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区域活动环境创设策略研究

2018-10-27 15:35葛莉
读与写·上旬刊 2018年9期
关键词:创设区域游戏

葛莉

中图分类号:G61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25-0219-02

“环境是第三位老师”,“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在课程游戏化背景下,我们从幼儿的实际水平和发展需求出发,科学、合理、有效地设置区域活动环境,寻求解决幼儿自主性发展的科学、具体、可操作的路径以及实施解决的策略。通过在环境创设中的多元互动,实现“环境”与幼儿的“对话”,让课程游戏化环境支持幼儿的自主性发展。

1.以儿童发展为本,共建区域游戏

1.1 设置标准,知行统一。结合本班实际,在营造班级区域活动环境时我们制定了标准:

类别 标准

基本原则 四化:儿童化、生活化、课程化、游戏化。

区域设置 益智区、科学区、美工区、阅读区、表演区、角色区、建构区等,动静分区,领域均衡。

空间设置 从幼儿活动的需要、兴趣出发设计班级空间,尽可能充分利用活动室、廊道等空间,提高环境利用率。

智慧标识 小班:上学期教师设计幼儿看得懂的图示,下学期教师引导幼儿尝试设计;

中、大班:幼儿自主设计、自主管理。

1.2 动静分区,安排合理。首先,充分考虑区域类型的“动与静”,合理安排,如阅读区与建构区需分开,避免相互干扰。动静分隔可以减少不同活动区域中幼儿相互干扰的影响,讓幼儿尽可能地专注于自己喜爱的区域活动。其次,空间利用最大化,充分利用每个空间,将桌椅融入区域,避免了由于空间场地闲置导致幼儿奔跑现象等。第三,区域之间界限明显、适中,区域间隔断物种类多样(柜子、KT板、纸板等),隔断高度不超过80cm,不影响教师观察幼儿,每个区域确保有足够的空间方便幼儿出入。第四,区域设置时考虑光源、水源,如科学、美术区需靠近水源,阅读区应光线适宜,表演区可提供音乐播放器,便于播放音乐。第五,将相关联区域整合,促进区域间的“对话”生成。如美工区和图书区,将图书区设置在美工区的里面或旁边,孩子在美工区里面的绘画或者黏土作品都可以在图书区里面讲故事。

1.3 儿童立场,自主设置。教师站在儿童立场对班级区域进行重新审视,遵循“幼儿在前,教师在后,我的环境我做主”的理念,观察、聆听幼儿的心声,了解需求,追寻兴趣点,寻找问题,和孩子们一起讨论、规划、自主创设活动区域。例如“开学第一天区域共同设置”:师幼一起规划班级的区域如何设置,一起挑选区域的材料,靠窗设置成阅读区和自然角,美工区靠进水源,动、静分隔,一个开放、自主、安全、互动、多元、探索的班级环境在孩子们的手中创设出来。幼儿是环境的主人,给幼儿参与环境创设的机会,幼儿才会对当下自己所生活的环境更有责任感。

1.4 文化标识,内化行为。区域环境处处蕴含着教育价值,最大限度地利用每一面墙、每一扇门张贴图文并茂的标识,营造潜移默化的氛围。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师幼共同制定、绘制区域标识,通过环境暗示,支持幼儿更有序地参与游戏活动,避免相互干扰。

2.以游戏化精神为基础,投放支持性材料

一个高质量的区域,除有清晰的目标、独具吸引力和美感外,还应提供符合儿童发展水平的、有趣的且能互动的材料,材料的多样性和可操作性直接影响幼儿活动的质量和经验的可获得性。

2.1 收集、筛选适宜材料。材料来源于幼儿的生活之中,教师发动幼儿和家长多途径有目的地收集废旧物品,在收集过程中,引导幼儿区分哪些材料是无毒无害的,将收集来的材料进行清洗、消毒,用日光暴晒,并指导幼儿把带来的废旧材料分类整理。同时遵循“安全性、针对性、可操作性、发展性”等原则,根据各年龄段幼儿能力发展水平和各区域活动的开展,在低结构材料中我们筛选出较适宜的材料供幼儿操作,班班都有敞开式材料柜,幼儿根据活动需求自主选取。

