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医针灸配合康复手法治疗小儿脑瘫

2018-10-29 01:55周思清李清
健康大视野 2018年10期
关键词:小儿脑瘫中医针灸

周思清 李清

【摘 要】目的:浅谈中医针灸并与康复手法相配合的手段诊疗小儿脑瘫的状况。方法:研究对象是我院从2015年2月到2018年2月收治的200例小儿脑瘫患者,根据其收治的顺序不同,将患者划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主要按照中医针灸配加以康复首发的配合诊疗,对照组仅以康复手法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状况。结果: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观察组的患者治愈率效果要远大于对照组,且儿童功能独立性及运动功能等评分都要优于对照组,其差异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结论:在用康复手法治疗小儿脑瘫时加以中医针灸的配合会使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更优,具有研究意义。

【关键词】小儿脑瘫;康复手法;中医针灸

【中图分类号】R22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10-097-01

前言

脑瘫是由胎儿或婴儿脑损伤引起的一种疾病,它会引起儿童活动的病理變化,如持续的中枢运动障碍、姿势和发育障碍。儿童一旦患有脑瘫,就会出现精神、行为和中枢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同时也会在语言、视觉及听力方面表现出相应的障碍等,且更具破坏性的症状。为了研究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的实际应用价值,整理出我院近三年收治的200例脑瘫患者的临床信息,并加以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2月至2018年2月在我院就诊的200例脑瘫患儿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根据治疗顺序的不同,将儿童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人。观察组中男性56例,女性44例,其在5个月至6岁之间,平均年龄(3.7 + 0.8);疾病类型:痉挛80例,共济失调11例,手足口病9例。对照组包括58名男性和42名女性,其在6个月至7岁,平均年龄(3.2 + 0.9);疾病类型:痉挛82例,共济失调10例,手足口病8例。两组间性别、年龄、疾病及其他一般资料相比,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两组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住院患儿皆接受常规治疗,一般是按照不同的疾病类型从而实施相应的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综合康复方法,包括儿童按摩、理疗等。推拿按摩时选取承山穴、命门穴、肾俞穴、昆仑穴等,对于抽筋的孩子,确保手指柔软,整个身体放松。肌肉张力低的儿童通过伸展肌腱进行按摩。在推拿按摩中,确保你的手指始终在穴位处,手始终不离开患儿身体上,要掌握适宜的力度加以配合。理疗主要基于对患者整体身体状况的综合评价,指导患儿转向运动,提高上半身素质,支持4点爬行、站立等运动,每15分钟一次,每天1次。

观察组在结合中医针灸的基础上,找出身柱穴、百会穴、悬钟穴、神庭穴、风府穴、大椎穴、四神聪穴、阳陵泉穴等穴位,并根据儿童的具体患病特征,从而进行辨证治疗。中医针灸治疗:0.5-0.8英寸平刺治疗神庭穴和百会穴。从四个不同的方位向百会穴刺去;在鼻尖以下1英寸处穿刺风府穴。用针刺向背俞穴时,注意浅刺与斜刺,其他穴位用常规针刺治疗。针刺后头针保持40min,体针在得气后不保留,每天一次。两组脑瘫儿童皆接受了4周一疗程的治疗,并进行了三个疗程的持续治疗。

1.3 观察指标和评价标准

(1)疗效评价标准:治疗后患者的姿势异常不再出现,智力、肢体功能逐渐能够恢复正常,语言能力有所提高,效果明显;它能有效地减少不正常的姿势,提高智力和体力,提高语言能力。如果患儿治疗后不符合以上所述标准,则无效。

(2)持续观察两组儿童治疗后,运动功能总分的变动包括5个功能区域,分数越高,则表明治疗情况越好;

(3)持续观察两组儿童治疗后,功能独立性评分的变动,得分在17到129之间。分数越高,则表明治疗情况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将SPSS20.0软件应用于处理实验数据,测量的数据以x±s计量表示,用t检验,计数数据表示为一个百分比,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显著。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临床效果 观察组患儿总有效率要高于对照组,进行观察组与对照组之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评价比较 临床收治上,两组病患的功能独立性评价与运动功能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 0.05)。在经过12周的治疗后,观察组患儿治疗后的功能独立性评分和运动功能评分皆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3 讨论

脑瘫是儿童常见的非进行性脑损伤综合征,大部分发生在婴幼儿出生后一个月以内,是在多个因素下综合作用造成的。脑瘫儿童的行为、听觉、视觉、语言、智力等功能都会受到不良影响,是导致残疾的重要原因。根据中医的说法,脑瘫患儿属于“五软”和“五迟”。另外,它还受到父母气血不足的影响,再加上后天营养的丧失,导致气血虚弱,导致发育的缓慢,从而造成疾病的延迟和无法治愈的疾病。

中医按摩、推拿、康复手法等治疗方法已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应用,可以帮助儿童改变不正常的姿势,促进身体功能的恢复。在此基础上,中医针灸疗法可以补充气血、补血,促进儿童脑血流量的增加,有效修复脑细胞。通过针刺干预区和经穴针刺刺激大脑皮层,促进脑神经功能及骨骼肌功能的改善。有研究表明,在儿童脑瘫的治疗中,康复手法与中医针灸相结合,通过不同的机制发挥协同作用,从而进一步提高脑瘫的治疗效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0%,对照组为8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相关研究结果一致。因此,传统中医针灸结合儿童脑瘫康复手法治疗更为理想。

儿童的功能独立性及运动功能的评分在脑性麻痹儿童的功能独立性和整体运动功能的评价中可以准确反映儿童的康复阶段。观察组患儿治疗后的功能独立性和粗大运动功能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手法与传统中医针灸结合治疗脑瘫可以改善儿童的功能独立性及运动功能障碍,尽快促进患儿的康复。综上所述,小儿脑瘫可采用中医针灸加以康复手法的配合得到理想的治疗效果,这具有值得进一步研究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杏颜.现代康复理念结合针灸推拿对小儿脑瘫的康复效果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6,26(25):325-325.

[2] 郭洪科,张冬青,刘莎莎.针灸联合智力训练治疗小儿脑瘫84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2014,21(11):86-88.

[3] 许丽超,焦云.中医康复疗法在小儿脑瘫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J〕.世界中医药,2016,11(11):2476-2479.

[4] 刘振寰,田慧,李诺.从通督补肾健脾论小儿脑瘫的中医康复治疗〔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0(5):677-680.

猜你喜欢
小儿脑瘫中医针灸
85例针灸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
康复训练与护理干预在小儿脑瘫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康复辅具对小儿脑瘫康复治疗效果探讨
综合护理应用在小儿脑瘫护理中的效果分析
小儿脑瘫的临床护理观察
莒地砭石与中医针灸的起源探究
中医针灸结合西药治疗神经痛的临床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