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们参加过的考试

2018-10-30 02:32廖方舟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初中版 2018年9期
关键词:贺知章监考欧阳修

廖方舟

现代监考实录

监考拯救选择苦难症

很多地方的中考规定8点钟开始考试,这就够早了,而监考老师得提前1个小时到考场进行准备工作。点名,开会,领试卷,布置考场,等到考生们进场,还要挨个检查证件。随着开考时间的临近,问题也多起来:

“老师,请问32号考场是这里吗?”

“老师,请问厕所怎么走?”

“老师,我出门才发现准考证没带……”

还有些考生会强行治好你的选择困难症。比如,考试快开始了,突然有人要去上厕所。这时候你就要快速决定:让他去吧,害怕他没法及时赶回来;不让他去吧,又觉得自己太不人道,假如他一会儿没忍住,不仅是他,在场的考生心态都要崩吧……这么来几次,再纠结的人,都会变得果断。

监考时的脑洞

开考铃声的响起,对考生们而言,是开始答题的信号;而对于坐在考场前后的监考老师来说,这是一个让他们变身“人肉灯塔”的咒语:开考后,未遇特殊情况,监考老师不能随便移动。我们来听听这位监考老师的口述吧:

看着面前低头答卷的考生,我决定找点事情做:根据考生们的外貌、特征,給每一位考生编故事。“三排靠墙的这位考生,从头发的凌乱程度来看,一定是急匆匆赶往考场的,平时兴许是个熬夜打游戏的主。”“左边的这个女孩子,在检查证件时,发现她的学生证褪色较严重,平时应该很少用卡套之类的东西,她可能是一个不拘小节的人。”“最后一排的那个男生,从考试开始就没有抬起过头,说不定是个学霸。”……没想到,我居然用这种方式战胜了瞌睡。

监考比考试压力更大

还有一些老师宁愿考试也不想监考,不信,你听:

每次考试我都很紧张。虽然我不是考生,但却比考生还紧张。监考老师的责任重大,我们的一个举动就可能改变人家以后的人生轨迹。面对那种东张西望的考生,我会走到他座位边站一会儿,若还不收敛,就会去敲敲他的桌子。基本上这时候,考生差不多就安分了。

当然也有遇到威胁监考老师的考生。要收卷子了,一位考生可能是没写完,死活不交,还扬言要把卷子撕掉。卷子破损对我们监考老师来说可不是件小事,最后在同场监考老师和巡考员的劝说下,那位考生才不情不愿地把卷子交了。哎,我可能是为数不多的宁愿考试也不想监考的人了吧。

常言道:有人的地方就有考试,有考试的地方就有江湖。而有关江湖的一切消息,都是从红叶斋流传出去的。现在让我们移步红叶斋,听听古往今来的考场轶事吧!

古代考场轶事

开展一场“微是否约等于无”的讨论

这是一场发生在清代的考试。由于那时候还没有照相机,无法像现在这样把照片贴在准考证上,让监考员一眼认清,所以那时候考生的样貌会以文字的形式记录在考生名册上。一位姓胡的考官督学对考生的检查十分严格。名册中将考生“有须却不浓密者”描写为“微须”,因此,他便把那些长着胡须的考生通通拒之门外。这时,一位考生为此据理力争,胡考官怒斥道:你难道不懂得朱熹“注微无也”的意思吗?该考生并不示弱,也反唇相讥:照大人的说法,《论语》中“孔子微服过宋”,岂不是说老夫子一丝不挂、赤身裸体经过宋国了!

这是“拿破仑”被黑得最惨的一次

清末科举考试废除八股策论后,命题多涉历史。据说有位考官出题要求考生比较中西史事,题曰:项羽拿破仑论。诸考生虽皆熟读四书五经,却均不知“拿破仑”为何物。

有一考生的文章开头即破题云:夫项羽力能拔山,岂一破轮而不能拿夫?接着便论证说:夫车轮已破,其量必轻,一凡夫即能拿之,安用项羽?以项羽而拿破轮是大材小用,英雄无用武之地,其力难施,其效不著,岂非知人善用之举哉!

简单翻译过来就是:项羽力大无比能“拔山”,一只小小的破轮子怎么会拿不起来?这车轮是破的,本身重量就比正常的轮子轻,随便一个普通人都可以拿起来,何必需要项羽动手?让项羽拿破轮子是大材小用,是让英雄无用武之地,空有力气不能好好地施展,效用不能好好地发挥,这难道不是违背了“知人善任”的行为吗?

