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发酵人工窖泥的制备及应用研究

2018-10-30 14:33薛正楷赵金松张宿义
酿酒科技 2018年10期
关键词:乙酯菌液菌门

薛正楷 ,赵金松 ,张宿义 ,倪 斌 ,5

(1.泸州职业技术学院白酒学院,四川泸州 646001; 2.泸州市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四川泸州646000;3.四川理工学院,四川自贡643000; 4.泸州老窖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四川泸州646002;5.泸州江潭窖酒业有限公司,四川泸州646005)

窖泥是浓香型白酒酿造的基础,其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所产基酒的质量。窖泥中微生物类群非常复杂,栖息着大量的己酸菌、乳酸菌、丁酸菌、甲烷菌、硫酸盐还原菌和硝酸盐还原菌等窖泥功能菌,对产生浓香型白酒的风格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窖泥质量不仅在于其理化指标丰富程度,更取决于这些有益窖泥功能菌的种类、数量及产物的代谢能力,以及营养成分的合理比例,是直接影响白酒质量的关键所在[2]。正是由于这些有益功能菌的大量生长、繁殖、代谢以及相互协调作用,才赋予了白酒的独特香型,造就了以已酸乙酯为主体香的浓香型白酒的典型风格[3]。因此,窖泥质量的优劣对浓香型白酒的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传统人工窖泥在生产过程中有两个突出问题:新窖泥自然老熟时间太长;使用一段时间后窖泥会老化而影响酒的品质[4-5]。而在传统人工窖泥培养的基础上,通过采取加入协调而全面的优良菌种、科学合理的培养配方,增加窖泥中有益微生物菌群和各种营养成分,并加速其老熟,以缩短自然老熟时间[6-14]。

拟采用本研究选育的产己酸菌菌株L.fusiformis-ep-SigB,制备窖泥,为该菌株的产业应用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1 材料

1.1 窖泥制备材料

窖皮泥、老窖泥、豆饼粉、麸皮由泸州精圣酒庄惠赠;黄泥土、酒糟、黄水、底锅水、酒尾由泸州江潭窖酒业有限公司惠赠;中偏高温大曲粉,购自泸州怀玉制曲有限公司;酵母膏、碳酸氢钠(NaHCO3)、氟化钠(NaF)、硫酸钠(Na2SO4)、乙酸钠(CH3COONa)、EDTA二钠(C10H14N2O8Na2·2H2O)、酒石酸钾钠(KNaC4H4O6·4H2O)、氢氧化钠(NaOH)、碘化钾(KI)、氯化汞(HgCl2)、氢氧化钾(KOH)、酒石酸钠(Na2C4H4O6·2H2O)、钼酸铵([(NH4)6Mo2O7·4H2O])、氯化亚锡(SnCl2)、四苯硼钠[NaB(C6H5)4]、磷酸二氢钾(KH2PO4)、硫酸铵([(NH4)2SO4])、硝酸钾(KNO3)、硫酸钾(K2SO4)、磷酸氢二钾(K2HPO4)、硫酸镁(MgSO4)、无水乙醇、无磷活性炭、阿拉伯胶粉、甘油、甲醛,购自成都科龙试剂厂;FastDNA®SPINKitforSoil购自MPBIO公司;L.fusiformis-ep-SigB己酸菌液由本实验室提供。

1.2 人工窖泥配方

根据文献和生产实践[15-19],本项目配制下列8个窖泥方案进行筛选。

方案1(X1):L.fusiformis-ep-SigB菌液2.5%;20%vol酒尾10%;黄泥土50%;窖底泥0.5%;优质大曲粉8%;香醅8%;磷酸氢二钾0.05%;乙酸钠1.5%;酵母膏0.54%;黄水8.45%;水10.46%。

方案2(X2):黄黏土40%;泥碳5.04%;窖皮泥15%;L.fusiformis-ep-SigB菌液1.5%;大曲粉2.5%;豆饼粉1.5%;骨粉0.5%;母(底)糟或丢糟1%;黄浆水(按固体材料比)5%;尾酒(20%vol)15%;醋酸钠3%;磷酸氢二钾0.05%;水9.91%。

方案3(X3):黄泥40%;粮糟3%;曲粉2%;L.fusiformis-ep-SigB菌液5%;黄水3%;豆饼粉1%;磷酸氢二钾0.02%;尾酒10%;泥碳5%;污泥2%;底锅水1%;窖皮泥4.57%;生香窖母4%;水19.41%。

