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手术患者的综合性护理与心理干预

2018-10-30 11:47白雷丽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8年20期
关键词:胃肠功能综合性心率

白雷丽, 张 婧

(陕西省延安市人民医院, 1. 普外科二病区; 2. 骨一科, 陕西 延安, 716000)

胃癌为临床常见疾病,患病人数居中国各种恶性肿瘤之首[1]。目前,胃癌切除术是临床治疗中早期胃癌的主要手段,手术治疗效果确切,可显著延缓病情进展,并可延长患者生存期。但胃癌手术创伤性较大,治疗过程中的疼痛以及术后并发症等均会使患者产生巨大心理压力[2], 因此,有效降低胃癌手术患者的围术期应激反应并改善其负性情绪对于提高手术疗效与促进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有积极意义。本研究在总结以往临床护理经验的基础上对胃癌手术患者实施综合性护理联合心理干预,应用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6年2月—2018年4月收治的拟行胃癌手术的患者210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 ① 临床明确诊断为胃癌,符合相关诊断标准[3]; ② 对本研究知情同意,签署同意协议,治疗护理依从性较好; ③ 无胃癌手术禁忌证,择期在本院行胃癌切除术; ④ 均为初诊入院,首次行手术治疗,且对自身疾病知晓; ⑤ 意识清楚,认知无异常,无沟通障碍; ⑥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符合相关伦理要求。排除标准: ① 合并心脑血管疾病及肝肾功能障碍者; ② 既往有胃肠手术史者; ③ 合并自身免疫系统疾病者及严重感染、腹膜炎患者; ④ 近期应用影响胃肠功能药物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05例。对照组中,男60例,女45例,年龄18~70岁,平均(53.5±5.1)岁,病理类型为鳞癌16例、腺癌89例,受教育程度为小学及以下19例、初中39例、高中及中专27例、大专及以上20例; 观察组中,男59例,女46例,年龄19~71岁,平均(53.7±5.5)岁,病理类型为鳞癌18例、腺癌87例,受教育程度为小学及以下20例、初中40例、高中及中专26例、大专及以上19例。2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围术期实施常规护理,包括疾病介绍、注意事项、相关检查、手术流程,并做好术前准备、常规心理指导。

1.2.2 观察组: 围术期实施综合性护理联合心理干预。⑴ 心理干预: 胃癌手术前,受疾病困扰及对手术不确定性的担忧,患者均存在较大心理压力,悲观、焦虑、恐惧、紧张情绪严重,有患者甚至拒绝手术治疗[4], 因此护理人员要加强心理干预,首先耐心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并回答患者提出的相关问题,详细讲解手术治疗的必要性与有效性,消除其顾虑; 其次,向患者介绍以往成功案例,鼓励患者勇于表达自身想法,帮助其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再次,强调良好的情绪与配合对手术成功的重要性,促进患者自我调节[5-6]; 此外,对负性情绪严重者可通过音乐疗法、内心意向疗法等予以心理疏导; 术后及时了解患者心理状况,定期给予鼓励、心理疏导等心理干预[7-8]。⑵ 综合性护理措施: ① 术前胃肠道准备,包括禁饮、禁食、灌肠、插入胃管等; ② 基础护理干预,护理人员密切监测患者围术期各项生命体征,密切观察患者腹部情况及出血状况,及时记录液体出入量、尿量等,加强病房巡视,术后早期协助患者进行肢体运动; ③ 疼痛干预,术后患者均可出现较为严重的疼痛,护理人员应密切关注患者疼痛状况,遵医嘱给予镇痛药,熟练掌握给药方法,确保镇痛有效; 加强与患者沟通,给予患者情感支持,鼓励其坚强面对疼痛及疾病困扰; ④ 健康宣教,加强患者对疾病的认知,详细介绍术后饮食注意事项及饮食原则,嘱患者术后合理运动,保持心情舒畅、生活规律,避免过度劳累[9-10]; ⑤ 引流管护理,严密监测术后引流状况,确保引流管畅通,观察患者出血量、颜色等,如出血量过多要及时汇报医师; ⑥ 术后并发症预防,术后严密监测患者出血情况,一般术后24 h内胃管会流出咖啡色或暗红色胃液,属正常现象,但如发现短期内流出大量鲜血,或患者出现黑便、呕血等状况,则要及时报告医生,并立即给予吸氧、心电监护、开通静脉通路等[11-12], 做好再次手术准备; 术后第2天开始定期协助患者翻身,帮其叩背排痰,并嘱深呼吸时保护好胃部切口,指导患者正确咳嗽、排痰,必要时应用化痰药促进排痰,适当给予抗生素药物抗感染,预防肺部感染; 密切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吻合口瘘,如有持续高热、呼吸急促且右上腹剧烈疼痛,出现腹膜刺激征,则应及时报告医生。

