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综合护理干预

2018-10-30 11:47王亚丽易海英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8年20期
关键词:呼吸衰竭阻塞性入院

刘 侠, 尹 培, 张 丽, 王亚丽, 易海英

(陕西省安康市中医医院 呼吸内科, 陕西 安康, 7250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急危重症,可造成机体多系统受累,严重时可引发通气功能障碍,并导致呼吸衰竭[1]。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而言,严重的换气或通气功能障碍不仅会对其正常生活造成影响,而且易导致其死亡风险上升[2]。既往研究[3-5]证实,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实施积极的护理干预,可有效控制患者临床症状的持续恶化,对于改善其生存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114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探讨综合护理模式的临床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4月—2018年3月本院所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114例,均确诊合并Ⅱ型呼吸衰竭,均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6]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呼吸衰竭的相关诊断标准,并排除合并先天性心脏病、冠心病等其他因素所致呼吸衰竭者、合并肺部损伤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7例。观察组57例,男32例,女25例,年龄43~75岁,平均(59.6±5.9)岁,平均病程(3.7±1.2)年,入院检查显示心功能Ⅲ级25例,心功能Ⅳ级32例。对照组57例,男35例,女22例,年龄41~78岁,平均(60.3±6.7)岁,平均病程(3.9±1.0)年,入院检查显示心功能Ⅲ级27例,心功能Ⅳ级30例。2组患者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已通过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批。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实施呼吸内科常规护理,包括气道护理、饮食护理、呼吸机护理等。

1.2.2 观察组: 以常规护理为基础,对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① 入院指导: 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协助患者及家属办理入院手续,并向患者介绍住院环境、护理人员构成、主治医师等; 向患者讲解通气治疗等基本治疗方法及相关仪器,并提醒相关注意事项,帮助患者了解自身病情,以便更为积极地配合临床治疗与护理工作。② 心理护理: 患者普遍年龄较大,且多合并各种基础疾病,加上受长期呼吸功能障碍的影响,易产生抑郁、焦虑、悲观等各类负面情绪,不仅会造成病情不稳定,同时易导致患者对临床治疗与护理产生抵触心理。因此,护理人员应与患者及家属充分交谈,了解患者心理状态,对其适当开导,以帮助患者疏解不良情绪。同时护理人员应向患者解释各项检查结果,帮助患者正确认识自身病情,并以治疗成功患者作为示例,以增强患者坚持治疗的信心。此外护理人员应与患者家属进行交流,帮助其了解家庭支持与鼓励对改善患者预后的重要性。③ 呼吸机护理: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者普遍需要接受呼吸机同期治疗[7]。在呼吸机治疗时,护理人员应帮助患者调整体位及呼吸机参数,以增强人机交互、协调。面罩的佩戴应松紧适宜,避免压迫过度对患者鼻面部造成压迫,使其在通气治疗期间产生不适感。机械通气开始后,应根据患者耐受情况对压力进行调节,待患者意识清醒后将呼吸机转为间断使用。在通气治疗期间,应对管路、机器工作状态、各部位连接情况等密切观察,并注意患者血气指标、意识变化,以保证上机的安全性。④ 插管护理: 在插管期间,护理人员应对患者胸部轮廓起伏情况进行观察,以保证患者呼吸状况稳定; 同时对气管进行妥善固定,避免因患者活动导致气管移动,使气体漏出[8]。在住院期间,护理人员应按时对患者进行气道湿化,以促进痰液及时排除,避免引起窒息、缺氧、肺不张等恶性并发症。⑤ 其他护理: 在患者卧床期间,护理人员可根据医嘱协助患者调整体位,保证其处于舒适体位,避免肢体过度外展或屈曲,减轻胸部所受压力; 在日常饮食中,应给予患者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以改善患者机体营养状况,提高机体免疫力。

1.3 观察指标

① 临床症状: 对2组患者肺部啰音、喘憋、发烧等临床症状的缓解时间进行观察与记录。② 肺功能: 对2组患者护理前后的每分钟最大通气量(MVV)、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等肺功能指标和动脉血氧分压[p(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CO2)]等血气指标进行检测与记录。③ 护理质量: 采用本院自制呼吸内科护理质量评估量表对2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评估,包括不满意、一般、满意3级。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 果

2.1 肺功能及血气指标

入院时, 2组患者肺功能指标、血气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经护理与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FVC、FEV1、MVV、p(O2)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CO2)水平则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护理前后肺功能指标和血气指标比较

与护理前比较, *P<0.05;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临床症状

观察组患者喘憋、肺啰音、高温等症状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时间比较 d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3 护理质量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n(%)]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 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慢性气道阻塞性疾病,患者多处于肺泡低通气状态,不仅可出现高碳酸血症、低氧血症等酸中毒症状,同时易诱发Ⅱ型呼吸衰竭,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9]。研究[10]指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除实施针对性治疗与辅助通气外,合理的护理方案对于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同样至关重要。

与常规护理相比,综合护理模式的优势主要在于护理操作更具有整体性与针对性[11]。有研究[12]指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受长期疾病的困扰,普遍存在巨大的精神压力,且在进入医院的陌生环境后,易造成紧张、焦虑情绪加剧,产生恐惧、逆反心理,不利于治疗与护理操作的顺利开展。因此,本研究对观察组患者实施入院指导与心理护理,以帮助患者尽快熟悉治疗环境及了解自身病情,并通过针对性心理疏导改善患者精神状态[13-14]。机械通气与插管辅助通气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常用治疗方式,本研究对观察组患者进行机械通气辅助护理与插管护理,以提升患者在通气治疗期间的舒适度,并保证通气治疗顺利进行[15-16]。同时,观察组实施气道护理,以避免患者气道过度干燥或出现痰液潴留,保证气道畅通,对于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17-18]。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的肺功能指标、血气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表明与常规护理相比,综合护理模式可更为有效地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呼吸功能[19-21]。此外,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及护理满意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提示综合护理模式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治疗中较常规护理模式具有更为积极的应用价值[22-23]。

综上所述,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呼吸功能[24-25], 对于缓解临床症状及减轻患者痛苦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且较常规护理模式更有利于提高呼吸内科护理服务质量,对减少护患矛盾及保证临床治疗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呼吸衰竭阻塞性入院
利用信息技术再造急诊入院管理流程*
无创呼吸机治疗呼吸衰竭临床护理观察
呼吸衰竭的护理分析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干预及护理
探析NO结合高频震荡治疗严重呼吸衰竭的效果
BiPAP 治疗 AECOPD 合并 II 型呼吸衰竭的效果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50例
中西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气肿50例
入院计划概念框架系统分析
多因素可识别急性冠脉综合征再入院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