方案4(X4):黄黏土53%;母糟6.5%;黄水6.5%;中高温曲粉2.5%;窖皮泥7.89%;豆饼粉1%;L.fusiformis-ep-SigB菌液6.5%;30%vol低度酒1.3%;骨粉0.7%;水14.11%。

方案5(X5):黄泥100%;老窖泥5%;窖皮泥10%;酒糟8%;大曲粉3%;豆饼粉1.5%;黄水8%;酒尾5%;营养盐0.11%;乙酸钠0.1%;L.fusiformis-ep-SigB菌液10%;底锅水适量。

方案6(X6):黄泥100%;窖皮泥10%;酒糟5%;大曲粉2%;豆饼粉1.2%;麸皮3%;L.fusiformis-ep-SigB菌液10%;酒尾(12%vol)15%;黄水5%;乙酸钠0.05%;磷酸氢二钾0.01%;酵母膏0.01%;藕塘泥适量;底锅水适量。

方案7(X7):以黄泥为100%标准计,黄水10%,酒糟10%,L.fusiformis-ep-SigB菌液10%,曲粉1.0%,豆饼1.5%,NaAc 0.1%,KH2PO40.16%,(NH4)2SO40.005%,MgSO40.002%,蛋白胨0.01%,酒精4%。

方案8(X8):以黄泥100%为标准计,老窖泥3%;L.fusiformis-ep-SigB菌液10%;酒糟8%;大曲粉2%;豆饼粉1.5%;营养盐0.11%;乙酸钠0.1%;酵母膏0.1%;硫酸铵0.05%;磷酸氢二钾0.04%;硫酸镁0.02%;黄水8%;酒尾5%;底锅水适量。

1.3 微生物计数培养基

微生物计数培养基分别采用细菌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培养基)、放线菌培养基(高氏1号琼脂培养基)、真菌培养基(马丁(Martin)-孟加拉红琼脂培养基)、巴氏梭状芽孢杆菌合成培养基。

2 方法

2.1 窖泥培养

配制8种窖泥配方,将温度控制在40℃,培养60 d,每种窖泥3个重复。

2.2 泥样微生物分析采用稀释平板计数法

用接种匙称取8种方案的0.5 g新鲜窖泥于4.5mL无菌水中,置于30℃的摇床中振荡30~40min。再从中用移液管吸取0.5 mL菌液到盛有4.5 mL无菌水的试管中,一直稀释至10-5梯度。从适度的稀释液中分别吸取0.1 mL菌液到已倒好的平板上(每种2个)(事先观察平板是否被污染),然后用涂布器涂匀,将涂布好的培养皿倒置放于培养箱中。细菌在35℃下培养1~2 d。同时对细菌做厌氧培养,在真空干燥箱中抽真空至0.08 MPa,在35℃条件下培养3~4 d。真菌在30℃下培养2~3 d,芽孢杆菌30℃下培养1~2 d,在真空干燥箱中抽真空至0.08 MPa。放线菌于30℃下培养5~7 d。

2.3 理化分析方法

氨态氮的测定采用纳氏试剂比色法,样品需用新鲜窖泥,同时测定水分,以换算成绝干样的含量;水分及挥发物测定采用恒重法,腐殖质的测定采用重铬酸钾氧化法,有效磷的测定采用碳酸氢钠法,pH值采用pH计测定,钙的测定采用高锰酸钾滴定法;白酒总酸、总酯及组成酸、酯的测定参考国家标准GB/T 10345—2007《白酒分析方法》中总酸、总酯的测定方法。

2.4 感官评定、理化评定

采用赵长青等方法[20],对8块窖泥进行感官和理化评定,结果见表1和表2。

表1 窖泥感官质量标准表(总分60分)

表2 窖泥理化、微生物指标评定表(总分40分)

2.5 窖泥配方细菌多样性分析

窖泥送上海美吉生物有限公司完成。具体方法如下:采用 FastDNA® SPINKitforSoil对8个的窖泥配方细菌DNA进行提取。以不同配方窖泥细菌总DNA为模板,引物采用细菌16S rRNA V4—V5 区引物515F(5′-148-GTGCCAGCMGCCGCGG-3')和907R 149 (5′-CCGTCAAATTCMTTTRAGTTT-3′)进行Touch Down PCR扩增,利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仪对8个窖泥细菌DNA PCR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分析,为了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及普遍性,需对获得的原始序列进行适当的筛选,去掉低质量的序列,进而获得满足后续分析要求的高质量序列。通过与核糖体数据库(ribosomal database project,RDP)已知序列的比对,修剪适配器和核糖体标签来减少测序错误率。利用微生物生态学的定量分析(quantitative in sights into microbial ecology,QIIME)平台对窖泥细菌DNA序列进行高级生物信息分析,每个样品剩余的高质量序列用于划分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OTU)。在97%相似度的OTUs进行同源性比对的基础上,评估窖泥样品细菌的丰富度(Chao指数)和多样性(Shannon指数)。此外,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用来反映不同窖泥样本之间细菌组成的差异。

