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方案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分析

2018-10-29 01:55高程程王宏雷
健康大视野 2018年10期
关键词:位置眩晕阵发性

高程程 王宏雷

【摘 要】目的:探究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采用不同方案治疗临床疗效分析。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6年4月~2017.6月收入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64例作为本次观察对象,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予以传统手法复位治疗,观察组予以耳石治疗仪复位治疗,并对两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6.9%,高于对照组81.3%,两组差异有意义(P<0.05)。结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采用耳石治疗仪复位治疗,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关键词】不同方案;阵发性;位置;眩晕

【中图分类号】R181.3+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10-046-01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作为现临床常见一类疾病,由于该病发病率较高,又称之为耳石症。引起该病病因为头部迅速转动至某一体位时,会伴有不同程度眩晕与眼震出现,多数为短暂性发作。良性阵发性位置眩晕作为现临床常见一种位置性眩晕,占疾病总发病率1/3,该病高发期为40~60岁[1]。临床相关治疗中,以手法復位作为常见,但由于客观条件限制作用,难以准备及其治疗,同时,对操作者手法要求较高,需要熟练手法以及肉眼判断能力,因此,常规予以手法治疗临床效果并不理想。随着现代社会经济不断发展,耳石治疗仪复位在临床疾病治疗中取得满意疗效,能快速改善患者临床症状[2]。本文就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采用不同方案治疗临床效果进行分析,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我院2016年4月~2017.6月收入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64例作为本次观察对象,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纳入标准:本次试验所有患者经过我院专业医师确诊;伴有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无严重心、肝、肾等严重原发疾病。排除标准:精神异常、抑郁症患者;不愿参与本次研究;一般资料不全者;伴有中耳、外耳疾病者。对照组中男14例,女18例,年龄21~84岁,平均(48.5±2.1)岁,观察组中男15例,女17例,年龄22~79岁,平均(51.6±3.2)岁,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复位手法干预治疗,操作者位于患者正后方位置,协助患者坐于检查床上,并将头部位置偏移患侧耳部45°,并迅速躺下,将头部垂悬于床沿位置,并呈30°,头部向检测位置转向90°,转移体位为侧卧位,将患者面部下鼻子与仰卧位成135°,予以患者坐位,将头部位置转至正中位,下颌并向下倾30°作用,体位维持2min,直至患者眩晕症状消失,并在实施下一个体位。观察组实施TRV耳石治疗仪复位法治疗:采用耳石治疗以,并水平轴电磁锁定过后,使患者处于下列位置,按照标准位:利用水平滚转试验、水平半规复位,半头向左侧固定,低于水平面45°作用,采用垂直半规管复位。该仪器可通过红外视频眼震电图记录仪,将复位过程中的细微眼震记录下来,以确定检查与治疗效果。当垂直半规管时,同时利用EPLEY手法进行复位,水平半规管采用Barbecu复位,每个位置保持眼震与眩晕小时后1min。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为显效[3]:患者眩晕、位置性眼震症状全部消失,经过变位性复查结果显示为阴性。有效:患者眩晕、位置性眼震症状缓解,未消失,头部变动过程中仍然存在一过性眩晕感。无效:眩晕症状与治疗前比较无变化甚至加重。(显效+有效)/总例数×100%=总有效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6.9%,高于对照组81.3%,两组差异有意义(P<0.05),详见表1。

3 讨论

耳石症作为一种常见于前庭系统半规管疾病,疾病病因较为复杂,是由一类体位改变而诱发的眩晕症状,临床症状表现形式为头部在进行运动过程中转移到特定位置所引发的短暂性眩晕,能观察到眼球震颤,作为前庭外周常见疾病之一[4]。由于临床发病率较高,因此,如不早期加以措施干预,会影响到患者后期生活质量。对该病相关临床治疗中,以手法复位作为常见的治疗手段,不同手法复位具有不同治疗效果。临床相关研究证实[5],对患者实施耳石治疗仪复位治疗,对改善眩晕症状具有明显疗效。作为一种在水平半规管与垂直半规管平面做360°旋转复位系统,能将患者捆绑于椅面上进行复位,进一步提高对病情的判断。

本文研究表明,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实施耳石治疗仪复位法治疗,能有效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与对照组比较,P<0.05。此种复位方式在患者中应用,能通过固定头部以及身体,避免颈部过度转动所引起的眩晕症状,以减少误诊,同时在其他各个位置上,对患者眼震现象加以监测,能减少手法复法中操作者视线受阻现象。通过以上特点,能有效进一步提高临床治疗疗效,减轻自身医疗负担。因此,临床予以患者实施耳石治疗以复位法,具有准确以及安全可靠特点。

综上所述,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实施耳石治疗仪复位法治疗,能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春燕,夏菲,王彦君等.老年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发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5,34(7):796-799.

[2] 张国庆,唐月英,陈宇等.不同方法治疗在良性阵发性眩晕的研究[J].中华耳科学杂志,2015,13(4):704-706.

[3] 田从哲,高永平,孟胜环等.继发于突发性聋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8例临床分析[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5,23(6):657-658.

[4] 王文利,徐鸥,罗亚黎等.不同方案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2016,24(6):408-411.

[5] 李进让,邹世桢,田师宇等.改良Semont方法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短期疗效研究[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7,24(5):239-241.

猜你喜欢
位置眩晕阵发性
冷冻球囊与射频消融术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有效性及安全性的比较
阵发性房颤应怎样治疗
突发性耳聋伴眩晕的临床特征探讨
辛伐他汀对高血压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作用及机制
中医泽泻汤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眩晕的临床分析
突发性聋伴发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