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生长中后期病虫害的发生及防控新技术

2018-10-31 10:50朱丽韩凤阳朱静波
现代农业科技 2018年14期
关键词:发生规律防治措施症状

朱丽 韩凤阳 朱静波

摘要 介绍了赤霉病、白粉病、紋枯病、锈病、蚜虫、黏虫、吸浆虫等小麦生长中后期病虫害的发生症状、规律及条件,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以期为小麦病虫害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 小麦病虫害;症状;发生规律;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S435.1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8)14-0132-01

沭阳县一般年份种植小麦9万hm2左右,由于病虫等危害,引起小麦减产10%左右,严重年份甚至减产15%以上,特别严重的田块颗粒无收。综合调查和分析,近年沭阳县小麦中后期主要病虫害总体呈逐年加重的趋势。为有效控制小麦病虫害,确保小麦稳产增收,对小麦病虫害防治应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并将防治重点放在“三病一虫”(赤霉病、白粉病、纹枯病和蚜虫)上,兼顾防治锈病和黏虫、吸浆虫。

1 赤霉病

1.1 病害识别

赤霉病主要危害穗部,其与纹枯病的区别是纹枯病发生在小麦基部或根部,而赤霉病在小麦灌浆后期引起穗部产生红色霉层,可引起1个小花、1个小穗、1/3穗、1/2穗或整穗等死亡,严重的可导致麦粒畸形或形成空瘪粒,使商品性严重下降,人或牲畜食用后会引起腹泻。

1.2 发生规律

目前,种植的小麦大多为感赤霉病品种,抽穗扬花期,在阴天多或雨水多、雾霾持续时间长、田间湿度高等条件下,皆易引起赤霉病蔓延或暴发成灾,而且一旦发生则很难防治。

1.3 适时防治

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必须坚持“预防为主、主动出击”的原则,把握防治适期,即必须抓住扬花期这个关键时期,最好是在初花期,主动用药预防,做到扬花一块、防治一块;对高感品种,如矮抗系列、新麦系列、淮麦33等,若扬花期遇连续阴雨天气,首次施药时间应提早至雨前的齐穗期[1]。

1.4 科学用药

目前,用于防治赤霉病的药剂较多,如氰烯菌酯、咪鲜胺、乙蒜素、福美双、甲基硫菌灵、戊唑醇、百菌清等及其复配剂,要优先选择悬浮剂等环保剂型,用足水量和药量,注意交替轮换用药。鉴于多菌灵在本地已产生抗药性,应停止使用苯并咪唑类药,在赤霉病流行程度重、小麦呕吐毒素超标风险大时,应慎用甲氧丙烯酸酯类药。

1.5 推行2次喷药

对赤霉病的防治要坚持喷药防治2次,即在小麦初花期和扬花后灌浆前期进行防治,若抽穗期遇连阴雨,应抢雨停间隙进行防治,以确保防治效果。

2 白粉病

2.1 症状识别

白粉病发生时主要在叶片上产生白粉(即菌孢),严重时可侵染到穗部,在穗上产生白粉,影响叶片光合作用和干物质积累及光合产物运输,危害重时影响小麦结实、灌浆,使麦穗变细变小,引起结实率、千粒重降低等。

2.2 发病条件

白粉病发生适温为15~20 ℃,低于10 ℃发病缓慢,相对湿度>70%有可能造成病害流行;施用氮肥过多易造成植株贪青,常发病严重;管理不当、水肥不足、土地干旱等易造成植株生长衰弱、抗病力低;此外,密度大,田间通风透光条件差,发病也较重[2]。

2.3 适期防治

应掌握在发病初期防治,对早发、重发的田块,在拔节期病株率达15%时,单独开展1次挑治,减轻后期防治压力。孕穗至扬花灌浆期,在病株率15%或病叶率5%~10%时防治,一般结合中后期2次“一喷三防”一并防治。

2.4 科学用药

防治白粉病的药剂较多,可选用丙环唑、烯唑醇、己唑醇、腈菌唑、粉唑醇、嘧菌酯、吡唑醚菌酯、戊唑醇、醚菌酯等单剂及其复配剂;应注意后期三唑类药剂的适量使用,用量多或浓度大会影响抽穗和灌浆;醚菌酯是目前防治小麦白粉病最佳的药剂,不仅见效快,而且持效期较长,但使用量大时,易引起麦粒赤霉病毒素增加。因此,戊唑醇和醚菌酯最好复配使用,既可达到防治效果,又能减少副作用的发生,对白粉病重发田块,应在第1次防治结束后7 d左右再防治1次,要用足药量和水量,喷匀、喷透[3]。