图1 夹泥发酵

2.6 生产试验

按窖泥配方X8制备的窖泥,将窖泥放置于竹筒中,将竹筒放置于浓香型白酒窖池糟醅中层(图1I),A、B糟层均放置装满窖泥的竹筒(竹筒表面密布小孔),每窖池放置竹筒180个,共90 kg窖泥;共进行3个重复试验。按正常工艺发酵60 d,蒸酒,取酒进行气相色谱分析。

2.7 数据处理

采用sigmaplot14进行绘图;采用spss和excel进行数据处理。

3 结果与讨论

3.1 细菌有氧计数

采用菌落计数的方法,对有氧条件下不同发酵时间的平板进行细菌菌落计数,结果见图2。

图2 有氧条件下的细菌数

分析图2可知,8个方案除X6方案在第40天达到菌落最大值以外,其余方案均在第60天达到最大菌落数,每方案最大菌落数分别为:98.7(第60天)、67.6(第60天)、42(第60天)、78.7(第60天)、76.4(第 60 天)、61.2(第 40 天)、37.7(第 60 天)、127.5(第60天)(×105cfu/mL),可见,60 d发酵窖泥在有氧条件下,X8在60 d时,细菌数最大菌落数为127.5(×105cfu/mL),其次是方案1,在60 d时最大菌落数为98.7(×105cfu/mL)。

3.2 细菌无氧计数

采用菌落计数的方法,对无氧条件下不同发酵时间的平板进行细菌菌落计数,结果见图3。

图3 无氧条件下细菌菌落数

分析图3可知,方案X1到方案X8最大菌落数分别为:151.7(第60天)、137.2(第60天)、32.1(第60天)、75.8(第40天)、77.2(第40天)、79.2(第60天)、89.8(第60天)、145.7(第60天)(×105cfu/mL),可见,发酵窖泥在无氧条件下,8个方案中最大菌落数为X1,其细菌数最大菌落数为157.1(×105cfu/mL);其次是X8在60 d时最大菌落数为145.7(×105cfu/mL),将二者菌落数进行成对数据T检验,其Sig=0.624>0.05,表明二者差异不显著。

3.3 放线菌计数图

采用菌落计数的方法,对无氧条件下不同发酵时间的平板进行放线菌菌落计数,结果见图4。

图4 无氧条件下放线菌菌落数

分析图4可知,总体上看,放线菌菌落数,0~20 d时,逐渐降低,20~60 d时,菌落数逐渐增加,60 d时,方案X8菌落数最多,达到26(×105cfu/mL),其次是方案X4,菌落数达16(×105cfu/mL)。

3.4 芽孢杆菌

采用平板菌落计数的方法,对无氧条件下不同发酵时间的平板进行芽孢杆菌菌落计数,结果见图5。

图5 无氧条件下芽孢杆菌菌落数

分析图5可知,8个方案中芽孢杆菌最大值为方案X8,其芽孢杆菌在第60天达到53.4(×105cfu/mL),其次是方案4,为49.6(×105cfu/mL)。

3.5 真菌

采用平板菌落计数的方法,对无氧条件下不同发酵时间的平板进行真菌菌落计数,结果见图6。

图6 无氧条件下真菌菌落数

分析图6可知,在60 d时,真菌菌落在方案X4达到最大值32.4(×105cfu/mL),其次为方案X8,真菌菌落达到17.3(×105cfu/mL)。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X8方案中的放线菌、细菌(有氧和无氧)、芽孢杆菌比其他方案都多,真菌X4方案最多,X8方案其次,总体上看,X8方案为最优方案。

3.6 理化性质

对8个窖泥培养方案进行氨态氮、速效钾、有效磷、pH值和含水量分析,结果见表3。

采用表1和文献对窖泥理化性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X8和X4较优。

基于表2对8个窖泥方案进行分析,结果见表4。

表3 8个窖泥培养方案理化分析

表4 8个窖泥培养方案的感官评定结果

从表4可知,方案8感官评价较好。

3.7 窖泥群落结构分析

利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窖泥细菌DNAPCR产物进行测序分析,通过数据库比对得到窖泥细菌的种类,并进一步计算各种细菌所占细菌总数的比例(即相对含量),结果见图7。

