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性护理在骨创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应用效果

2018-10-29 01:55李燕
健康大视野 2018年10期
关键词:预防性骨科下肢

李燕

【摘 要】目的:分析预防性护理在骨创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应用效果。方法:本次参与研究的骨科手术患者68例,纳入时间为2016年2月至2017年4月。依据护理模式差异性将所有患者均分两组,接受基础护理的34例手术患者为参照组,接受预防性护理的34例患者为研究组,最后对护理效果的差异进行总结。结果:比对两组患者护理后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研究组(2.9%)较比参照组(23.5%)更低,组数据比对判定p值小于0.05,统计学意义存在。比对手术患者护理后的各项指标(股静脉血流峰速度、股静脉血流速度和股静脉血流量),研究组改善更优,与参照组比对判定p值小于0.05,统计学意义存在。结论:对骨科手术患者实施预防性护理可以对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进行有效预防,可在临床工作上推广和普及。

【关键词】预防性护理;骨创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322.1+2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10-129-02

据有关统计表明,骨科创伤手术会致使患者静脉受损、血流停滞,与此同时会增加血液粘度。就该类患者而言,术后会限制自身活动,其不仅对下肢静脉回流造成不利影响,同时会提升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1]。为此,本文要研究骨科手术患者应用预防性护理的临床价值,现将具体流程和结果分析如下。

1 临床数据和方法

1.1 基础数据 参与本次研究的骨科手术患者68例,纳入时间为2016年2月至2017年4月。将所有患者依据护理模式差异性均分研究和参照两组,n=34。

研究组(n=34)中,患者最大年龄为80岁,最小年龄为45岁,中位年龄统计后为(57.35士5.44)岁。其中男性患者有19例,女性患者有15例。参照组(n=37)中,患者最大年龄为81岁,最小年龄为44岁,中位年龄统计后为(60.44士5.46)岁。其中男性患者有21例,女性患者有13例。

2组骨科手术患者的基线资料(年龄、例数)经对比,未产生统计学意义,组间对比判定为p>0.05,予以比较。

1.2 具体流程 参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主要内容为:入院前的简单宣教,并为患者介绍医院的环境,严格遵循医嘱用药,为其提供舒适的诊疗环境。研究组患者则实施预防性护理,详情流程为:①基础预防。在手术期间,需确保精细的动作,同时对四肢和盆腔附近的静脉予以保护,防止对静脉内膜造成损伤。患者完成手术后需适当抬高患肢,这样可以加快静脉回流速度。另外,护理人员还需告知患者康复训练的必要性,并進行以下指导,如:运动方式、频率和力度。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运动,从而对静脉回流起到促进作用[2]。②药物预防。患者完成手术12小时后需注入低分子肝素钠,并结合患者的具体状况对药物合理选择。若使用维生素K拮抗剂,需对其使用过量和凝血酶时间严密监测,一般维持在2.0至2.5秒之间,另外还需监测患者的肝肾功能。

1.3 指标的判定[3] 对两组骨科手术患者不同护理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进行统计,同时详细记录临床指标,如:股静脉血流峰速度、股静脉血流速度和股静脉血流量等。

1.4 数据处理 本次参与研究的骨科手术患者68例,临床数据通过SPSS17.0软件采集验证,两组患者股静脉血流峰速度、股静脉血流速度和股静脉血流量等临床指标对比予以(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行t检验,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对比计算采用率(%)形式表达,予以卡方检验,组间对比判定为p<0.05,产生了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预防性护理和常规护理后的各项临床指标 比对两组骨科手术患者护理后的各项临床指标,研究组股静脉血流峰速度、股静脉血流速度和股静脉血流量改善优于参照组,两组数据比对判定产生了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2.2 预防性护理和常规护理后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研究组患者中,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有1例,比例为2.9%,参照组患者中,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有8例,比例为23.5%,两组数据比对判定p值小于0.05,产生了统计学意义,X2=6.2750。

3 讨论

曾有专家表示,骨科创伤手术患者未实施护理干预具有较高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比例可达50%及以上[4]。若不能实施针对性治疗会使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对其肢体功能发挥造成影响的同时对生命安全构成危及。由此可见,对骨科手术患者而言,实施科学化和规范化护理措施对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

预防性护理属于新型护理模式,结合患者自身存在的差异对干预措施和治疗方案合理选择,不仅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同时加快患者的康复进程[5]。此次数据显示:应用预防性护理的研究组,股静脉血流峰速度、股静脉血流速度和股静脉血流量改善优于应用常规护理的参照组,两组数据比对判定产生了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来看,研究组2.9%低于参照组的23.5%,两组数据比对判定产生了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结果足以说明了预防性护理更具优势。

经上研究总结,对骨科手术患者实施预防性护理可以对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进行有效预防,可在临床工作上推广和普及。

参考文献

[1] 代兵.预防性护理在骨创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应用效果[J].血栓与止血学,2017,23(5):895-896.

[2] 姚丽娟.预防性护理在骨创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39例中的应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5(20):101-102.

[3] 马惠敏,赵金彩.脊髓损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效果评价[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2,33(6):686-688.

[4] 郭玉婷.预见性护理对骨科创伤患者的护理效果观察[J].医学信息,2015(42):288-289.

[5] 米凤梅.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性护理干预[J].山西医药杂志(下半月版),2011,40(22):1177-1178.

猜你喜欢
预防性骨科下肢
中西医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研究进展
准妈妈要重视下肢静脉曲张的预防
2015款奔驰R400车预防性安全系统故障
微表处在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中的应用
骨科临床教学中加强能力培养的探讨
馆藏唐卡保管与预防性保护
2016年《实用骨科杂志》征订启事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支架术后再狭窄的治疗
高等级公路机电系统预防性维护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