2.2 基于观察适时投放。观察是了解及评价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兴趣及能力表现、了解幼儿个体和群体信息的主要途径,同时也能为教师调整材料提供依据。教师自主设计区域活动观察记录表,自主观察幼儿区域活动,通过观察适时投放材料,在材料投放中灵活运用多种策略:添加、删减、转移、回归等,赋予材料新的面貌和教育价值。

(1)添加策略。根据幼儿的活动需要,适时地更新和补充原有材料。通过逐步添加新材料,递增区域活动的难度和吸引力。例如,建构区的主题是搭建“迷宫”,教师先投放纸面迷宫玩具和设计平面纸面迷宫,引导幼儿建立迷宫经验以及产生相应兴趣;接着教师继续投放水管、绳子等辅助材料,引导幼儿自主搭建桌面立体迷宫;最后投入废旧纸箱,启发幼儿搭建大型立体迷宫。根据幼儿经验与需求,教师逐步提供有层次的材料,引导幼儿经历了从平面设计到立体搭建的过程,帮助幼儿建立了新经验。

(2)删减策略。教师根据教育目的,有计划地暂时删减一些与教育目标无关的材料,突出材料投放的目的性。例如,结合绘本《小蓝和小黄》的阅读活动,教师在美工区暂时删减其他颜色的颜料和玻璃纸,剩下三原色颜料、玻璃纸等,让幼儿通过玩色深入感知三原色的变化现象和规律。

(3)转移策略。将材料转移到其他区域情境中,可以服务新的游戏情节,延长材料的生命力。例如,在美工区投放的橡皮泥材料,随着幼儿对捏小动物、植物的兴趣减弱,教师将橡皮泥转移投放到美食街中让小厨师用于生产面条、包子等食物,幼儿兴趣高涨,材料再次得到了充分利用。

(4)回归策略。投放的材料应以幼儿日常生活中的废旧材料、自然材料为主。《指南》指出,教师充分利用各种自然、废旧材料和常见物品,满足幼儿活动的需要。因此,教师在投放区域材料时应尽可能回归自然,收集泡沫、废旧报纸、易拉罐等废旧材料与水、泥、沙、石、木等自然材料,启发幼儿充分挖掘材料特性进行创造性利用,从中感受材料的多种质感和玩法所带来的乐趣。

3.以观察为前提,提升游戏水平

3.1 细致观察适时介入。区域活动的核心主体是幼儿,区域环境是否适宜,区域活动是否有效都是透过幼儿的表现和发展状况体现出来的。因此,幼儿在开展区域活动时教师的指导都是以观察为基础,在认真细致的观察过程中,运用专业素养解析幼儿的行为,确定指导的必要性、时机性,灵活选择指导的适宜策略。根据需要教师适时介入,有时会以平行游戏者的身份介入指导,如美工区、建构区等;有时会以交叉游戏者的角色介入,如角色游戏中扮演相应的角色指导幼儿游戏;有时会调整相应材料指导幼儿活动……通过相应策略有效改变教师面对区域活动高控或放任不管的局面。同时通过观察教师及时创设支持性环境。

3.2 及时评价提高质量。每次区域活动后教师会及时组织幼儿进行分享交流评价活动,通过经验分享交流,整理、迁移、提升幼儿经验,激发幼儿再次探索的欲望。从幼儿的行为中反思环境创设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合理性。

总之,幼儿园区域环境创设应以幼儿发展为本,充分信任、尊重幼儿,把区域环境的规划权、创设权交给幼儿,让他们在属于自己的空间内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想法来设计环境,满足幼儿自主个性化发展需要,让区域活动成为孩子的实践场、思维场、游戏场、情感场。

参考文献:

[1] 王芬.返璞归真,让区域环境与孩子激情对话——浅谈课程游戏化背景下的区域游戏环境创设[J].《新课程(小学)》,2016(11).

[2] 陆青雯.以幼儿发展为本的区域游戏观察[J].《师道:教研》,2017(12):68-69.

[3] 徐从余.以游戏精神为基础促使幼儿园课程游戏化 [J].《新课程(小学)》,2015(8):8-9.

猜你喜欢
创设区域游戏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爆笑游戏
分区域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