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148分!清华女神教你领衔明日“状元”

2018-10-31 08:27孙婧妍
高考金刊·理科版 2018年9期
关键词:苏鲁尼采状元

独白:语言,是为了表达,表达爱、表达美、表达动力、表达希望。我最自豪的绝不是夺得2013年北京市的语文状元,而是我能够如我所愿地运用文字,这才是语文真正带给我的、令我感激的礼物。

爱好:阅读、写作

就读高校&专业:清华大学/中文系

我高考语文考了148分的消息传开后,出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在所有学弟学妹、亲戚朋友的问话中,被问得最多的问题不是“你是不是很爱读书”,也不是“你是不是很爱写作”,而是“你是不是做了很多题”。

“素养”才是潜在主流

听了这样的问题,我很诧异,在我心中,语文是一个有关素养、无关应试的学科。

这是一件奇怪的事,似乎在我们的教育中,任何学科只要和考试扯上关系,那么它往往就会走向应试。对于这个学科的佼佼者,人们普遍的第一反应不是他有天赋或者他有素养,而是他一定做了非常多的题目,接受了非常多的训练。拿语文来说,在应试观念的影响下,很少有人会去注意语文这个学科的内在与美感。大家关注的是什么呢?分数,或者说,能拿到分数的方法。

对这种观念,我感到难过且可惜,因为我热爱语言、热爱文学,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去注意到中文的博大精深与多姿多彩,而不是戴着功利眼镜去审视它。

当然,对于语文这个学科,分数与素养是有关系的,但这种关系是一种单方向的关系。分数高的人,他的素养不一定好,他只是掌握了某种特定类型的试卷所需要的东西,在试卷之外,或许他是空白的;有着较好语文素养的学生,他的试卷分数一定不会差,因为他有足够的积累,那些积累能让他挥洒任意一张试卷。

说了很多话,还没有说到我理解中的素养。在现在的教育模式下,一个学生有没有语文素养是很难看出来的。试卷有着固定的标准答案,一个凭死记硬背做出题的学生和凭自己发挥做出题的学生,在答案中是看不出来的。那么,什么样的学生才具备语文素养呢?我认为应该是会读书、会写作的学生。

阅读,精神云梯第一块稳板

阅读,应当是人最早的本能动作之一。阅读始于识字之初,甚至是识字之前。每个人在孩提时期都有指着街上的广告、商铺招牌一字字认读的经历,这就是阅读的雏形。随着人渐渐长大,认字的水平越来越高,已经不满足于正确地读出一个字时的成就感,而开始对阅读的内容产生好奇。

朝“经典”致敬

所有的学生都在读书,而语文素养的区分,在于读什么、怎么读、能不能坚持。

一本言情小说、一本参考书、一本名著,都是人类智力与体力的凝结,一个有素养的学生应该能够区分出三者的区别:言情小说或许能够给人一时的愉悦,但难以留下长久记忆;参考书对升学固然有用,然而高考后也会迅速地被忘诸脑后;经典名著给人的教育则是永恒的、无法磨灭的,通过阅读名著得来的思考与精神洗礼,很可能会伴随人的一生。如果能够清楚地分辨这些书籍的时效,那么我相信,每个人都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

从我的阅读体验来看,一本好书至少值得阅读两到三遍。第一遍为略读,满足自己的阅读兴趣并了解书的结构与内容;第二遍为精读,摘抄好句、把握整本书的布局以及其中一些巧妙的铺垫与伏笔;如果还能再读一遍,我就会抽时间写一些类似专题研究的心得,比如对整本书思想的探讨,或者对书中某种表达的质疑。我认为,只有当你抱着学习的心态去品味、去研究、去思考甚至去质疑书本时,才算得上有意义。

语感分明,对文字“动心”

阅读实在是一个对自己有益的习惯,即使是抱着功利的目的。如果能因此潜下心去读书,也是一件好事情。书读多了,就会培养出语感。语感是一种玄之又玄的东西,一个有语感的人去做卷子,或许并不能清楚地告诉你某些字词的正确读音与写法,也没法给你讲出阅读题的答案该如何选择,但是,他一定能做出最正确的答案,这就是语感。

