团,而这一全新金融集团的崛起与壮大应当是罗斯柴尔德家族所没有想到的,其所蕴含的意义在于,罗斯柴尔德家族不仅因为押错了宝而很难再受到本国政府的青睐,而且在新的竞争者面前很可能逐渐被边缘化。到了此时,罗斯柴尔德家族才真正感受了将自己的命运绑在一个国家的政权身上并跟随发生更迭与漂流的切肤之痛。

普法战争之后,欧洲地区赢得了长达43年的和平时期。然而,长达四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又在20世纪初骤然引爆,而且战争的烽火燃遍德意志、奥利地、意大利以及英国与法国等国,这些国家不仅是罗斯柴尔德家族盘踞的地区,同时英国与法国还以协约国身份与作为同盟国的德意志、奥地利与意大利作战。罗斯柴尔德家族在立场上的任何选择都变得格外困难,最终,尽管自己作壁上观,但罗斯柴尔德家族的银行机构也不得不在战火的蔓延之中纷纷关张歇业。相比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罗斯柴尔德家族在“一战”中所承受的损失可以说是毛毛细雨。除了战争的硝烟弥漫于整个欧洲让罗氏家族倍感天塌地陷之外,“二战”狂人希特勒手中舞动的剿灭犹太人之剑让罗斯柴尔德更是觉得自己已被逼到了鬼门之关。罗斯柴尔德家族中有两名成员直接死于纳粹的种族灭绝政策,还有大量成员被炮火直接击中。此外,罗斯柴尔德家族在奥地利、英国超过2/3的金融机构完全不存在,位于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的许多资产被战火摧毁,罗斯柴尔德家族在欧洲大陆的商业势力基本荡然无存。

实际上,除了连绵不断的战争让罗斯柴尔德家族尝尽了世间苦难外,新兴市场力量的进一步成长也让罗斯柴尔德家族似乎感到自己很难跟上时代变局的节拍。除了“一战”之后洛克菲勒家族、杜邦家族、摩根家族和梅隆家族快速崛起以及罗斯柴尔德误判美国市场而最终痛失可以转身的机会外,“二战”之后美国金融财团还不断吞并罗斯柴尔德家族在澳洲与加拿大的近乎全部资产,而且花旗财团作为一支新锐加入到了蚕食之列,同时容克财团在战后成为欧洲第一大金融寡头财團。自此,罗斯柴尔德家族在欧洲之外的全部金融机构和资产几近覆没,最终只剩法国与英国以及瑞士等地的金融机构在艰难度日。更让罗斯柴尔德家族没有想到的是,和平时期竟然也会有苦难降临到自己的头上。1980年代初期,执政的法国密特朗政府作出了对罗斯柴尔德银行进行国有化的决定,并且规定家族成员在一定期限内不得再使用罗斯柴尔德的名字开设金融机构。幸运地是,四年之后,密特朗政府倒台,罗斯柴尔德家族很快设法获得了一个新的银行牌照,从起初只有5个员工的小银行起步,到如今扩展到了超过千人的大型金融机构,罗斯柴尔德家族总算在法国再次站稳脚跟,长达250多年的金融血脉也得以继续延展。

坚守与改变

就像所有的家族企业一样,作为奠基者的梅耶·罗斯柴尔德对家族的影响无疑是非常巨大而十分深远的。除了梅耶所制定的家族企业掌舵人只能禅让给本族男性这一规则至今得到了雷打不动的传承外,还有不少的约定俗成也得到了无声无息地延续。然而,时代进化所产生的倒逼之力又推动着罗斯柴尔德家族不得不做出某些改变,而且正是这种依时而变的选择才让罗斯柴尔德家族的金子招牌至今仍在熠熠发光。

对于犹太人传统的坚守以及对本民族利益的有效维护可以被奉为历代罗斯柴尔德家族传人的最高精神圭臬。除了拿出真金白银为犹太人创立了以色列这一正式主权国家外,罗斯柴尔德家族的下属公司与企业至今还按照犹太教安息日的规矩,在星期六估算且当天不做任何生意。另外凡是拒绝给犹太人公民权或者迫害虐待犹太人的国家与地区,罗斯柴尔德家族会义无反顾地拒绝提供金融贷款服务。比如19世纪的俄国沙皇,甚至后来罗马教皇提出借贷申请时,罗斯柴尔德家族公开提出梵蒂冈必须拆除罗马城的犹太隔都这一强硬要求,罗马教皇最终也不得不答应首肯。

