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双层框架张舒文

2018-10-27 10:55程名卉
青年文学家 2018年23期
关键词:美感

程名卉

摘 要:从符号诗学观中的双层区隔观点出发,能够衍生出美的双层框架。根据实例、美学和心理学角度,我们能论证美是经历了双层框架之后得到的理性判断,其判定过程包含第一层“攫取框架”与第二层“标示框架”的结论。这样的理论摆脱了传统的纯客观性或纯主观性的审美解读,既符合符号学原理,又对于传统的完形心理学美学有新的拓展和阐发。

关键词:双层框架;双区隔理论;美;美感;符号论美学

[中图分类号]:B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3--03

一、什么是双层框架

双层框架的概念源于赵毅衡先生提出的“双区隔”理论,他认为:“一度区隔用媒介化把再现与经验分开……二度区隔把虚构叙事和纪实再现相区隔。[1]”从符号学层面来讲,双区隔就是在双层框架原理之上而建立的。

双层框架顾名思义,是通过两层具有区隔性质的框架使一个概念是其所是。

赵毅衡先生在阐述符号与物的关系时,曾举过一个例子:

我往建筑工地运来卵石,准备打混凝土地基,这是用卵石的自然物的使用性。我洗石子,发现其中有一颗花纹漂亮的雨花石,我就捡起来送给一个南京朋友作礼物,巩固友谊,这是符号的实用意义。我那位朋友见到后如获至宝,用锦缎盒子裱衬起来,变成了人工制造/展示的符号。他供在墙上,怀念他的南京童年岁月。来访者不知,只看到石子之美,这是用的符号的艺术意义/诗性意义。[2]

在这个例子中,一块卵石从一个只具有自然物的使用性物品逐步演化为了一件艺术品,而这块卵石本身却并未发生什么改变。其中产生的过程,四川大学唐小林教授将其归纳为“双层框架理论”——是双层框架成就了诗性文本,使其成其所是。

第一层框架是“文本框架”:使符号成为“人造符号”,这是文本诗化的第一步。

第二层框架是 “标示框架”:使人造符号超出实用意义,最終成为诗性文本。[3]

将这个理论套入上述例子来进行阐释,也就是说,在卵石从自然物成为艺术品的过程里,进行了两个重要的环节,分别是:一、用锦缎盒子裱衬起来;二、供在墙上。

将卵石用锦缎盒子裱衬起来之后,它就被套上了第一层“文本框架”。被裱衬后代表着它脱离了只具有使用性的自然物属性,成为了一个人造的、具有展示意味的工艺品,或可以称为收藏品。

而接下来的将卵石供在墙上,则使它具有了第二层“标示框架”。被供在墙上代表着它具有了一个“被放大”的属性,它是被主人摆在突出显眼位置的物品,代表着它具有某种特殊的内在意义(当然对于主人来说是怀念他的南京童年岁月),而对于来访者而言则会觉得它是美的,是特殊的,是珍贵且具有艺术价值的,否则它并不足以令主人供在墙上。至此,这块卵石已经超出了它作为“礼物”、“收藏品”的意义,进而成为了“展览品”、“艺术品”。

举个相似的例子,从广义上来说,双层框架的概念也可以扩展到不止是“自然物——艺术品”的层面。威廉斯的《便条》原本只是一句说明性的日常话语“我吃了放在冰箱里的梅子,它们大概是你留着早餐吃的,请原谅,它们太可口了,那么甜又那么凉”,而将它进行断句和排列之后,就成为了一首诗歌的形式:

我吃了 留着

放在 早餐吃的

冰箱里的 请原谅

梅子 它们太可口了

它们 那么甜

大概是你 又那么凉

可以说这种转变就是第一层“文本框架”的加入,使日常口语以诗歌的形式形成语篇,转变成诗歌文本。而第二层“标示框架”的加入则是给这一文本添加标题、作者、写作年份等。例如:

《便条》

(美)威廉斯

我吃了

冰箱里的

梅子

……

这张便条就摇身一变成为了文学作品,读者随记对其进行深入分析,认为它展示了作者对于平淡生活中狡黠又可爱的情趣,抑或认为“冰箱”和“梅子”另有隐喻。一张便条经历双层框架的加持,就成为艺术。