1.3 观察指标

① 应激反应: 记录2组患者入院时及手术麻醉前的心率、平均动脉压,检测空腹血糖,评价应激反应。② 胃肠功能: 观察并记录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包括肠鸣音、腹胀恢复时间、排气时间等。判断腹胀及其程度的标准[13-14]: 术后肛门排气前无腹胀感,判定为无腹胀; 术后患者肛门排气前主诉存在轻微腹胀,能够感觉到腹内有转动的气体,但切口无胀痛感,为轻度腹胀; 术后患者腹部膨隆,且切口疼痛,但尚可忍受,为中度腹胀; 术后患者腹部膨隆,主诉切口胀痛,且患者出现烦躁不安、呻吟症状,严重者出现呼吸困难,为重度腹胀。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2.1 应激反应

入院时, 2组患者的心率、平均动脉压、空腹血糖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手术麻醉前,观察组心率及平均动脉压、空腹血糖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应激反应情况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胃肠功能

观察组患者排气时间和肠鸣音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且术后腹胀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表3。

表2 2组患者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表3 2组患者术后腹胀情况比较[n(%)]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 论

综合性护理联合心理干预有助于降低胃癌患者的应激反应。临床研究显示,多数胃癌患者的手术相关知识较为缺乏,且对手术疗效存在顾虑,术前承受较大心理压力,导致应激反应较强,不利于手术的顺利开展[15-16]。同时,胃癌手术本身属于一种应激源,胃癌患者既担心手术效果不理想,又对手术带来的疼痛及预后效果存在顾虑,从而易出现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应激反应[17]。本研究发现,多数拟行胃癌手术者在术前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应激反应,如心率异常加快、心率不齐、血压升高等,与入院时的心率、血压存在显著差异。本院采取综合性护理干预联合心理干预方式对观察组患者进行围术期护理,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手术麻醉前的心率及血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提示观察组患者的术前应激反应显著轻于对照组(P<0.05), 证实综合性护理与心理干预对降低患者应激反应发挥了重要作用。分析原因,可能为术前针对性心理干预通过耐心沟通、详细讲解、心理疏导等措施,有效缓解了患者紧张、焦虑情绪,并通过音乐疗法、内心意向疗法等专业性心理疏导手段对患者不良情绪进行疏导,对消除患者顾虑与提升战胜疾病信心、促进自我调节等有积极作用[18-19]; 同时,在综合性护理中,护理人员加强了对患者的基础性护理及术前准备,使得护理工作有条不紊、科学严谨,而健康宣教可提高患者认知水平,均对有效消除患者顾虑、增强患者安全感及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有重要价值。空腹血糖也是衡量机体应激反应状况的重要指标[20-21]。研究[22-23]发现,当机体出现应激反应时,能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从而导致肾上腺皮质功能升高,导致机体中空腹血糖水平升高,且其升高程度与机体的应激反应程度呈正比。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手术麻醉前的空腹血糖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提示综合性护理与心理干预可显著降低胃癌患者的应激反应。

综合性护理联合心理干预有助于促进胃癌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排气时间和肠鸣音恢复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且术后腹胀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综合性护理联合心理干预对促进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有积极作用。胃癌术后患者均可出现剧烈疼痛,加上短期内营养供应不足,从而会导致其胃肠功能恢复缓慢,因此疼痛干预十分关键和必要[24-26]。护理人员除应熟练掌握镇痛药物使用方法,给予患者有效镇痛外,还应密切关注患者疼痛状况,适时给予情感支持,以有效减轻疼痛给患者带来的困扰和不适感。此外,护理人员尤其应注重患者术后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加强病房巡视,密切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一旦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医生,为患者的顺利康复保驾护航。有研究[27-29]资料显示,综合护理对促进胃癌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提高有重要价值,与本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猜你喜欢
胃肠功能综合性心率
四磨汤口服液对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后胃肠功能改善的作用分析
心率多少才健康
促进患者子宫切除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研究进展
离心率
离心率相关问题
定制铺丝新工艺降低成本提高综合性能
探索圆锥曲线离心率的求解
模糊PID在离合器综合性能实验台中的应用
护理干预对腹膜炎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作用分析
护理干预对腹膜炎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作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