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班级故事

2018-10-27 15:35梁泳怡
读与写·上旬刊 2018年9期

梁泳怡

摘要:班级里的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有时他们为了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会“旁逸斜出”,发出不和谐之音,这是孩子们独立自主人格在发展。这些班级里的“沙子”,老师的眼里要能揉得进,这样他们才能融得进集体。

关键词:独立的个体;揉进沙子;守着信念;常变常新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25-0226-01

鲜花与荆棘交织的教学旅途,是我精神成长的道路,使我从锱铢必较的人生态度到眼睛里能揉得进沙子。孩子的反叛使我的教学策略常变常新,孩子的进步为我重新点燃起教学激情。每每看到孩子的自信被崛起,潜能被焕发,我都想为他们喝彩。我喜欢记录孩子的每次进步,定格每个精彩瞬间。

有这么一个男生小峰(化名),属于天资聪慧,但由于多年以来的散慢和懒惰,语文基础较薄弱,又基于想出风头的心理,答不上的问题只能从歪门邪道界入课堂。每当我讲得眉飞色舞、孩子们正听得津津有味之时,他便会语出惊人,时而逗得哄堂大笑,时而让老师难堪,既搅坏了学习气氛,又打断了老师的思路。如何从他旁逸斜出的话语中找出关联,并很好地击败他的同时还能把话题引到课堂上?面对种种状况的临场应变,使我的语文课堂充满刺激。

有一次,学习李贺《马》这首古诗:“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我抓住一个难理解的词语“金络脑”让同学们理解意思,正当全班同学都在沉思之时,他冲口而出,“脑白金!”顿时,大家哈哈大笑,课堂一下陷入了僵局。我没有立马给他下马威,也不回避他的回答,而光明正大地拿出“脑白金”和“金络脑”作对比,并严肃认真地把這两个词写在黑板上,让全班同学参与评论。原来被逗得哈哈笑的同学轮番着给他回马枪。

“这两词同样都有‘脑和‘金两个字,但他们的意思却相差太远。”

“抓住电视上的一个广告词去解释‘金络脑实在是滑稽。”

“金络脑,金子做的辔头,戴在马的头上,属贵重鞍具,用来表达自己渴望受重用的心怀,为国家建功立业的远大理想。”预习充分的同学,更是给他迎头一棒。

同学说得越透彻,他的脸越发通红,他越发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确实是在搞恶作剧,而我利用了他取宠的对象来回击他,让他尝到肆无忌惮扰乱课堂后的挫败。就是这样,一次又一次的挫败使他收敛了往日的锐气。

然而正处青春期的孩子,总是想通过叛逆来证明自己长大,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深处,必须从“心”交往。

从我踏进教室的第一天,我就对全班学生说,老师评价一个学生,不是以学习成绩去衡量,老师会先关注学生的品德,能否尊重老师、帮助他人。也许是我说的这一番话,打动了他吧,让他渐渐地在课堂上归心。

那天,下大暴雨,正好是我们年级军训,他上学迟到了,到了教室后找不到我们,看见楼下军官在训练,不敢上前来参加,于是就躲了起来。而我完全蒙在鼓里,因为班上少了一个孩子,我心急如焚,生怕孩子在上学途中出事。于是,我赶快和家长联系,家长在校外找,副班主任在学校里找。据家长说,小峰曾经到过他的办公室给他找电话,要求爸爸给他送《学生手册》,但爸爸拒绝了,我猜测可能因为要打这个电话,所以小峰才会迟到的。他爸爸沿着小峰的上学路线一路找来,却没有看见孩子的踪影,副班主任把校园都逛了一遍也还是找不到。后来是一位眼明的同学发现了小峰的身影在走廊上闪过,于是在五楼(空教室)的厕所里找到他,他呆呆地蹲在厕所的地板里不敢出来。

这个孩子够胆公然在课堂捣蛋,和老师对抗,表面看似胆大包天,其实内心却如此地脆弱。但他爸爸却没有读出他内心的感受。气急败坏地赶到学校后,上前就劈头盖脸地批评他,还想去打他。而小峰面对爸爸的不理解,突然就生气起来,就像是一只竖起毛的公鸡誓死和爸爸对抗到底。我知道,如果我加入峰爸一方进行战争,那羸得的胜利将会使我失去了和孩子相处的长久的和平。我见状立马阻止了他爸爸,因为我知道小峰的内心已经充斥着恐惧,躲在厕所的那个时间里,他的心要承受多少的内心斗争和煎熬啊!所以,我一句批评的话都没有说,只是在孩子面前表达了我的担心和着急,他的怒气也一下子就平息了下来。第二天上学,他一走进教室就主动地毕恭毕敬地把《学生手册》交给了我,说明他心里还一直掂记着这件事情。

从此以后,他上课从不搞怪,和大家一起同步学习,有时课堂上的简单问题,他会主动地举手回答。从他的眼神里,我看到的是他的期待,期待老师能用赏析的眼光去看他。看似表面强悍的他,内心却如此脆弱。面对小峰的进步,让我更坚信,信任和尊重是师生互动有效的催化剂。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每一个孩子在他的内心都是有做好孩子的愿望的。当一个孩子总看不见前进的希望时,他就会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来消极抵抗家长与老师对他的督促和教导。”我坚守了“小花的信念”,换来了他的进步。

班级小事一桩桩,故事一幕幕,这是孩子们独立自主人格在发展。老师眼里要能揉得进沙子,他们才能融得进集体。世上没有完美孩子,每个孩子都是带有瑕疵的艺术品。我们不要用放大镜去捕捉孩子的缺点,应用显微镜去放大孩子的优点。

参考文献:

[1]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75-88.

[2] 王意中.正面管教[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14:42-47.

[3] 许丹红.小学班主任的78个临场应变技巧[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5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