从更普遍的层面来说,关帝神灵形象的形成同样是“双层框架”作用的实例。据陈寿《三国志》记载,关羽字云长,河东解县人,东汉末年名将,生前的最大军衔是“前将军”,最高的封爵为“汉寿亭侯”。由于其忠义果敢的品质符合统治者所倡导的价值观需求,在宋代之后不断被各朝帝王加封,直至“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关帝庙在各地兴起。当这个人物被帝王从历史中选取出来时,它便经过了第一层“文本框架”的区隔。而其后各代统治者层层叠加的神化包装,赋予了关羽第二层的“标示框架”,将他推向神坛,最终成为寄托中国普遍民间信仰的精神文本。

二、美的双层框架

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在《论人——对人类文化哲学的一个介绍》中提出:要将美看作是存在于符号形式之中的、并作为符号来起作用的一种特质。他说:“美必然的,而且本质上是一种符号。”因此,我们可以将符号学中的“双层框架”理论迁移到对美的解读中[4]。

双层框架本质上是一种区隔的方式,仍以上文中的卵石为例:第一层框架将它从“物”中区隔出来,成为一个人造符号;第二层框架将它从“普遍”中区隔出来,成为一个“显眼”的被标示符号。

当我们认为一件事物是美的之前,将会经历两个框架的过程:

第一层“攫取框架”,使事物从其所处的时空中被独立抓取出来,这是第一次区隔。

第二层“标示框架”,使被独立的事物超出它的实用意义,成为“美的事物”,这是第二层区隔。

为说明这个双层框架,我将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贵州万峰林景区中,游客可选择乘坐电动观光车游览。而在游览车行驶的大道上,每隔一段距离便会有一个站点供停车观景拍照。观景台是一个个大平台,周围有景点简介、供游客休息用的亭子、围栏等。人们站在观景台上观景、拍照,感到一饱眼福,大呼此乃美景。

而在这当中,是包含两个框架的。景点之所以为景点,是经过抓取的——这一片区域在这个角度看起来具有独特之处,与同时空的其他区域相比更舒服和谐,或者更具有个性特点,因此被独立攫取出来作为“景点”,这是第一层“攫取框架”。而作为景点标示的观景台、休息亭、景点简介等则代表着“这里是一个景点,景色独特,具有观赏价值”,标示出此处具有审美意义,这是第二层“标示框架”。

实际上,在大部分的过程中,第二层的“标示框架”才是起到决定性作用的一个框架,这个框架使被框住的事物“被晾晒”、“被赋予审美价值”。至于缘何认为被标示后即被赋予审美价值,究其原因恐怕应归结于约定俗成。

譬如1917年在纽约独立艺术家协会举办的展览上出现的男用小便池,它打败了现代艺术巨匠毕加索的两件作品,成为了20世纪最具有影响力的艺术作品——杜尚的《泉》。甚至在2005年,这一光荣的小便池被艺术界权威人士评为了对艺术史影响最大的艺术作品。

在参展的过程中,首先,杜尚选取了一个男用小便池,决定将其送展,这是第一个“攫取框架”。接着,杜尚给了这个男用小便池一个听起来很高雅正经的作品名《泉》以及一个作者名“杜尚”,这就完成了第二个“标示框架”。而对于观展者和评委而言,双层框架却不是同一个——当他们看见这个男用小便池,并被吸引而走近观赏时,他们已经完成了从整个展厅里选取出一个具有独特性的、有个性的、使人惊异而好奇的事物的过程。在这一刻与这个展厅内,男用小便池被他们在心目中独立出来,这是第一个“攫取框架”。接下来他们对于这个小便池的所有艺术性的探讨,内涵的研究,都是建立在“这是一件放在展示台上的参展作品,因此它一定具有匠心独具的审美意义”的判定基础上,这便是关键的“标示框架”。

人们在约定俗成中认为,被放置于某个地位上的事物,就一定是具有相应价值的——处于展架上的必定具有艺术价值;裱在画框里的必定造诣不凡;供在神龛中的必定神圣崇高;坐在王位上的必定手握大权……

这种约定俗成的标示框架甚至在文学上也不可避免地显示出它的关键性。艾柯提出: “文本不只是一个用以判断解释合法性的工具,而是解释在论证自己合法性的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一个客体。[5]”由此可见,文本需要通过“双层框架”来自我标出。平民小卒写旧体诗不依照格律韵脚即被批判为不懂文学的门外汉,而李太白写诗不依照格律韵脚则是不拘小节的艺术表现;中小学生在日记作文中写“我家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还是枣树”平淡无奇甚至会被以为语病,而相同的句子放进周树人的杂文中则被巧妙地阐释出“人同命不同”的隐喻;你在便条上草草写了一句“恶心”,周遭人看见理解为发泄苦闷,而帕斯卡尔在《思想录》中收录一句“恶心”,则牵连出无限有关哲思的猜测。

