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咬伤者接种狂犬疫苗的效果分析

2018-10-29 01:55杨英巧
健康大视野 2018年10期
关键词:效果分析

杨英巧

【摘 要】目的:分析与探讨狂犬咬伤者接种狂犬疫苗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抽取本院收治的被狂犬咬伤的72例患者,并且随机采集42份狂犬的暴露脑组织标本,然后利用一系列医学检测技术例如人抗体滴度检测、犬脑分子生物学检测等进行分析,探讨狂犬咬伤者接种狂犬疫苗的临床疗效。结果:免疫后总抗体阳性数为64例,抗体阳性率为88.89%,并且0~19岁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年龄40岁以上的,P<0.05,而0~19岁与20~39岁的抗体阳性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被狂犬咬伤的人都必须及时接种狂犬疫苗,并且傷口及时规范处理,以防不良后果的出现。

【关键词】狂犬咬伤;狂犬疫苗;效果分析

【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10-227-01

众所周知,狂犬病是一种高病死率的人畜共患的传染性疾病,主要是因为人或者动物被带有狂犬病毒的狂犬等动物咬伤、抓伤后感染该病毒而患,狂犬病毒可以通过破损的皮肤侵入体内,非常容易传播,并且也容易造成死亡,各项数据均表明,狂犬病是引起死亡最多的人畜共患病[1]。虽然狂犬病有着极高的致死率,但是只要及时接种狂犬疫苗,处理伤口,就可以极大程度的预防该病的发生,本文主要探讨和分析了狂犬咬伤者接种狂犬疫苗的临床效果, 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本院收治的2015年6月~2017年6月被狂犬咬伤72 例患者,并且狂犬病毒均显示为阳性,全部患者年龄14~75岁,平均年龄(35.46±8.93)岁,体重42~80kg,平均体重(58.38±9.89)kg,其中女患者33例,男患者39例,而且狂犬病毒的暴露可以分为三级,所选患者中Ⅰ级患者0例,Ⅱ级患者51例,Ⅲ级患者21例,本实验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均在患者及家属知情的情况下进行,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的对比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随机选择42只狂犬放在合适的生物安全柜中,通过枕骨大孔快速采取脑组织,制成标本,然后置于-80℃保存备用[2]。

1.2 方法 患者在接种疫苗时采用了5针法,若是接种时间较晚、狂犬病毒暴露于中枢附近以及Ⅲ级患者,必须一天之内接种2针,此外,若是病情十分严重,还可以浸润注射免疫球蛋白。

1.2.1 伤口处理 首先,采用流动的无菌水清洗咬伤部位,也可以使用20%肥皂水清洗,清洗完后再使用生理盐水、双氧水清洗,多次交替清洗,大约持续10多分钟后,无菌棉球吸取残液,再用0.05% 的等渗碘伏溶液进行长达10~15min彻底的消毒,并且伤口以外的皮肤可以用0.5% 碘伏杀菌消毒,最后进行适合的包扎。然后全部患者每隔几天接种一次,例如第1天、第3天、第7天、第14天、第28天,然而对于Ⅲ级患者而言,只能接受被动免疫。

1.2.2 犬脑分子生物学检测 采集检测为阳性的狂犬脑组织标本的全部RNA,然后以所取RNA为反转录模板,以pd(N)6(TaKaRa)为引物,进行反转录,PCR扩增后的目的基因大小为256 bp,然后使用琼脂糖凝胶电泳进行鉴定分析。

1.2.3 人抗体滴度检测 所有患者在接种完第5针,大约5天后采集大约三毫升左右的静脉血,采集的血液不必使用肝素等,必须自然凝固,然后高速离心五分钟左右,收集上层血清,置于-80℃备用。所取血清在使用前,必须进行56℃下的30min左右的水浴灭活,灭活后,冷却至室温后,再进行下一步操作。