图7 不同窖龄窖泥与8个人工窖泥细菌群落结构分析

从图7可知,4年、10年、50年和100年窖底泥中细菌以厚壁菌门(Firmicutes)最多,占细菌总体群落结构的90%以上。由于该门是原核生物界中一类细胞壁厚度为10~50 nm细菌的高级分类单元,包括一大类细菌,多数为革兰氏阳性,有细胞壁结构,少数缺乏细胞壁而不能被革兰氏方法染色,如柔膜菌纲(Mollicutes)(如支原体),但也和其他革兰氏阳性菌一样缺乏第二层细胞膜。厚壁菌门细胞壁含肽聚糖量高,为50%~80%,细胞壁厚10~50 nm,革兰氏染色呈阳性。厚壁菌门多为球状或杆状,也有不规则杆状、丝状或分枝丝状等;很多厚壁菌可以产生芽孢,它可以抵抗脱水和极端环境。很多环境中都可找到芽孢,很多著名的病原菌都能产生芽孢;厚壁菌门原本包括所有革兰氏阳性菌,主要由芽孢杆菌纲(Bacilli)、梭菌纲(Clostridia)、丹毒丝菌纲(Erysipelotrichia)、热石杆菌纲(Thermolithobacteria)及一些不确定的遗传类群组成,其中芽孢杆菌纲和梭菌纲构成了厚壁菌门的主体;在8个人工窖泥中,厚壁菌门占细菌群落总量最大的为X4,相对比例达到近70%,其次为X8占55%左右。

在8个人工窖泥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也是群落结构中相对比例较高的一个门,为革兰氏阴性菌,其外膜主要由脂多糖组成。很多变形菌门细菌利用鞭毛运动,但有一些非运动性的种类,或者依靠滑行来运动。此外还有一类独特的黏细菌,可以聚集形成多细胞的子实体。变形菌门包含多种代谢种类。大多数细菌为兼性或者专性厌氧及异养生活,但有很多例外。很多并非紧密相关的属可以利用光合作用储存能量,因其多数具有紫红色的色素,被称为紫细菌,其中X1中几乎占了细菌群落结构的50%,X4和X8中分别占了10%和15%。

3.8 生产实验

取发酵60 d的蒸馏原酒,进行气相色谱检测,结果如表5。

对试验组和对照组的主要乙酸乙酯、丁酸乙酯、乳酸乙酯、己酸乙酯、总酸、总酯采用配对数据T检验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试验组与对照组间乙酸乙酯(Sig=0.111>0.05)、乳酸乙酯(0.05>Sig=0.022>0.01)差异不显著,试验组与对照组间己酸乙酯(Sig=0.001<0.01)、丁酸乙酯(Sig=0.002<0.01)、总酯(Sig=0.001<0.01)、总酸(Sig=0.009<0.01)差异极显著。

表5 原酒中主要风味物质分析

4 结论

本项目通过对8个人工窖泥方案进行细菌、真菌、放线菌、芽孢杆菌平板计数分析、窖泥的理化分析、细菌群落结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添加L.fusiformis-ep-SigB发酵液的X8号窖泥配方具有较好的各项指标,为最优窖泥配方。

采用添加L.fusiformis-ep-SigB发酵液的X8号方案进行窖泥制备,对发酵60 d的窖泥采用夹泥发酵工艺进行生产试验,结果表明,试验组与对照组间乙酸乙酯(Sig=0.111>0.05)、乳酸乙酯(0.05>Sig=0.022>0.01)差异不显著,试验组与对照组间己酸乙酯(Sig=0.001<0.01)、丁酸乙酯(Sig=0.002<0.01)、总酯(Sig=0.001<0.01)、总酸(Sig=0.009<0.01)差异极显著,本试验成功筛选出可用于浓香型白酒的窖泥配方。

猜你喜欢
乙酯菌液菌门
豉香型白酒中三种高级脂肪酸乙酯在蒸馏及原酒贮存过程中变化规律的研究
不同强化处理措施对铜污染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基于自主核酸提取方法分析单油井采出液微生物*
多糖微生物菌液对油菜吸收养分和土壤氮磷淋失的影响
Bonfire Night
野生树鼩与人工饲养树鼩消化道不同部位微生物组成的比较研究
鼠伤寒沙门氏菌回复突变试验中通过吸光度值测定菌液浓度的方法研究
造纸废水UMIC反应器中微生物的纵向分布特性
HPLC法测定氢溴酸西酞普兰中的基因毒性杂质对甲苯磺酸乙酯
螺虫乙酯高效液相色谱的分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