只要考区选得好,状元、榜眼任你挑

前清时,曾规定童生考试,每县至少要录取三名。某县地处偏僻山区,教育非常落后,有一年全县就只有三个人报考。考试完毕,主考官把试卷收上来一看,不禁目瞪口呆。原来三人中一个抄了题目,只写了“且去”二字;另一个只抄了试题,什么也没写;第三个考生,干脆连考题也没抄。

主考官无可奈何,只好大笔一挥,把抄了题目并写了“且去”二字的那位考生,取为第一,并批道:但观“且去”二字,必定满腹经纶;又把抄了试题的那位,取为第二,批道:誊写毫无差错,足见其材可造;再把交了白卷的那位,列为第三,批曰:不轻易下笔,可见其行事慎重……

考场红人榜

三次之后又三次,已经十年了大哥!

韩愈19岁便参加进士考试,连考三次,次次不中,到第四次才考中。在他以为终于可以成为公务员,前途即将一片光明时,结果吏部还要出题考一次。韩愈又考了三次,次次不中。考不上就走后门。他给宰相写信,连续三封石沉大海;又登门拜访,三次上门都被轰回来。走后门不行,他只能回家接着考。终于,韩愈在32岁时考上了。

韩愈

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代表作:《师说》等。

有什么话在这里说就好,我就不下来了

贺知章做主考官时,录取名单和举人们的期望不符,引起公愤。于是,举人们围攻了贺知章的府邸。贺知章则架起梯子爬上墙头,趴在墙上回应举人们的质问。

贺知章

字季真,唐代诗人、书法家,代表作:《咏柳》《回乡偶书二首》等。

曲线救国,当“高考”移民不容易!

白居易在十六岁时来到长安,将自己的诗稿拿给顾况鉴赏,希望可以通过“投卷”的方式“保送”。但是唐代科举制度有严格的户籍要求,考生必须回本人户口所在地参加考试。而白居易是河南新郑人,无法在长安参加考试。左思右想,白居易去了安徽宣城,因为他的叔叔在宣城的溧水当县令。叔叔又将他的诗稿拿给了当时的御史中丞崔衍,崔衍读后,便同意白居易参加了当年宣州的乡贡考试。次年,白居易便获得进士第四名,随后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白居易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代表作《长恨歌》等。

爷爷,您快给爸爸改个名儿吧!

古代不让参加考试的理由有很多,可能李贺的这个是最让人感到无语的。唐朝诗人李贺的老爸叫李晋肃,这“晋肃”和“进士”谐音,犯了父讳。就因为这,李贺一辈子都不能参加考试。常听到儿子坑爹的故事,这真是爹“坑”儿子啊!

李贺

字长吉,唐代诗人,代表作:《雁门太守行》等。

我就是看不得别人考不好,能帮我一定帮

欧阳修参加“国考”那天,有个姓李的考生生了病,趴在桌子上不动。欧阳修就把李考生拽起来,给予他精神上的鼓励,同时还把自己的试卷传给那位考生看,让他参考。李考生就抄了欧阳修一半的试卷,结果和欧阳修一起考中。李考生后来成为官员,找人专门为欧阳修塑了一座像,放在家里供着。这北宋的公务员考试怎么那么水?

欧阳修

字永叔,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代表作:《醉翁亭记》等。

艺术生参加“高考”果然能加分

王维参加科考,想走后门无果,又听说玉真公主喜欢音乐,于是穿上花花绿绿的衣服,打扮成乐师,抱着琵琶去见公主。王维的才华最终打动了公主,在公主的安排下,王维一举拿下了状元。

王维

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唐代诗人、画家,代表作:《山居秋暝》等。

对不起,我就是对中原爱得深沉

北宋宰相寇准不喜欢南方人。他当科举考试主考官的时候,曾因为第一名是南方人而感到不满,便把第二名的北方人提为第一,并自豪地说,又为中原争得了一个状元!

寇准

字平仲,北宋政治家,诗人,代表作:《寇忠愍公诗集》等。

猜你喜欢
贺知章监考欧阳修
咏柳
让我受益匪浅的一本书
基于Excel VBA的考试管理系统设计
画眉鸟
监考时……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三不先生”贺知章
欧阳修快马追字
监考老师
监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