在对家族女性做出了歧视性规定的同时,梅耶还在遗嘱中定下了不少让人匪夷所思的条款,比如所有家族银行中的要职必须由家族内部人员担任,绝不用外人;家族通婚只能在表亲之间进行,防止财富稀释和外流;绝对不准对外公布财产情况等等。的确,所有的人事职务安排都在按照梅耶所划定的跑道运行,然而,再执着的坚守也抵挡不住岁月的洗礼以及人性的顽强自我张扬。虽然如今家族女性从事商业活动并不很多,但至少第七代罗斯柴尔德掌门大卫·罗斯柴尔德的女儿成为了银行家已经完全打破了女性不可经商的家族铁律。不仅如此,原来只限于本家族通婚的天条如今也被彻底颠覆。

“三支箭”的故事的确是一个美谈,“罗斯柴尔德机制”看上去也似乎完美无缺,然而,由于在商业价值观以及利益表达与选择上的不同,罗斯柴尔德家族也难免不会上演分道扬镳与南辕北撤的故事,甚至我们今天也很难用命运与利益共同体的概念来对其进行定论,其中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年轻的罗斯柴尔德们既想成为和父辈一样的“伟大人物”,也不想让自己的鼻子被更多的外部力量所牵引,于是独立倾向越来越强。詹姆斯·罗斯柴尔德掌管家族舵轮期间,首先是内森的儿子闹着要将自己手中的伦敦分行独立出去,接着维也纳分行、法兰克福分行等都提出了同样的要求。更有甚者,当罗斯柴尔德成员阿道夫决定关闭罗斯柴尔德那不勒斯银行时,虽然詹姆斯坚决反对,但阿道夫依然我行我素,并最终清退了自己在家族的资本,退出了合伙体系。相比于合作的紧密程度出现了不小变化而言,罗斯柴尔德家族对于低调行事态度的笃定不移,完全可以同自己在犹太人精神上表现出的顽固性坚守划上等号。而这样处事姿态之所以能够淋漓尽致地贯彻,其中既有家族遗传基因的作用以及对父辈的尊敬与崇拜,更可能因为经过太多战争的磨难而让罗斯柴尔德家族不得不为自己涂上一层厚厚的保护绵膜。于是,除了至今依然不对外进行任何财产公布外,人们还可以寻找到许多有关罗斯柴尔德家族低调潜行的痕迹。

美国次贷与金融危机爆发前,许多人对大卫·罗斯柴尔德所表现出的冷漠嗤之以鼻,因为,比起其他现代投资银行,大卫的银行对当时华尔街的金融衍生品显得格外的迟钝甚至完全不从事此类产品的交易;尤其是不少大型投行在金融衍生品市场上赚得盆满钵满,而罗斯柴尔德的排名却相对靠后,大卫所听到的奚落声更是格外刺耳。然而,只有风暴过后,才能知道谁在裸泳。金融危机刮起的海啸将雷曼、贝尔斯登完全吞没,无数银行金融机构被撕得遍体鳞伤,可唯独只有罗斯柴尔德家族毫发无损。事后有人追问罗斯柴尔德,得到的答案是:我们更倾向于与客户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为他们提供咨询意见。

坚守时毫不含糊,改变中重塑自己。承载着两个半世纪风雨的罗斯柴尔德家族其实显然不是故纸堆中的木偶,而是一只极富弹性的恐龙,甚至其对许多新兴事物的敏感程度丝毫不亚于当代的许多科技公司,比如罗斯柴尔德家族曾为英国政府的移动通讯3G牌照拍卖充当过融资顾问,而且罗氏家族目前正在着手开展数字货币项目,并已命名为IMMO,至于IMMO到底是一个什么玩意,就如同人们总想知道罗斯柴尔德家族究竟有多少钱那样充满着许多的猜想。

不仅仅只有财富

罗斯柴尔德家族究竟有多富有?由于其始终对外守口如瓶,人们至今依然没有得到比较确切的答案,更多的数据也还只是推测的结果。按照《货币战争》一书的估计,罗斯柴尔德家族的资产至少在50万亿美元以上。果真如此,罗氏家族的财富就相当于美国两年半的GDP,为美国家庭净资产一半以上,是美国银行总资产的三倍之多,同时,罗氏家族资产比中国GDP多38万亿美元,也超出了中国银行金融机构40万亿美元的资产总和。目前罗斯柴尔德银行遍布于全球30多个国家,其中英国与法国是两个最核心的银行金融羽翼,而且据悉英国的罗氏银行储存着数量不菲的金条,至少在私人银行方面其黄金拥有量可能是目前世界上最多的,价值在1000亿美元以上;同时罗斯柴尔德银行还是美联储的最大私人股东。此外,有人推测,罗斯柴而德家族掌握了全球证券业1/3的财富以及房地产业1/3的财富,虽然这些数据听上去有些不靠谱,但多少说明罗氏家族的金融覆盖力与渗透力。

