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子恺吃酒为兴味

2018-10-26 05:31彭忠富
烹调知识 2018年11期
关键词:酒坛黄酒丰子恺

彭忠富

早晨在羊肉粉店吃米粉,邻桌的中年汉子100 g米粉,50 g羊肉,一杯枸杞酒吃得满面红光,津津有味。这汉子是蹬三轮车的,虽说吃早酒对身体不好,但是这些下力气的没有理会,照样我行我素。蹬三轮的走后,老板对我说何必大惊小怪的,他们都这样,吃酒不要菜,米粉吃完酒喝完,一举两得呢。饮酒是很多男人的嗜好,酒已经成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如果一天不喝酒,他们就会觉得浑身不自在。自古文人也爱酒,从李白到辛弃疾,哪个不是酒中豪杰呢。

近代漫画家丰子恺也好吃酒,在上海当教师期间,丰子恺经常邀约朋友老黄去吃酒。因为囊中羞涩,两人不敢下大馆子,就在一家稍微像样的素菜馆吃酒。他们的吃法很经济:1 kg酒,两碗“过浇面”,一碗冬菇,一碗什锦。所谓过浇,就是浇头不浇在面上,而另盛在碗里,作为酒菜。等到酒吃好了,才要面底子来当饭吃。人們常喊作“过桥面”。这里的冬菇非常肥鲜,什锦也非常入味。浇头的分量不少,下酒之后,还有剩余,可以浇在面上。我们常常去吃,后来那堂倌熟悉了,看见我们进去,就叫“过桥客人来了,请坐请坐!”丰子恺吃酒的方式跟羊肉粉店蹬三轮的吃法差不多,都是一切从节约出发。只不过酒量有别,两人两斤酒,应该是黄酒,不是高度白酒。

抗战期间,丰子恺拖家带口在重庆郊外沙坪坝避难。闲暇之余,照样喜欢吃两杯。丰子恺认为晚酌是一件乐事,是白天笔耕的一种慰劳,好比下力气的需要吃酒解乏一样。丰子恺不喜欢吃白酒,哪怕贵州茅台也不喜欢。他认为白酒酒精含量高,容易醉,吃了对身体不好,他所钟爱的是绍兴花雕。清代时画花酒坛名为花雕,绍兴花雕便以其酒坛外面的五彩雕塑而得名。花雕工艺师们根据大小不一的酒坛的特点设计图案,采用矿物配成的油泥雕塑出不同艺术形象的画面,并配上五彩吉祥图案,深受文人雅士欢迎。然而战时物资奇缺,吃花雕根本不可能,丰子恺只能将就着吃重庆当地仿制的黄酒。此酒使人醺醺而不醉,很合丰子恺心意。他认为吃酒是为兴味,为享乐,不是求其速醉。譬如二三人情投意合,促膝谈心,倘若各人一杯黄酒在手,谈兴一定更浓。吃到三杯,心窗洞开,真情挚语,娓娓道来,这就是吃酒的最佳境界。

沙坪晚酌,对于丰子恺来说极为重要。他认为晚餐是一天的大团圆,如果只有饭菜而没有酒,则不能延长时间,匆匆地把肚皮吃饱就散场,实在过于功利。那时丰子恺儿女五人,都在学校求学,晚上回家吃饭,正好在餐桌边听听他们汇报一下学校的情况或学业的进展。丰子恺在晚酌中看着子女们升级、毕业,看着他们长大成人,觉得特别幸福。最主要的是丰子恺在一次次的晚酌中,眼看着抗战局势一天天好转起来,直到日本无条件投降。丰子恺的酒味越吃越美,酒量越吃越大,从每晚400 g增加到500 g,仍然觉得没有尽兴。抗战结束,丰子恺回到浙江老家,每天都能喝到真正的绍兴花雕,可是他觉得再也没有沙坪坝的黄酒香了。

猜你喜欢
酒坛黄酒丰子恺
丰子恺漫画里的童年
黄酒小记
丰子恺漫画里的童年
冬季饮黄酒,花样喝法更营养
有 “画 ” 说丰子恺爷爷
欲望的酒坛
酒坛飞天
翻洗酒坛(下)
翻洗酒坛(上)
黄酒:秋冬常饮防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