1.2.4 犬脑病原学检测 所收集的狂犬脑组织分为多种,有大脑、中脑、小脑以及海马回组织等,而且不同位置的脑组织分别泡在酒精中涂印在不同载玻片上,然后晾干,在室温下用4℃预冷丙酮固定,10min后加1∶50荧光标记抗狂犬病病毒核蛋白单克隆抗体,标记完成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

1.3 观察指标 荧光显微镜下对狂犬脑组织进行DFA 检测分析,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对狂犬病毒RT-PCR 检测分析,并且观察患者的RFFIT检测分析结果,并且观察不同年龄段免疫后的抗体活性情况。

DFA 检测分析。荧光显微镜下可以发现,42份狂犬脑组织标本均有不同大小的绿色荧光颗粒,而且狂犬病毒抗原阳性是通过发现有强烈绿色荧光的椭圆形颗粒确定的。

RT-PCR 检测分析。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发现,PCR扩增产物均为目的产物,即全部是狂犬病毒核酸阳性。

阳转血清大于0.5 IU/ml,在采取RFFIT 检测以后,发现全部患者均能在一定时间内产生相应的抗体, 其维持水平较高。采取5 针免疫法效果较好, 所有病例均治愈。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分析数据,计数应用X2(%),计量资料应用t检测(x±s),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免疫后总抗体阳性数为64例,抗体阳性率为88.89%,并且0~19岁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年龄40岁以上的,P<0.05,而0~19岁与20~39岁的抗体阳性率无明显差异(P>0.05),详细内容见表1。

3 讨论

狂犬病是一种高病死率的人畜共患的传染性疾病,主要是因为人或者动物被带有狂犬病毒的狂犬等动物咬伤、抓伤后感染该病毒而患,狂犬病毒可以通过破损的皮肤侵入体内,非常容易传播,并且也容易造成死亡,因为狂犬病毒可以经由伤口通过神经细胞通道传至中枢神经系统,定位于大脑等部位,进行大量增殖,最终造成神经受损,不可逆转,无法治愈。因此,被狂犬病毒携带者咬伤后,必须进行及时有效的伤口处理,接种狂犬疫苗,伤口处理时必须消毒彻底,只有彻底有效,才能有限避免病毒入侵,而且注射免疫球蛋白能够抑制伤口处的病毒增殖,防止病毒侵入[3]。只有连续接种疫苗,才能使机体自主形成一定量的中和抗体,对抗外来的狂犬病毒。随着狂犬病防治多的大力宣传,人们的防范意识已经显著提高了,但仍有部分不及时接种疫苗的的人群,最终造成死亡,总之,被动物咬伤后,及时接种疫苗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组研究病例为随机选取本院收治的2015年6月~2017年6月被狂犬咬伤72 例患者,并且狂犬病毒均显示为阳性,全部患者在被狂犬咬伤后及时处理伤口,并且及时采取5针接种法接种疫苗,能够促使患者在一定时间内产生一定量的抗体,全部患者血清抗体水平>0.5 IU/ml, 因此5针接种法拥有良好的免疫效果。总之引发狂犬病及导致狂犬病传播的主要是通过带有狂犬病毒的异常犬主动攻击人类造成的,一些带有狂犬病毒的其他动物也会传播狂犬病,所以必须加强流浪狗的管理力度,增强人们的有效预防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控制狂犬病的传播。

综上所述,被狂犬咬伤的人都必须及时接种狂犬疫苗,并且伤口及时规范处理,以防不良后果的出现。

参考文献

[1] 刘丽萍,赵晓新.接种狂犬疫苗患者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价[J].当代护士(上旬刊),2016,11(06):128-129.

[2] 张博.狂犬病疫苗免疫接种后227例抗体检测结果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5,31(22):154-156.

[3] 钟海关.狂犬咬伤者接种狂犬病疫苗的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12):262-263.

猜你喜欢
效果分析
子宫动脉栓塞治疗产后出血效果分析
分析阿奇霉素联合痰热清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效果
腹部手术后胃肠动力障碍的诊治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