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那句“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的广告语言可能再熟悉不过,但很少有人知道钻石的生产商南非戴比尔斯后面站着的大老板同样是罗斯柴尔德家族。据悉,在这家占有全球70%钻石产量的生产企业中,罗氏家族的投资价值至少在200亿美元以上。而除了入股戴比尔斯外,在巴西淡水河谷、力拓、必和必拓等三家全球著名的鐵矿石集团中,依然能够看到罗斯柴尔德家族的身影。与此同时,罗氏家族还有自己的酒店业,如著名的圣雅克大酒店就是很多国家领导人去法国时都想要住的一家酒店,至于罗氏家族参与了80%的印度铁路投资建设以及在全球十几家石油公司中拥有股权等,也早已不是什么商业秘密。

在罗斯柴尔德庞大的投资产业格局中,最值得强调的恐怕应当是葡萄酒业。一方面,葡萄酒与艺术及银行是罗斯柴尔德家族最主要的三大传统投资领域,另一方面,罗氏家族在葡萄酒领域的深耕与辐射力目前还没有任何一个竞争者出其左右。特别值得提及的是,目前世人都知道全球最为顶级的两大红酒品牌拉菲与木桐,因为他们不仅仅是极品的代表,更是身份的象征,这两大红酒产品恰恰是罗斯柴尔德家族所酿造。从詹姆斯·罗斯柴尔德开始,罗氏家族就接手了拉菲酒业,至今已经有150年的历史。公开资料显示,拉菲产业目前年产葡萄酒130万箱左右,相当于1600万瓶葡萄酒,一年的销量保守估计在100亿美元以上,累计资产估计至少在500亿美元以上。当然,作为酒业的有力支撑,罗斯柴尔德家族还在世界上拥有超过1200公顷的葡萄园。不过,仅仅看到了光鲜亮丽的葡萄酒还不够,因为,每一个品牌的背后还躺卧着一个个巨大的葡萄酒酒窖,而这些恢弘的酒窖又组成了许多普通人不可近足的豪华酒庄,也就是不少人头脑中所幻想的欧洲庄园。

罗斯柴尔德家族目前在世界各地兴建了40多所庄园,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拉菲酒庄、杜哈密隆酒庄、莱斯酒庄和乐王吉酒庄。相比于这四大驰名酒庄,坐落于英格兰白金汉郡村庄的沃德斯登庄园可能在贵族头衔上要逊色很多,但这座点缀着文艺复兴式风格的法式城堡却在接地气方面远远走在了前面。据悉,在维多利亚女王时期,女王就将自己的御厨送到庄园来向罗斯柴尔德的厨师学习厨艺,后来到庄园来访的名人还包括里根、克林顿和密特朗。更为重要的是,在罗氏40多所庄园中,沃德斯登庄园是唯一一个面向公众完整开放的酒庄,每年接待游人近40万,也是英国国民信托公司资产中被参观最多的建筑。

对于罗斯柴尔德家族头上如同皇冠般的城堡,有人形容说罗氏家族简直就生活在《睡美人》的世界里,更让人惊讶的是,后来有人发现,罗氏庄园中还陈设着价值不菲的艺术品,其中仅画作的每幅价值都至少达1000万美元以上。当然,如果仅仅以物质财富占有来框定罗斯菲尔德家族的全貌,那也未免太过于俗气。目前来看,除了在财富拥有量上已经登峰造极之外,罗斯柴尔德家族对艺术品、音乐和文学的品味都表现出了彻头彻尾的贵族形象。据悉,罗氏家族在对英语、德语、法语的掌握程度超过了同时代的任何望族命门,而让人叹为观止的是,全球有一百五十三种或次种类昆虫、五十八种鸟、十八种哺乳动物、十四种植物、三种鱼、三种蜘蛛和两种爬行动物竟然也冠以“罗斯柴尔德”之名。此外,按照中国人的说法,富不过三代,但罗斯柴尔德家族传至如今的第八代还依然香火旺盛,其不可复制的繁衍之力也堪称一绝!

猜你喜欢
柴尔德罗氏罗斯
罗氏沼虾越冬养殖试验
成功率超70%!一张冬棚赚40万~50万元,罗氏沼虾今年将有多火?
罗氏诊断新品(上海)有限公司
罗氏诊断产品(上海)有限公司
罗斯柴尔德集团董事会主席去世
彭罗斯雪花拼板
我想自己做
德里克·罗斯招牌动作之偷天换日
拉菲红酒五箭标的来历
乐享高品质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