3 纹枯病

3.1 发病条件

小麦纹枯病是一种土传病害,主要危害小麦根部和茎基部的茎秆、叶鞘,可造成根茎基部及叶鞘提前干枯甚至死亡;凡冬季温暖、早春气温回升快、返青后阴雨天多等气候条件纹枯病发生重,小麦、玉米轮作田块发生重,播种过早、偏施氮肥、轻施复合肥和有机肥等发生也较重。

3.2 症状识别

播种后表现为烂芽、死苗、茎基部叶鞘出现病斑,严重时叶鞘发霉枯死,出苗期感病,幼芽鞘变褐色,继而腐烂成烂芽不能出土;出苗后三至四叶期感病,下部叶鞘上呈中间灰色、边缘褐色的椭圆形病斑,严重的抽不出新叶,拔节期后感病,基部叶鞘上形成中间灰色、边缘褐色的椭圆形病斑,严重时叶鞘茎失水干枯死亡,后上部出现白穗,也可由成株成簇白穗而发展至成片枯白穗[4]。

3.3 防治技术

在小麦返青拔节期,病菌开始侵入茎秆前、病株率达10%左右时开始进行喷雾防治,一般在2月底至3月上中旬进行,重发田块隔7~10 d再防治1次。防治纹枯病的药剂较多,可用噻呋酰胺、戊唑醇、丙环唑、己唑醇、井冈霉素等及其复配剂进行防治,宜在早晨露水未干或傍晚时对准麦苗基部施药。

4 锈病

近年来,小麦锈病(叶锈病和条锈病)在当地部分田块发生,一般在播种早、出苗早的田块发生重,或冬季气温高、雪层厚、覆雪时间长、土壤湿度大发病重。小麦叶锈病应在发病初期,病叶率达5%~10%时进行防治;加强对条锈病的监测,当田间条锈病叶率达1%左右时开展防治,拔节孕穗期对2种锈病达标田块,可结合白粉病一并防治,对重发田块,可在小麦穗期赤霉病防治时再兼治1次;防治小麦锈病的药剂可选用三唑酮、烯唑醇、氟环唑、己唑醇、丙环唑、戊唑醇、嘧菌酯、醚菌酯、吡唑醚菌酯等及其复配剂。

5 蚜虫、黏虫和吸浆虫

小麦蚜虫要重点防治,主要有麦长管蚜和麦二叉蚜;麦蚜为间歇性暴发,其发生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麦长管蚜喜中温不耐高温,要求湿度为40%~80%,而麦二叉蚜则耐30 ℃高温,喜干怕湿,湿度以35%~67%为宜;一般旱播麦田蚜虫迁入早、繁殖快、危害重;前期多雨气温低,后期一旦气温升高,常会造成小麦蚜虫的大暴发。小麦黏虫为间隙性发生,即有的年份发生重,有的年份发生轻或不发生等。小麦吸浆虫为偶发性虫害,在当地发生较少,吸浆虫可与蚜虫一并防治。虫害防治,在拔节孕穗期对虫量高的麦田应做好挑治;小麦扬花至灌浆初期,有蚜虫穗率达5%~10%或百株蚜量达800~1 000头,益害比(天敌∶蚜虫)低于1∶150时进行防治,可结合穗期其他病虫害实施总体防治;药剂可选用吡蚜酮、噻虫嗪、吡虫啉、抗蚜威等,与高效氯氰菊酯、氯氟氰菊酯、联苯菊酯等复配使用,可减少菊酯类农药用量,保护和利用天敌,发挥天敌对蚜虫的自然控制作用。对黏虫的防治,当幼虫数量超过9万头/hm2的田块,应在幼虫3龄前防治,一般可结合小麦穗期病虫害总体防治进行,防治药剂可选用菊酯类、甲维盐、阿维菌素、灭幼脲等。

6 参考文献

[1] 赵中华,王强,朱晓明.2015年全国小麦病虫害发生新特点与防治新思路[J].中国植保导刊,2016,36(8):33-36.

[2] 贾育恒,郑峰,张亚素,等.“一喷三防”施药时间对小麦病虫害的防治效果[J].西北农业学报,2015,24(7):131-135.

[3] 赵明月,欧阳芳,张永生,等.2000—2010年我国小麦病虫害发生与为害特征分析[J].生物灾害科学,2015,38(1):1-6.

[4] 陈万权.小麦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J].植物保护,2013,39(5):16-24.

猜你喜欢
发生规律防治措施症状
胆结石的症状有哪些日常护理知识需知道
浅析建筑地基不均匀沉降问题的防治措施
原来我们都有病