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古典诗歌阅读教学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优化

2018-10-25 11:15韩玉伟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8年34期
关键词:散文化古典意境

韩玉伟

摘 要:论文重点探究初中古典诗歌阅读教学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优化,以实践为出发点,从“诗歌散文化,感受意境美”“提问激兴趣,抓住关键词”“拓展比较阅读,扩大诗歌积累”三个方面谈提升优化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的具体做法。

关键词:诗歌阅读教学 核心素养 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教学的纲领是《语文新课程标准》,而语文素养可以说贯穿了整个《语文新课程标准》。2015年教育部《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语文核心素养”具体表述为: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文化的传承与理解。语文课堂是学生发展语文核心素养的主阵地,如何把语文知识的积累与运用,听、说、读、写、交际的能力的提升,语言文字的感悟和审美水平的提高等融汇于语文教学中,更好完善这一体系值得每一位语文教师深入探究。河西区刘冬梅名师工作室承担了“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阅读教学优化研究”课题,我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员,重点研究初中古典诗歌阅读教学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优化,下面我就结合教学工作谈谈我的做法和认识。

古典诗歌具有精炼含蓄的特征,是音乐美、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的集中体现。《语文新课程标准》对每个学段诗歌教学的目标和效果进行了明确的界定,针对初中生的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比较发现,低龄阶段,古典诗歌的教学要求表现为阅读、把握内容、领会大意、体验情感。随着年龄的增长,侧重于想象情境、感悟运用、欣赏品味这些要求。作为语文教师,我一直在摸索着借助教材中的诗歌来优化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诗歌“散文化”,感受意境美

教材选取的古典詩歌基本篇幅不长,像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算是较长的篇目。即使是较长的诗歌,也集聚精炼之美,作者力求通过极为简练、准确的文字表达丰富的内心情感,意境深远。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里写道:“何以谓之有境界?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古诗词之佳者无不如是……”怎样引导初中生欣赏诗歌中的意境美?以往的诗歌阅读教学,除了介绍作者和背景、有感情的反复诵读外,翻译诗歌也是一项重要的教学环节,可是单纯停留在翻译上,诗歌失去了原有的美,如同把我们经典的诗歌译成别国语言,再好的翻译家也难完全再现诗歌之美。单纯的翻译诗句,几乎全篇一律,何谈赏析,更不要说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意境的欣赏。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对于写景、叙事、抒情的古典诗歌,我尝试着让同学们把诗句“散文化”。慢慢的,孩子们笔下不再是枯燥的翻译。“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不再三是“水波荡漾,山岛耸立”了,而是描绘成了“一望无际的沧海呀,在瑟瑟秋风中,翻滚着它的波涛,在惊涛骇浪中耸立着的山岛,岿然不动”。随着训练的循序渐进,很多孩子已经可以独立的将诗歌改编为散文化的文字,主动锤炼语言。初三时,学习《关雎》和《蒹葭》,我把每首诗歌分成三部分,分别交给六个小组的同学,课上配乐展示。“清清河水之上,一叶小舟载着那文静美好又勤劳善良的姑娘,她左一下右一下轻轻地捞取参差不齐的水藻,这样的女子怎能不让我日夜思念。”……这样的文字始终贯穿于课堂,学生自然受到美的熏陶。我们说对于诗歌的学习应侧重于意境而不是内容,但是如果没有对内容的把握有何谈感受意境,体会情感。诗歌的“散文化”就是让初中生能喜欢上诗歌,把“内容”“意境”“情感”融汇起来。

二、提问激兴趣,抓住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师在处理古典诗歌时,内心矛盾——是强化知识落实还是注重赏析。要把二者结合起来,同仁们做着各样的尝试。我对于很多诗歌也放弃了逐句记录知识点的方式,而是结合诗歌提出便于同学们讨论的问题,激发出他们“争执”的热情,让同学们去找诗句中的关键词。还举《观沧海》的例子,赏析过孩子们“散文化”的翻译,我随即提到“虚实结合”的写作方法,进而提出:“本诗写景哪是实写,哪是虚写?说出理由。”初一的孩子们一下子变得“斗志昂扬”,因为他们并不能一下子找到“理由”,但是这个问题似乎又不难,在几轮讨论中,我们不仅区分了实写和虚写 ,还把握了实写中的“远近结合”“动静结合”,明确了“若出其中”“若出其里”中“若”是虚写的标志,体会出作者开阔的胸襟和宏大的抱负。这首古体诗的重点知识都包括了。讲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我“抛出”一个主问题:“这首诗写的是早春之景,同学们你们从哪些地方看出是‘早春?”同学们的大脑都活起来,明显的几个关键词很快找到了,如“早莺”“新燕”“渐欲”等。我继续引导,同学们慢慢关注到“初平”和“乱花”,借此机会,我让同学们谈谈“水面初平”蕴含的自然规律,谈谈“乱花”是不是百花盛开,五彩缤纷。在讨论中这首诗的鉴赏考点基本上都包含了,我又顺势提出一个问题:“‘行不足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同学们在“急切”和“喜悦”中争执不下,我略加引导,自然就有了结论。我们说课堂应该交给课堂的主体——学生,但是教师才是课堂的主导。学生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在对诗歌关键词的赏析中,鉴赏能力潜移默化地提升。

三、拓展比较阅读,扩大诗歌积累

我国的古典诗歌灿若星辰、浩瀚如海。教材中选取的诗歌有限,拓展比较阅读不失为一个扩大同学们诗歌积累,巩固课内知识的好方法。有的诗歌,我们可以找与之相近的加以比较,比如王安石的《登飞来峰》和苏轼的《题西林壁》如出一辙。再比如讲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时,我让同学们去查阅资料,借助网络积累写冬雪的佳句,一起交流。讲到“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时,我让孩子们积累写思乡之情的句子。讲到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我让同学们积累写早春的诗句。积累的多了,看吧,学生的作文中就会点缀上这些诗句。

我们说提升优化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这个过程不是朝夕之间就能见效的,这是一个循序渐进又没有止境的事业。一日日、一年年,作为教师,你会为孩子们的变化而惊喜,这就是我们不忘初心、投身课改的不竭动力。

猜你喜欢
散文化古典意境
下水作文大家谈
从不同侧面求解古典概型
出入于古典与现代之间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格律诗词中散文化句式小议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怎样读古典诗词?
古典乐可能是汪星人的最爱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