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人社会的运作

2018-10-31 14:48石勇
南风窗 2018年22期
关键词:伤感情滴滴运作

石勇

最近有一个视频很火。

视频中,一靓丽女子乘坐滴滴网约车,将脚放在副驾椅背上,引起司机的不满,遂劝阻,双方发生争执。女乘客向滴滴投诉,而司机则用手机记录了整个过程,后来将视频上传到网上。司机因涉嫌违反平台隐私保护规则,账号已被滴滴封禁。

我看了这个视频,不对此作出道德评价,但从这件小事当中,可以真切地看到支撑社会运作的,是什么样的主流人际互动模式。这点可能很重要,所以我想阐释一下。

司机和女子,彼此是陌生人;

他们是提供服务与顾客的关系,即社会交易关系,讲究利益和服务的效用;

他们之间用角色打交道,不会有人际情感,彼此保持着心理防御,产生冲突后没有道德压力约束,只有利益考虑约束;

服务提供者想尽可能赚到最多的钱,而顾客则把自己的地位放得很高,对“服务质量”非常敏感。

把这件小事中的人际模式,放大到很多场合,无论是在淘宝上给差评的,在售楼处打砸的,在商场上争吵的,其实都适合。利益的冲突,它渗透在整个社会的运作中。

我们和世界打交道,用的就是三种东西:角色、真自我、假自我。它们可以有不同的组合模式。

比如,在滴滴司机和女子这件事中,他们用的首先是角色,发生冲突后用的是角色+假自我。

想象一下,如果司机是女子的亲戚、朋友,他们由于有真自我的情感,估计司机收钱会很难为情,颇有道德压力,谈钱很伤感情。所以,如果他们打交道的模式,是真自我或真自我+角色,社会交易就无法进行,只能变成社会交换,司机免费拉女子,以后司机有什么要帮忙的,女子也不会袖手旁观。

要维持陌生人社会的运作,首要的前提就是要拉開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用角色上。

在熟人社会里,如何谈钱不伤感情呢?显然在谈钱的时候,不能是真自我或真自我+角色,而是角色+真自我,并且把钱转换成一种对劳动或价值的酬报。

比如孔子老师教子路同学,他不可能当圣人(虽然后来被称为圣人)一分钱不收,这样他会消耗巨大的成本,最终无法维持知识再生产,对谁都没好处。而且把别人假定为圣人,也颇有阴暗地占别人便宜,利用别人劳动的嫌疑。所以孔子老师要收子路同学几块肉来作学费,对,这几块肉的本质不是交易,而是交换,谈学费不伤感情,相当于孔子老师是有道德权利收这些肉的。

熟人社会收钱有压力,所以,它无法做大经济体系。而当大家都收起了真自我,用角色或角色+假自我上时,也就意味着熟人社会的解体。

要维持陌生人社会的运作,首要的前提就是要拉开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用角色上;并且,人与人之间因为陌生而具有一定的防御,很难在非熟悉和信任的情境里掏出“真心”,那就需要用到假自我。这很好地满足了经济体系做大的需要,因为完成了“顾客”的角色设定,而且可以用一切商业手段追逐利润。

可以看出,在陌生人社会中,无论是商家和消费者,双方都没有投入真自我,彼此都有着防御和算计。

当商家把真自我摘下,换上角色、假自我的面纱,在没有道德压力之后,商业体系对利润的攫取甚至要依赖于各种非道德、不道德的手段。

于是,消费者需要得到补偿,在防御中要把自己的地位抬高,投诉,给差评,都是在防御中把自己地位抬高的表现;商家则通过尽力追逐最大化利润,同样获得补偿。双方运用角色、角色+假自我打交道,又获得了新的博弈均衡。

猜你喜欢
伤感情滴滴运作
“滴滴”上的叮咛
不谈钱,才最伤感情
谈钱不伤感情:情侣谈钱攻略
滴滴断臂求生?
“厉害了,我的国”之滴滴打车
谈钱不伤感情:情侣谈钱攻略
从《朗读者》大热看纸媒读书版的运作
那尼!怎么就开学了
党春雄:我看“政府主导与专业运作”
滴滴Uber 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