为什么说读书能够培养语感呢?是因为世界上的任何一本经典都是时间沉淀下来的精华,其中的字词语句都是最为准确、质量最为上乘的。当一个人见多了经典,熟悉了经典中语言的运用方式,再回过头去做题时,便能很容易在试卷上找到正確的答案。学英文时,我们讲究读原著;同样的道理,语文也是。没有什么比读书更能培养语感,没有什么比语感更能保证分数,这就是阅读最为显著的益处。

借势“妙语连珠”,成文即是东风

对于高中写作,也就是以应试为目的的作文,我的建议有六个字:多读、多仿、多写。

从阅读与写作的关系上来看,读书多的人绝大部分是会写作的人,一个能创作出好作品的人一定爱读书。在看了足够多的文化精品后,哪怕只是东家模仿、西家拼凑,再加上一些自己的领悟与润色,最后拿出来的作品,足以令许多人拍案叫好。

我想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一篇作文里同样是大量引用,有些人的作文会被评价为“丰富”,有些人则是“杂乱”“堆砌”,原因何在?我认为这是对作文中引例内容理解程度的差异造成的。同样的内容,有的人是在阅读中研究并思考而得,有的人只是拔得“皮毛”。比方说,同样引用哲学家尼采,有的人写“尼采,这个伟大的哲学家教会我一种高贵的精神”;有的人直接引用他的作品《苏鲁支语录(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写道:…太阳!若无你所照耀之物,你的光辉为何?,由是开始了苏鲁支的堕落,亦开始了尼采在这世间无止境的追求。他像苏鲁支一样为世界奉献着他的热爱与智慧,也像苏鲁支一样不断经受着世俗的冷笑与中伤。尼采,这个‘疯子、这个智者,从来没有放弃,也没有停止过他的追寻。”孰优孰劣,不言而喻。

“一看就是孙婧妍写的”

我最早开始写东西,正是始于阅读中的模仿。小学时我比较喜欢冰心儿童文学奖获奖者的风格,后来我也模仿过作家鲁迅、夏目漱石、郭敬明、村上春树、钱钟书、杜拉斯、三毛的写作风格。

在模仿这些个性鲜明的作家的过程中,我慢慢开始有了自己的风格。我是如何发现这一点的呢?这得归功于我的癖好:写了点什么就想给人看。对于我以前的文章,大家看完后会说“这次是模仿某某某的吧”,后来,他们的评价逐渐转向了文字本身。直到某天,我惊觉已经很长一段时间没有人对我说过我是在模仿某位作家。最后,一本文集里如果有我的作品,大家会说“一看就是孙婧妍写的”。

写东西写得好,与其说是天赋,倒不如说是熟能生巧。我现在写文章很少构思或查证,笔到文来,半小时之内在电脑上完成千字左右的短文对我来说不是难事。这背后是我从初中开始,每天不间断练习的付出。初一时,我每天都能写三五百字的文章,课间写、午休写、回宿舍也写,我对写作越来越感兴趣。这些练笔大多没有特定内容,写完之后我也不往回看,大部分直接进了垃圾桶,只是为了保持一种手感。越来越多的人找我写东西,网站、杂志、校刊等。 “春蕾杯”一等奖、高考满分作文、登报登刊……这些都是我付出后收获的成果。

《黎明》

艾青

为了你的到来

我愿站在山坡上

像欢迎

从田野那边疾奔而来的少女

向你张开两臂

因为你

你有她的纯真的微笑

和那使我迷恋的草野的清芬

我怀念那

同着伙伴提了篾篮

到田堤上的豆棚下

采撷豆荚的美好的时刻啊

我也记起

在远方的城市里

在浓雾蒙住建筑物的每个早晨

我常爱在街上无目的地奔走

为的是

你带给我以自由的愉悦

和工作的热情

而当我看见了你

披着火焰的外衣

从天边来到阴暗的窗口时啊

我像久已为饥渴哭泣得疲乏了的婴孩

看见母亲为他解开裹住乳房的衣襟

泪眼进出微笑

心儿感激着

我将带着呼唤

带着歌唱

投奔到你温煦的怀里

猜你喜欢
苏鲁尼采状元
新疆博州:成群北山羊雪中觅食嬉戏
不发糖的克苏鲁
在高原(二首)
不再羞于自己
不再羞于自己
状元商品
白发状元
我的课题我做主(连载)
状元何时出现
尼采与莎乐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