三、什么是美

美并不是一种直接快感。

苏格拉底认为未经审查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理性的存在,审查的存在才凸显了人生的价值并使其明晰。同样,未经审查的美也是不成其为美的。通常许多人认为,美就是一种使得生理与心理都产生愉悦的快感,我并不支持这个观点。美感并不等同于快感。

完形心理学美学的代表人物鲁道夫·阿恩海姆认为一件作品想要实现美至少要符合两个条件:一是他必须与现实世界相分离;二是他必须有效地把握住现实事物的整体性特征。这样的理论与本文所提出的“双层框架”结构非常类似:“与现实世界相分离”即“攫取框架”,那么要如何“有效的把握住现实事物的整体性特征”呢?只是凭借一种快感吗?

朱光潜先生就曾提出一个例子:

拿一幅画给小孩子或是未受艺术教育的人看,他总是说“很好看”。如果追问他“它何以好看?”不外回答说:“我欢喜看它,看了它就觉得很愉快。”[6]

认为是美的,但又不知为什么是美的,那么它就不能被称为是美的。一位书法上颇有造诣的大家曾提及无奈之事——一些人自以为淘到极品字画,兴致勃勃找他鉴赏,实际上那些招摇撞骗之作,根本在书法界上不得台面。他细与人说何处不好云云,总被一通轰炸“你管不着,我就是觉得好看”。

真正的美,当是对着有双层框架的美的判断。卡西尔提出:“符号的重要性不在于他们是物质世界的,而在于进入‘人类意义的世界。”要真正做到人是一种物质的特征、感受到它的美,必须要对他进行解释,而非单纯的快感。即便是一个男用小便池,在展厅中攫取到它的存在并对它进行了“有参展资格”地位的标示,判断出诸如“这个弧线有蛇形线的意味,美极”、“参展名与作品的实用意义构成了巧妙的隐喻,是很有诗性的”等结论,美才成其为美。

综上所述,我认为美是经历了双层框架之后得到的理性判断,其判定过程包含第一层“攫取框架”与第二层“标示框架”——“攫取”是发现美,也就是“觉得美”;“标示”是阐释美,也就是“为什么美”,只有这两层框架共同作用,人类才能真正获得美感。

注释:

[1]赵毅衡. 广义叙述学[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3.

[2]赵毅衡.符号与物:“人的世界”是如何构成的[J]南京社会科学,2011,(2):35-42.

[3]唐小林.符号诗学基础课程讲稿.

[4]恩斯特·卡西尔:《论人——对人类文化哲学的一个介绍》,纽黑文1947年版:P152.

[5]Quoted in TzvetanTodorov, Mikhail Bakhtin: The Dialogical Principle, Minneapolis: Univ of Minnesota Press, 1981,P78(赵毅衡 译).

[6]朱光潜.谈美[M]中华书局:上海,2015.

参考文献:

[1]蔡少卿. 中国民间信仰的特点与社会功能——以关帝、观音和妈祖为例[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Vol.6,No.4:32-35.

[2]恩斯特·卡a西尔:《论人——对人类文化哲学的一个介绍》[M].纽黑文1947年版:P152.

[3]唐小林.媒介: 作为符号叙述学的基础[J].中国比较文学,2016,(2):13-26.

[4]唐小林.符号诗学基础课程讲稿.

[5]赵毅衡. 广义叙述学[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3.

[6]赵毅衡.符号与物:“人的世界”是如何构成的[J].南京社会科学,2011,(2):35-42.

[7]赵毅衡.论区隔: 意义活動的前提[J].西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Vol.45,No.2.

[8]朱光潜.谈美[M].中华书局:上海,2015.

猜你喜欢
美感
浅谈“事事顺心壶”的吉祥美感构建
“高菱壶”的艺术美感与工艺传承
“竹径通幽壶”的艺术美感与优雅风致
几何映射
美感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
肃穆的形式美感波提切利的东方艺术理念
兼具力度与美感 Bowers & Wilkins 702 S2/707 S2/HTM71 S2/ASW10CM S2
关于书法美感问题的几点思考
大桥下面:我喜欢被遗忘的美感
不一样的地面美感 地砖扮靓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