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肩”的成词和演变

2018-10-27 10:55许陆君
青年文学家 2018年23期
关键词:词汇化演变

摘 要:“比肩”是现代汉语中比较常见双音副词,被收录在第七版《现代汉语词典》中。本文主要从历时层面详细地讨论了“比肩”从结构松散的述宾短语到动词,再虚化为副词的演变历程。

关键词:比肩;词汇化;演变

作者简介:许陆君(1993-),女,土家族,湖北恩施人,上海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研究方向:汉语语法和词汇。

[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002-2139(2018)-23--01

1、引言

“比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产生。战国时期的相关文献中,例如:

千里而有一士,比肩也;累世而有一圣人,继踵也。《吕氏春秋》

(1)中都是和“继踵”连用,构成比肩继踵的固定结构。表示“肩挨着肩,脚跟靠着脚跟”的意思。同时,战国时期的“比肩”都是放在谓语的位置。

《古代汉语常用字汇释》[1]中对“比”的解释是:<动词>挨着/比较/较量/勾结;<介词>等到;<副词>连续。《现代汉语词典》[2]第七版中解释“比肩”为:<动词>并肩、相当。<副词>一起,共同的意思。协同副词“比肩”中的“比”主要是<动词>挨着的意思。

查阅相关资料可得,表示“挨着”意思的动词“比”在古代汉语中比较常用,而且“比”会和名词连用。常用在“比+NP”的结构中,与其后的体词性成分构成述宾短语。这在古代汉语中有比较多的例子。例如:

(2)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赠白马王彪》

(3)取方月数,用比星周,军国之义存焉,人伦之纪备矣。《隋书·列传》

《古汉语词典》[3]中对“肩”的解释是:<名>肩膀;<动>任用/担负。“比+NP”结构就为“比”和名词“肩”在线性相列的序列上同时出现提供了条件。例如:

(4)妇人莫不愿得以为夫,处女莫不愿得以为士,弃其亲家而欲奔之者,比肩并起。《荀子》

(4)中的“比肩”意思都是肩挨着肩,“比”和“肩”之间可以插入其它成分,例如:比其肩。因此是结构比较松散的述宾短语。

2、“比肩”的词汇化

两汉时期,除了述宾短语“比肩”。“比肩”还出现了名词的意思和用法。例如:

(5)收复绝属,存亡续废,得比肩首,复为人者。《王莽传上》

(6)等类众多,行事比肩,略举较著,以定实验也。《论衡》

(5)中的“比肩”意思是:兄弟或者是地位相当的人。(6)中的意思是八卦中的一个名词,象征着竞争和合作。“比肩”的这一意思,在明清时期的一些小说中也广泛出现。

(7)适才见他的法,与小弟比肩相似,小弟却得本师罗真人传授五雷正法,所以破得他的法。《水浒传》

名词“比肩”在后来的演化过程中慢慢的消失,《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中也没有收录名词“比肩”的意义和用法。所以,这里不做详细的讨论。

除此之外,战国到两汉时期的“比肩”主要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意义开始泛化,从具体的意义“肩挨着肩”到抽象的意思指:一个接着一个,泛指数量多。例如:

(8)蚩尤之民,湎湎纷纷;亡秦之路,赤衣比肩。当时天下未必常寒也。《论衡·非韩》

另一个特点就是结构上的变化,两汉之前,“比肩”常用在“是比肩而+V”的结构中,而西汉时期,“是比肩而+V”结构中的“是”开始脱落,出现“比肩而+V”的结构。与此同时,“比肩”作为一个词单独使用情况增多。例如:

(9)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以近论远。三人比肩,不能外出户。《淮南子》

(9)中的“比肩”可以两解的,既可以认为是表示肩挨着肩,距离很近的述宾短语,又可以被当做是句中的谓词成分。从语义和句法功能的角度看,“比肩”是更加趋向于后者的。因此,随着魏晋南北朝时期,处于谓词位置的“比肩”的用例大量增多,“比肩”逐渐凝固成为一个动词。例如:

(10)长幼不可比肩,如何对我和尚!《敦煌变文》

从语义和句法结构两个角度来看,动词“比肩”分为比肩1和比肩2。以上情况中的是比肩1。意思是肩挨着肩。比肩2的意思是相当,比美。比肩1最早出现在汉代。比肩2最早出现在魏晋,主要用在“与×比肩”的结构中,表示“与×相当”的意思。

3、“比肩”的语法化

由上可得,述宾短语“比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西汉时期,述宾短语“比肩”由于趋于定向地出现在谓语的位置且有谓词的句法和语义功能而逐渐词汇化为一个动词。与此同时,表示的意义也从原来的“肩挨着肩”扩大为“一个挨着一个”,表示距离近,数量大。唐宋时期,“比肩而+V”的结构中的“而”开始脱落,“比肩”开始出现在谓词性成分的前面,表示动词的协同义。出现“比肩+V”的结构。例如:

(11)鸟有并翼飞,兽有比肩行。《全唐诗》

(12)丈人之于本朝,不深于二主,人间雅誉,过于两臣,谗夫侧目,为日久矣,比肩竞逐,庸可遂乎!《资治通鉴》

(11)(12)中的“行”和“竞逐”都是谓词性的成分,跟在“比肩”的后面,组成一个述补式的结构。意思是:一起走,一起行。

杨荣祥认为句法位置的改变是副词形成的决定性的条件。一个词或者是一个词组,或某种语言成分,如果经常处于句法结构中的谓语的前面并且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充当状中结构中的状语,那么,这个词就极有可能会发展成为一个副词。

明清时期,放在谓词前的“比肩”大量的出现在文献中。例如:

(13)吾二人比肩事主,为社稷臣,将军能见谅,已幸甚,何烦谢为。《东周列国志》

随着放在动词之前的充当状语的“比肩”的大量使用,“比肩”开始虚化为一个副词。

参考文献:

[1]余家骥主编.古代汉语常用字汇释[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

[2]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古代汉语词典(第2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3]杨荣祥.近代汉语副词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猜你喜欢
词汇化演变
介词“依据”的词汇化与语法化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政策的演变
从神话到《诗经》中复仇意识的演变
异类女性故事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演变
谈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